绿林网

白痴读后感摘抄

白痴读后感摘抄

《白痴》是一本由(日) 坂口安吾著作,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32.00元,页数:312,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白痴》读后感(一):即感

石头的思念 怀疑我真的被傻白甜套路大,读波之塔以为会是检察官x大小姐,结果沉迷人妻,最终也真的是人妻结局。读这篇以为石头喻父,成年醒悟模式,温情向。然而仍是坂口作风,各种人物杂乱一样的出场,谢幕。倒也不是讨厌的阅读体验。 白痴 战线拉了四个小时,断断续续总而言之是结束了。结束却没有意味着任何进步。差一点成为坂口控,又好像短了一口气。那白痴女,和追求白痴女的人,以及长舌冷漠的吃瓜群众,都是人,都一样。 多次叫嚣睡眠--而清醒与昏睡又有何区别。

《白痴》读后感(二):回眸我笨拙的一生,败于中庸

因为一句“靠誓必实现的决心认真活着”而读此书的。《堕落论》找不到了,故而买了白痴。最喜欢风与光与二十岁的我一章,描写作小学教师的一段回忆。我想到我儿时的时候,绝对不会拥有这样的理解与同情。甚至身边有些大人不认为儿童会存在忧愁烦恼。但是安吾桑却真切的理解与共情。虽然现在的年龄不能够与孩童相比,但看到这段之后,顿时很感动,产生了与之相隔半个世纪的共鸣。

“小孩子会有藏在心底的苦闷和烦恼,这大人是一样的,甚至可以说有时他们比大人还要揪心,还要更加痛苦。苦恼的原因我也许很幼稚,但是原因的幼稚丝毫不会减轻苦恼本身所带来的痛苦,随之而来的是那种自责与苦恼。不管是只有七岁前的孩子还是已经四十岁的男人,在遭遇苦恼方面,是没有不同的。”

《白痴》读后感(三):中庸

这个版本的《白痴》翻译的比较好,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还出版了日本疼痛青春三部曲,我最先看的是太宰治的《人间失格》,太宰治的一生比较出名,知日还专门为他出了一本书。

太宰治之后就是看了织田作之助的《青春的悖论》,说实话,这本书是最不突出的一本,就有点儿类似于无病呻吟的一类了,但是它也确实算在颓废文学里面。

最后就是看的《白痴》了,因为《青春的悖论》并没有给我留下特别深刻的印象,所以在以为会一直这样无聊的时候,很快看完了《白痴》。

这本书就被列入了我得收藏列表里面了,从作者坂口安吾的背景和成长环境来看,很容易理解他所代入到文章的经历,人们在战争中受到的伤害比较重,描写的很真实。

战争时候的人们对于生命的认识,和人生的认知完全不同于和平时候的叛逆,所以写出来的故事,带有灵魂的深度,并非一个简单的故事。

文中有很多优秀的短篇,值得反复体会。

《白痴》读后感(四):白痴

这是个短篇小说集,第一篇《白痴》是坂口安吾的成名作,用它作了本书的名字。坂口安吾是日本战后“无赖派”的代表作家,与太宰治齐名,而且因他的“堕落论”闻名于世。

这本书中收录的短篇,字里行间透露着颓废苦闷压抑以及深深的无力感。书写于1946年,《白痴》篇描述了美国轰炸日本的现状,虽然对日侵华痛恨无比,但看到日本民众的惨状,依然只有同情,更深刻地理解了大屠杀纪念馆门口和平碑的意义。《盛开的樱花林下》,用一种近乎虚幻的手法,写了一个阴森恐怖的故事,那么美的樱花林背后,或许就是战争的丑陋与惨绝人性。《石头的思念》,开篇就看到作者的影子,写一个儿子对那个不入流的政治家父亲的回忆,石头是父亲,也是儿子。最后三篇不看了。

摘抄几句:

尽管如此,那时的我的灵魂与现在的我并无差距,心中的压抑从未改变。这种压抑也许一生都不会改变,就像我从来不会长大。我总是对生活充满恐惧,害怕恋爱,逃避人,胸中满是不断膨胀的苦闷,就这些方面来说,十五岁的我和四十岁的我没有任何差别。

感伤是与生俱来的东西,人原本都拥有它。

想到这些,思绪却飘到了未知的未来,黑暗中一阵飘缈,空虚的情绪无情地袭来。

所谓云水,也只不过是将万分难以割舍的欲念和身体裹在袈裟里,云游四方。

《白痴》读后感(五):女性的美丽/魅力与悲哀

坂口安吾笔下的女主人公都是从男人角度拼接起来的形象,而她们究竟如何认识自己的身份地位却不得而知。

《白痴》中,坂口借伊泽的视角,描摹了“白痴”的形象:她是美的——“瓜子脸的古典美人”; 没有思想——像是“古代人偶或能乐面具”;没有能力——不会做饭洗衣服。她被人从四国捡回来,安置在一个完全陌生的地方,被婆婆打骂。没有人在乎她的情感,没有人在乎她想什么。这样一个“白痴”,即时在和平年代,也只不过是他人的玩偶,而在战争年代,更是人在世界碾压之下百无所托、聊以慰藉的工具。而这种慰藉在战争纷繁的年代,显得是那么重要。

《盛开的樱花林下》中美丽而残暴的女人,“一个个看似不完整而又没有任何意义的断片经由女人只收集中在一起之后,竟然能变成一个美轮美奂的整体,而若拆解开,它们便是一些毫无意义的断片,这简直就像表演奇妙的魔术,男人佩服得五体投地。”

尽管这是一部预言式的作品,孔武有力的男人任由美丽而阴毒的女人驱使,杀死自己的前6任老婆,一切以女人为尊,从深山搬到都市,谋取贵族人头为乐,最后才幡然醒悟,杀死了女人,便以为一切了结。

这个女人在想什么? 她每日锦衣玉食,却为何百无聊赖以杀人为乐? 为何一切罪过尽皆归于她?

歪个楼,这让我想起基督教中的原罪,男人都是好孩子,女人都是红颜祸水,不管是不是战时,要么当个“白痴”,要么当个樱花林下的“妖女”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