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新加坡与海上丝绸之路读后感摘抄

新加坡与海上丝绸之路读后感摘抄

《新加坡与海上丝绸之路》是一本由[新加坡]约翰·N. 密西著作,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128.00元,页数:680,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新加坡与海上丝绸之路》读后感(一):海上丝绸之路

提到丝绸之路,你会想到什么呢?我会想到沙漠,想到骆驼,想到各国的商人满载着货物......丝绸之路不仅意味着经济间的互通有无,也在实现文化间的交流。

陆上丝绸之路起源于西汉(前202年—8年)汉武帝派张骞出使西域开辟的以首都长安(今西安)为起点,经甘肃、新疆,到中亚、西亚,并连接地中海各国的陆上通道。东汉时期丝绸之路的起点在洛阳。

它的最初作用是运输中国古代出产的丝绸,当然,现在有各种各样的商品,货物都会通过丝绸之路运转。

最近我读了《新加坡与海上丝绸之路》这本书,本书从历史考古学的角度研究新加坡的崛起及其与海上丝绸之路的关系,论证严谨、史料证据丰富,颇有深入研究了解的价值。

说到海上丝绸之路,我原先是不了解的,最初看见还很意外。转念一想,我们平时说的较多的是陆上丝绸之路,通过海运的方式当然也能完成商品贸易的过程,有海上丝绸之路有就是自然而然的事情了。

从贸易和文化角度来讲,海上丝绸之路或许比陆上丝绸之路更重要。其中一个原因,根据我的理解,是因为在久远的过去,人们缺少海上通行的认识与能力。

一片海洋的阻隔可能会使两地人产生极不一致的生活状况与发展进程。并且在很长一段时间,他们甚至不会知道有对方的存在。这也是为什么哥伦布发现新大陆是那么震撼人心的一件事了。

海上丝绸之路的通行,意味着让两种有着不太一致的文化群体得以碰撞融合。不同的群体间还非常有可能有不一样的资源,可以相互交易。

在海上丝绸之路上,骆驼被船只取代,黄沙漫漫的荒漠变成了浩瀚无际的大海:在这条路上,不再有荒郊野岭里的商旅客栈,有的是一串点缀在巨大亚洲大陆边缘的港口城市。不再有四处流浪的劫匪,取而代之的是出没风派的海盗。

作者通过对各种资料的汇总,调查研究,不仅仅让我们意识到海上丝绸之路对于文化贸易等的影响,还展示了古代东南亚海上贸易网络是如何逐渐形成,又如何逐渐向西延伸至印度,向东延伸至中国,最终形成一张巨大的网络,将生活在绵延上万公里海岸线上的数百万人口联系起来。

与海上丝绸之路有联系的包括方方面面,比如我们可以深入了解像新加坡这样的国家历史,我们往往会发现,很多国家其实拥有着较为悠久的历史,而非突然出现在历史的某一页上。

通过对海上丝绸之路上的贸易交往,我们也可以了解到人们的交易方式,不同文化间的经济交往过程,从而更加全面地理解某些事件。

在海上丝绸之路贸易的过程中,我们也能够看见不同文化,仿佛穿越了时光,去领略那些时期的波澜壮阔。

《新加坡与海上丝绸之路》读后感(二):海上丝绸之路之新加坡以及沿线的历史

海上丝绸之路之新加坡以及沿线的历史

“One Belt and One Road”,是近年来比较热门的话题,“一带一路”顾名思义,就是指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简称。这一宏伟构想,赋予了古老丝绸之路以新的内涵。

而提到丝绸之路,则将我们带回到2000多年前,汉武帝派张骞出使西域,到600多年前郑和下西洋。从西汉时期最初的单一丝绸贸易到明朝时期的综合贸易,品类多样化,促进了各国的文化经济的交流。

最近在看由新加坡国立大学考古系、兼东南亚研究院教授约翰·N. 密西博士所撰写的《新加坡与海上丝绸之路》,则加深了对海上丝绸之路的了解以及对新加坡狮城这座城市的历史认知。

密西博士主要研究东南亚古代贸易,新加坡历史与考古。他确立了一个论断,新加坡的历史并非始于1819年英国人到来之时,早在殖民者到来之前(也就是前殖民地时期1300—1800)就有了其自己的历史。这本书大部分正是用充分的史料来阐述这段被人遗忘的历史。

马六甲海峡作为亚洲海上贸易的心脏,是不可或缺的存在。而早期东南亚海上贸易网络的形成,经过漫长的演化,1300年前后,也促使的新加坡的兴起。如今我们都知道,新加坡是14世纪东南亚最著名的城市,这里也被确认最古老的华人社区所在地看。在当时可能还有亚洲的其他地区的商人,印尼人、印度人、斯里兰卡人等。而通过地区人口分布、文物以及人们的活动,可以描绘出当时新加坡的生活场景。

书中涉及很多有关中国的历史渊源,比如关于古代新加坡的文献中,龙牙门(龙牙海峡)第一次出现在1320年的《元史》中,当时已知龙牙门的存在。再者从南宋赵汝适文本中也出现了龙牙门这个名字。从只言片语之后,便出现详细的记载,这也成现存唯一的对古代新加坡的亲历描述。

被西方学者称为“东方马克·波罗”的汪大渊1311年出生于洪州(今南昌),他所撰写的《岛夷志略》对研究东南亚商业具有很高的参考价值,书中给出的史料非常详细。书中描述了新加坡的商业,他是第一个提到东南亚有会计这一细节的早期人。

为什么15世纪以后的马六甲苏丹国以及柔佛廖内王国统治时期的古代新加坡数据少之又少,近两个世纪好像沉寂了,为什么突然苏醒,在书中都能找到答案。

新加坡并不是缺乏历史的地方,它更像一个从沉睡的沼泽中刚刚苏醒的现代都市,等待大家的发掘,喜欢研究丝绸之路的朋友可以看看。

《新加坡与海上丝绸之路》读后感(三):揭开海上丝绸之路的神秘面纱

提到丝绸之路,很多人第一反应是那条从长安出发,穿过河西走廊,连接亚非欧的陆上丝绸之路。

它最早源于张骞出使西域,张骞将东方的丝绸、陶瓷、茶叶等产品带出去,从西域带回汗血宝马、葡萄等产品,促进了东西方贸易往来和文化交流。

来源网络

关于陆上丝绸之路,我们可以找到完整的历史记录,而海上丝绸之路的真实面目至今模糊不清。

这本《新加坡与海上丝绸之路》由新加坡国立大学考古系兼东南亚研究院约翰·N.密西博士撰写,用丰富的史料替我们掀开了海上丝绸之路神秘面纱。

首先我们先来看下海上丝绸之路的划分:上风地(指印度洋各港口)和下风地(含马六甲海峡、南海、瓜哇海和更东边的海域)。

根据《新加坡与海上丝绸之路》书中资料显示,在当时从印度到中国往返一趟旅程要花费三年时间。为了赶上季风,不同航线出海的时间各不相同。

1月和2月,离开马六甲国到马六甲海峡的船舶启航;6月到8月间,从东南亚驶往中国的船舶借着西南季风出发;4月到8月,从印度驶往东南亚船舶向马六甲海峡进发。

图片来源网络

那么海上丝绸之路的商品普通百姓都可以买吗?别着急接下来我们就来说一说贸易领域的划分。

贸易领域分为奢侈品及日常用品。珍奇异宝在当时代表地位的象征,因此被实施禁奢法,人们不能轻易得到它们。直到北宋时期,这种情况才被打破。

另外一种就是我们的生活必需品,这种只需要在市场上拿钱就可以买到。

说到海上丝绸之路的发展,那还真是一波三折,我们都知道中国古代大多都推崇儒家思想,儒家学说最重要的是重义轻利,然而商人逐利,所以在儒家的观念中商人的社会地位最低,也经常受到打压。

但也不是每个朝代的皇帝都是如此,汉武帝刘彻就允许人们经商,当时海上贸易蓬勃兴旺,但是好景不长,他死后,儒家学派又占了上风,再次限制海上贸易。直到西晋时期,又掀起了一阵热潮。

根据《太平广记》记载:“又筛沈水之香如尘末,布致象床上,使所爱践无迹,即赐珍珠百粒”意思是:“洒沉香屑于象牙床上,让自己宠爱的姬妾踏在上面,没有留下脚印者赐真珠。

可以看出西晋时期海上贸易带给人们的富裕生活,到了唐朝人们开始对药物、香料等物品有了需求。随着唐朝由盛到衰,社会动荡不安番商被频频杀害,贸易活动停滞长达一个世纪。

随着宋朝的建立,低迷的海上贸易开始复苏,渐渐地繁荣昌盛,然而这一时期中国进口的奢侈品如:象牙、犀角、乌木、琥珀、珊瑚、香药和香水等仍属于朝廷专卖。

图片来源网络

直到北宋被游牧民族契丹人打败朝廷被迫南迁,有史以来第一次允许人们出海贸易。海上贸易并没有因为王朝更替变得衰败,反而因为契丹人不推崇儒家观念而日渐壮大。

斗转星辰日夜更替,蒙古族统治的元朝被一个汉民族统治的朝代取代,明朝第一位皇帝朱元璋为了推崇儒家思想,规定擅自与外国人接触要受到惩罚,并极端鄙视贸易和商人。朝廷新政策对海上丝绸之路带来了巨大的负面影响。

明初早期派遣大型船队下西洋,然而在永乐帝之后,中国彻底地断绝了与外部世界的联系,只是在宣德年间派遣过船队远航一次。

图片来源网络

《新加坡与海上丝绸之路》一书图文并茂有理有据地为我们揭开了海上丝绸之路的面纱,海上丝绸之路不仅促进了经济发展、文化交流还为新加坡出现在历史舞台奠定了基础。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