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登高四书读后感摘抄

登高四书读后感摘抄

《登高四书》是一本由李善友 / 龚焱著作,机械工业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138.00,页数:2015-1,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登高四书》读后感(一):闻道

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问道,若存若离;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

四本书的合集,其中李善友的三本书,从量子理论和牛顿经典物理的关系,表述了一个新的革命的来临。比大多数人能想象的大得多。

我相信他。

《登高四书》读后感(二):道 法 术的思维方式,越早建立越好

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这些支撑一个人生存、发展的底层可能性和可行性的东西,自己在青春期没有思考,在青年期没有建立,到了40岁该“不惑”之年,借由创业营的思维课程被提醒和发现,个中滋味,唉…

感触一,数学、哲学,两门最美最基本的科学,越早认识到它的美,这一生能到达的高度和视野越高;

感触二,科学对个体的意义在于划定的“了解”的外延有多大,严谨、求实的训练和习惯,必然会带来思维的自由自在;

感触三,表达不仅仅是技巧,更是从心而发、历经百事,过后的流露,不是谁都能支撑得起“视觉震撼性”的PPT和万人会场的;

感触四,“空”是至高的智慧状态,也是一个高级的发展阶段,然后就成了“道”的管道和工具。

有互联网社群化平台,可以看到3年后,2045年,更远的未来,今天的这些判断和理解会是什么样貌或变化。

《登高四书》读后感(三):新四书,成为经典代替旧四书?

整套书,从名字到编排就透着一股子被包装后的互联网味道,哈哈,初看起来感觉很开脑洞,很有意思,案列也都是熟悉的互联网企业案列,但是随着深入的看,你会发现具有三个特点,第一车轱辘话反反复复,看似很有框架系统,其实都是前后重复。给人墨迹的感觉,一压缩挤掉水分,其实也没多少干货。第二就是全书明显喜欢凡事理论化框架化逻辑哲学化,好像非这样不显得是高深的值得聊的课程一般,越看越感觉有煞笔空洞装高深之感。第三个特点就是特别爱用一下所谓的新奇时髦的科技感词汇,比如,价值网,颠覆性创新,迭代法等等这些东西,看多了还是感觉恶心。哈哈 都是老祖宗的朴素智慧包装一下就显得高级了? 此系列丛书唯一的亮点就是可以帮我们从塑一些在互联网时代下的思路和思考,从而再审视以前的思考盲区和惯性。 这个出发点是最大的创新,但是其实即使不套在互联网产业上其实以前也是在这样做罢了,只不过互联网可能更快速了一些,变化更多了一些。

四书的定位是不错的,但是能不能取代经典四书的地位,还很难说。

毕竟未来已来,还未真正的全景展现。

还需要时间。

相比较这些新词汇新理念我更赞同的是,那句话,那些波澜起伏的浪花下面其实是深静幽遂的平静。还是少对互联网时代互联网化的解读吧,可能你这一切所谓的道还是术的范畴,依然是泡沫。

在真正的道的面前这些华丽词汇还是会原形毕现,不堪一击的。

此书值得读,但是请先去掉心中对互联网那种高端化神秘化的自我优越感和预设去读。

读完你会发现也就是四篇长篇公号的内容罢了。

《登高四书》读后感(四):思维高度真的要提升

5月26日收到四书, 晚上就开始读了。大概是因为讲义改编的,相当的流畅,视频基本上就看过一两条,意义不大,基本上就是书中内容的复述。

虽然有些成功学的味道,且内容多处在各册重复,但确实也很有新意,至少收获了一些观念和方法论。如今看书,有些功利性,总想解决些问题,曾经就这点对自己还有些谴责感。实际,读书的方法论里,不都说要带着问题去看书么?而不是漫漫乱看。所谓带着问题去看,不一样是功利性。反正书是感兴趣就看了,至于什么目的,有功利性,也挺好,关键能收获些什么。

看到头三部的时候,有时候会后悔买了,啰里啰嗦地来回不少车轱辘话;但看到最后一册《精益创业方法论》,感觉有些抓手了,甚至觉得之前三本铺垫的还不错,认为这套书应该收藏了,时不时翻翻会有些新启发。

初步收获几点:

《互联网世界观》中,大讲了科技史上的事儿,科技史这方面,倒也有点收获,但觉得有些太多了,感觉要忽悠文科生的感觉。大概作者为了想让人感觉互联网的划时代意义,把它上升到与相对论和牛顿力学发展关系上来。原子世界和比特世界并行的理解好像不是那么难。这个高度,确实是突破性高的维度。可是我真没那么切实的感觉到。

产品即管理,一切以产品为中心,产品、社群和铁粉系数。

《颠覆式创新》换操作系统与打补丁。颠覆式创新,当然推崇换操作系统。

大公司因为一些新发展的领域,当时不是他的主要盈利点,故也不可能百分之百的投入去推动,如柯达之于他创造的数码相机;但当这些新领域爆发式增长时,大公司就往往被颠覆。举了一些例子,如IBM、诺基亚、 硬盘商的发展路径。

大公司要发展这些新领域,必须单辟出团队,完全独立的去运作,才可能成功。建一个”能为1万美元订单而欢呼雀跃的机构“

打动我的一句话:“所有的忙碌都是为了躲避思考。”“不要用战术的勤奋隐藏战略的懒惰”

疯狂的简洁,从简单处入手,实现“屌丝逆袭”,举了很多钢厂的例子。

《产品型社群》这是重复最多的一本,基本感觉有点凑数的意味。

《精益创新方法论》即:找到用户痛点;设计最简解决方案(MVP,最小有效产品);不断迭代学习成型。

其中,寻找用户痛点中,头脑风暴,不要在风暴时做任何价值判断;

第二阶段,关键是定位天使用户。

可能偶尔还会翻翻,这年头思维高度真的要提升。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