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经典情节20种》读后感摘抄

《经典情节20种》读后感摘抄

《经典情节20种》是一本由罗纳德•B•托比亚斯著作,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8.00元,页数:268,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经典情节20种》读后感(一):关于这本书的浅见

这个是第二本看的关于小说写作技巧的书了。每次看到一个情节,都会联想到自己正在写的小说,而且能够发现自己小说的不足。比如说爱情那一块,我写的很平淡,而书中就说应该要写一些轰轰烈烈和至死不渝的情节,主人公在一起之前一定要经历磨难! 当然,有一些技巧重复性很强,比如自我发现之旅和成长。这也消磨了读者的兴趣。 还有一点,关于不伦之恋那一块。书中提到,不伦之恋的写作结局应该是认识到社会道德伦理而造成主人公的悲剧,但是作者将同性恋这一块也归纳到里面,这是我没办法接受的。首先,这本书是在2015年出版的,不知道那时候社会上关于同性恋的议论。同性恋并不能归纳为不伦之恋也不能相提并论,它在一些国家已经婚姻合法化,和异性恋没什么区别;其次,同性恋不能够写成悲剧啊!这样完全是为了写作而写作。我还是非常憧憬同性恋美好的未来的。(づ˘ﻬ˘)づ~~~

《经典情节20种》读后感(二):《经典情节20种》书评

刚读完。对叙事文学来说,似乎没什么比情节更重要的了(虽然亚里士多德认为“人物”更重要)。什么是情节?“从根本上来说,情节是人类行为的一个蓝图。数千年来在人们身上已经呈现出多种行为和情感模式。这些模式是做人的基本原则,在过去五千年中没有变化,在未来五千年中或许也不会变化。”你可以把它理解为长期存在且得到普遍喜爱的事件序列。作者在本书中,便识别并讨论了二十种读者喜闻乐见的经典情节,比如说:探险(寻宝)、解救(公主)、复仇(以牙还牙)、变形计(青蛙王子)、不伦之恋(《荆棘鸟》)等等,并且讨论了它们的“深层结构”:将其分为“三幕”。从进化心理学角度来说,故事能使人获得“替代经验”,你不需要被蛇咬一口才能知道它是有毒的,而经典情节其实都是人类生活中普遍要面临的各种社会问题,我们的心智迫切的需要通过阅读同类故事来获得“已知”的安全感,即便柏拉图批评作家们只会“模仿”,但现代心理学的实证认为文学作品确实能提升读者的共情能力,参考论文:徐文明.阅读改变人生吗?阅读文学小说提升社会认知的争议[J]心理学探新.2020

《经典情节20种》读后感(三):我们该怎么写作

中国人对写作,不,对文章有种迷信,有“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为证。

文学在中国自古以来就被当成有闲阶级和知识阶层的玩物。

在我看来,世界上所有的书都只有一个情节,即作者本人。

那是不是我们凭着性子瞎写就行了?

当然不是啊,印象派抽象派的大师们可是有扎实的绘画基础,我曾经读过一篇文章,讲一位画家的风格演变,他最后的杰作只是一些看起来很简单的横竖线条,但他早期的作品都是些相当精美的写实风格作品,寻着他的画家生涯,可以看到他对线条的运用越来越极端,这可是呕心沥血,对艺术孜孜以求的艰苦过程。

所以上来就想当什么抽象派未来派的人都是傻逼,随便两笔鬼画符就妄称杰作,不过是笑柄而已,你以为在这个世界要出人头地那么简单啊!去你娘的吧,人民群众不是傻子,他们眼睛雪亮雪亮的。

写作也是啊,在我们还没有写出独特的个人作品之前,你要老老实实地练笔。奥威尔说,当你完善某种风格时,你就超越了这种风格。是的,这本书所讲的20种情节为写作提供了一种简单粗略的思路,你可以根据情节创造你的故事,至少不要让你写的东西变成某种怪胎。

所以啊,我打算根据这些情节写20个故事,每个情节对应一个故事。

把写作当成一种神秘的东西,暗暗祈祷被灵感击中的刹那是不对的,同样,将写作看成一件简单的事情也是不对的,如果没有思考,写出来东西永远是小孩子的东西,孩子笔触式的作品也是种很难的风格。所以,这个世界没什么简单的,你认为简单,那只是你认为而已,那开始写吧,记得带上脑子。

《经典情节20种》读后感(四):小白值得一看

对于写作理论没有系统认识的人来说,还是值得一看。

该有的都有,人物关系,悬念,冲突,动力这些,大都是上古作家积累的经验。

而该本书所属创意写作书系,大概翻了一下,剩余的书差不多就是将这本书提到的一些要素展开来仔细研讨。

其实那些仔细研讨的书,用处也不是太大。因为写作这种事情,要的就是雾里看花的一种禅意。

过于仔细研讨,反而对作家是一种限制。掌握了大概的规则和方向,新手们就可以扬帆起航,上手了。

话虽是这么说,但我看完之后有几个疑问,

首先如何刻画人物,剖析人物,表现出具体的真实感呢?

如果我要描写一个女性角色,可我自己是一个男人,又没有体验过身为女性是什么感觉。我怎么才能写出十分逼真的角色形象呢?

另外是语言技巧的问题?

在写作过程中,大多时候都会遇到想描述某种感觉但又如隔靴搔痒,不得要领的体会。在这种时候就会打断写作的流畅感。怎么克服这种情况呢?

第三个问题是写作要靠天赋吗?

像我这种二十来岁心怀作家梦的青年,几乎每个人的人生阶段都曾经历过这种妄想,他们无一例外都失败了。我真的能写出伟大的惊世骇俗的作品并流芳百世吗?尤其在现在这样一个甚嚣尘上,娱乐至死的年代里,人人追求瞬间的快感,碎片化的阅读体验,那么我们还有必要去写深刻的批判现实小说吗?毕竟小说家也要恰饭的吗。

在我眼里,书籍其实割裂为两类,一类是偏文学性,一类是娱乐性的网文小说。

就像我说的,人类的生活环境在不停的改变,但是人所面临的现实处境却从来不变。

爱,死亡,自由,孤独,恨,复仇,嫉妒,美,希望。

永恒不变。

你的作品在探讨这些星辰,那么也会跟着闪耀吧。

《经典情节20种》读后感(五):读书笔记

把情节看作是一种力量、一个过程,而不是一个物体。情节是动态的,而非静态的。

情节和故事不同,情节是一系列不断构建统一行动和行为模式的因果关系。情节让读者不停地问“为什么”。而故事只需要有好奇心,想知道接下来会怎么样就行。

情节需要能够记住已经发生的事情,这样才能够推理出事件与人物的关系,才能够设法预测结果。

因为必须要让读者记住已经发生的事情从而思考和推测,所以在事情发生的时候,请确保这件事是重要的。

如果你觉得有一段话、一个场景、甚至是一个小情节特别好想保留,但是这段话这个场景和情节关系不大,那你就得问问自己:“这个作品好到了读者会不介意岔道的程度吗?”这就是个权衡取舍的问题:你走岔道的次数越多,你一直努力制造的紧张气氛就被稀释得越厉害,喜剧效果就越差。这些所谓“写得好”的段落,往往会模糊读者的重点,让他们偏离你所要引导的这条道路。

契诃夫说:如果你在第一幕里提到了一把枪,那么到了第三幕的时候,这把枪一定要开火。

但是,作者向读者介绍这把枪的时候,应该是若无其事漫不经心的,甚至是刻意引导读者看向另外一边。读者现在不会意识到这是一把注定要发射的枪,但当这把枪在后面变得重要的时候,读者应当记得曾经见过它。

只有把小说中的因果关系表现得足够随意的时候,读者才能够认同:小说与人生何其相似。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可以无视因果关系,在一本小说里任何事情都不是偶然存在的。你所创造的这个世界比你生活的世界要有组织有秩序得多。虽然有一些类型可以无视这种逻辑(系统文、网游文等等),但是任何一次“偶然”,都会让读者丧失一部分真实感。

小说深层结构的中心概念就是道德,任何一部作品中都包含着一个道德体系。在这个道德体系下,让你的主人公左右为难、进退维谷,才能够赋予作品真正的张力。

冲突取决于冲突双方的力量,故事里如果不呈现一股有意义的阻力的话,那么故事就仅仅是宣传品而已。

为了不要把故事写成宣传品,尽量不要从结局部分开始构思。并且应当时刻记住,最精彩的故事应该是“善对善”。

对立观点的存在都是因为其不可调和性,这两种观点都应该能够让人兴致勃勃。光是合乎逻辑和有理有据对于对立观点的双方是不够的,还要从情感上吸引读者。

不能仅仅是想要教读者怎么样做“正确”的事,而是让读者设身处地地为了主人公考虑,让他们去同情理解主人公所处环境的复杂性,这样读者才会感同身受地产生代入感。

当人物有所举动的时候,他才是人物,而人物的举动就构成了情节。二者是相互依存的,一旦割裂开来就失去了意义。而行动是二者的共同基础。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