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白痴》经典读后感有感

《白痴》经典读后感有感

《白痴》是一本由[俄]陀思妥耶夫斯基著作,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99.00元,页数:836,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白痴》精选点评:

●书的内容无可指摘,书的装帧一言难尽。

●对这版“新网格本”,过多夸赞的话我就不说了,只想指出三点我认为是败笔的地方:1.为什么要选择用轻质纸?2.插图呢?3.花里胡哨的书脊是怎么回事?

●在公爵的身上看到自己的影子,但是我沒有龐大的遺產可以繼承

●一个月看一本老陀计划启动。。。

●南江版的翻译是最好的

●这是我的最爱

●震撼!

《白痴》读后感(一):罪恶与圣洁,“一个十全十美的人”的失败

我们为什么要读陀思妥耶夫斯基?译者荣如德在《卡拉马佐夫兄弟》的译序中如是问。

赫尔曼·黑塞说:“我们之必须阅读陀思妥耶夫斯基,只是在我们遭受痛苦不幸,而我们承受痛苦的能力又趋于极限之时,只是在我们感到整个生活有如一个火烧火燎、疼痛难忍的伤口之时,只是在我们充满绝望、经历无可慰藉的死亡之时。当我们孤独苦闷,麻木不仁地面对生活时,当我们不再能理解生活那疯狂而美丽的残酷,并对生活一无所求时,我们就会敞开心扉去聆听这位惊世骇俗、才华横溢的诗人的音乐。这样,我们就不再是旁观者,不再是欣赏者和评判者,而是与陀思妥耶夫斯基作品中所有受苦爱难者共命运的兄弟,我们承受他们的苦难,并与他们一道着魔般地、駸駸乎投身于生活的旋涡,投身于死亡的永恒碾盘。只有当我们体验到陀思妥耶夫斯基那令人恐惧的常常像地狱般的世界的奇妙意义,我们才能听到他的音乐和飘荡在音乐中的安慰和爱。”

《白痴》探讨了“罪恶与圣洁”的主题,在一个由伪善虚假织成的罗网里,一切都是颠倒的:善良成了白痴,仁爱变成无用,狂暴显示为力量,怯懦装扮成理性,美要被践踏毁灭,恶却愈加肆无忌惮……梅什金公爵,“一个十全十美的人”,一个坚信“美将拯救世界”的人 ,却始终没能撼动这“世界”哪怕一根毫毛。

阅读陀氏的作品,突破对“大部头”篇幅、以及俄罗斯文学中纷繁难记的人名的恐惧,毫无疑问,我们将在老陀作品波涛汹涌的漩涡里、飞沙走石的风暴中,眩晕、呐喊,深陷其中、无法自拔,从此着了老陀的魔、上了老陀的瘾。

“读陀思妥耶夫斯基,是一件终身大事。”与您共勉。

《白痴》读后感(二):独特的悲剧:梅诗金公爵

苏格拉底,这位竭力调和对哲学之热爱和对城邦生活之尊重的爱智慧的人,最终选择饮下毒酒。《九三年》中的Govin渴求追逐“人道的真理”,但不得不与“革命的真理”相协调,最终选择走上断头台,他的导师Cimourdin亦类似于此;《我们的父辈》中Friedhelm Winter既要直面作为一个职业军人的义务,也要兑现对德国后辈的教育责任,最终选择丧生于苏联军队的枪口之下。他们效仿着苏格拉底,证明在某些两难场合中,死亡,也唯有死亡,能证明他们所热爱和追寻的真理。

毋庸置疑,这些人的做法总能激起人们的崇高敬意,为他们的悲剧性做法点缀上些许温馨的花瓣,换言之,他们至少能够以死亡兑现价值。

苏格拉底没有接受他的学生们提供的逃离雅典的建议;Govin没有经由那些敬爱他的士兵而脱离险境,Cimourdin没有睁一只眼闭一只眼;Friedhelm Winter选择的是重回战场,尽管他可以用负伤为名结束军旅生涯。梅诗金公爵和他们一样,他有的选,但成其为梅诗金的事物让他拒绝了这种选择。

然而在梅诗金公爵身上,我们却不清楚其最后的精神失常是否能够彰显他那海洋与天空般宽广的基督之爱在人世的价值:他所热切追求的“光明”阿格拉雅和他决裂,拒绝原谅他;他所试图挽救的“被摧残的高贵的美”娜斯塔霞则依然没能挣脱心灵的镣铐。梅诗金试图调和对二者的爱,但最后的结局是他诚然效仿了苏格拉底,但却让人更加感到这个世界的虚无:他唯一证明且能证明的,是他所秉持的真理与这个世界格格不入。我们似乎唯一能向他追问的,只有一句,您的真理是有价值的吗?

梅诗金公爵越是赤诚,就越是伤害着阿格拉雅,越是让纳斯塔霞心生愧疚而难以接受其救赎,也越是在周遭的人眼中成为一个“白痴”,一个不被理解而是被肆意揣测的灵魂。

《白痴》读后感(三):白痴

说真的陀思妥耶夫斯基轮不到我来评价“推荐”或者“不推荐”。他属于这样一类作者:当你阅读量积累到一定程度的时候,他属于你一定要读的绕不过去的大山;但是在你的阅读量积累到一定程度之前,你最好还是先绕过这座大山。说说著名陀黑纳博科夫。“如果一位作家创作的人物几乎都是精神病患者或者疯子,我们是否能真正讨论“现实主义”或者“人类体验”的各方面就值得怀疑了。除此之外,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人物还有一个显著的特点,那就是,整本书从头到尾,这些人物的性格都不会有任何发展变化。”“我们知道陀思妥耶夫斯基是一位伟大的真理探求者,一位精神变态的天才,但我们也知道他不是托尔斯泰、普希金和契诃夫的那种意义上的伟大作家。这不是因为他所创造的世界是虚幻的——所有作家笔下的世界都是虚幻的——而是因为在他创造这个世界时太一蹴而就,因此缺少和谐感和精炼感,而即使最最不合常理的杰作也必须遵循这两点。”其实我还蛮赞同的。我也是跟纳博科夫一样喜欢托尔斯泰远多于陀的人,虽然说到底可能只是一种阅读上的偏好,但是陀有时候真的过于癫狂过于混乱过于不规整了。从文学艺术的层面来讲很难说这到底是好还是不好,但是我个人觉得这更适合剧作家而不是小说家。“神神叨叨癫狂忘我地振臂高呼“,很适合在台上演出,但是真的不适合在小说里作大段大段仿佛脱缰野马一样的独白。再说说黑塞评《白痴》。“这位温良的白痴,否定了他人的整个生活、整个思想及感受,否定了他人的整个世界与现实。他的现实与众不同。而他人的现实对他来说是彻底的虚幻。正因为他看见并追求一种全新的现实,他才成为众人的敌人。”(说真的黑塞这篇评写的特别美,黑塞简直写什么都美。)其实《白痴》开篇我是很喜欢的,讲他在国外看到驴子突然无比开心,讲他和孩子们拯救一个被人唾弃的女人。国外几个故事都很好,一个单纯剔透的白痴圣人。可是后面不知道怎么就垮掉了。好几场群戏可谓是极其混乱。我始终觉得和谐和规整对小说来说还是重要的,陀这种动不动长篇大论的独白真的不适合写群戏。可能他写的很爽,但是读者经常会很痛苦。简单来说就是精神一直被吊在一个临界疯狂的边缘,读久了会觉得非常累。一个高光场面串一个高光场面,糖葫芦一样。但是不论如何,在陀的小说里《白痴》算是非常友好易读的了。人物关系也算简单,故事脉络也挺清晰,癫狂状态有但是并不特别多。总结起来就是适合入门。但是毕竟也是陀的入门,只能说,祝你好运我的朋友!

《白痴》读后感(四):读书|陀思妥耶夫斯基《白痴》(下)

最后,他被回到了这个故事开始时出发的地方。

依旧被称之为“白痴”。回到那来时的地方的被见到的人第一句的问候。

依旧是“白痴”。

在故事所发生的地点和周遭的人物范围和关系之中。在外人的观念里。用的是他们各自的角度所观察到的经过他们各自的圈子,生活经验提炼出来从而形成的概念。

“白痴”

是形容词。也是名词。

然而这“白痴”的行径,观点,却有着他独特的见解和思想。有着他所具有的独特。更是陀思妥耶夫斯基所给予的形象。让“基督”的灵魂赋予形体。行走在时间的窗格之间,于风景前,刻画风景的线条。

于五线谱之上细琢五线谱。

于是,风景依旧交替着四季的色彩。五线谱依旧弹奏着世间的旋律。

白痴,依旧是白痴。

《白痴》读后感(五):读书|陀思妥耶夫斯基《白痴》(上)

大篇幅文字讲述的故事,在极短的时间内。可是,人物刻画的极其细致,相当灵动,就像站立在文字的旁边,跟着文字的行在每个人的面前,身后,左边,右边或是坐在离他不远的地方,喝着咖啡,听他们彼此间的谈话和聊天。

一天的时间。一个派对的时间。一个早午餐的时间。

夜里的雪飘飘然的舞着城市的衣着:华丽高贵的底下是单薄破烂不堪的斗篷。中午珍珠般灿烂的阳光里,闪烁着人物的性格特征和从两唇间吐露出来如金子般灿灿的辞藻包裹着思想情绪的色彩。蜡烛点亮了人物潜意识里未被发掘的部分,在派对的酒杯里呈现出来。

五光十色。

灰色,也是色彩。白色,也是。白色的各种色阶,也是。

各自照亮着所属人物。戴着独特的色彩,在自然界中,在阳光底下,做光合作用。

就像自然的神秘一样。那理所当然的那份不可知被陀思妥耶夫斯基赋予一份悬赏般的张贴出来,遍地搜寻之后,给你“我就说嘛”和“怎么会这样”两个全然相反的面貌。让生活的原型暴露在眼前。

白痴般白痴。

一切的明朗笼罩着灰蒙蒙的一切。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