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湘西秘史(上下册)》读后感1000字

《湘西秘史(上下册)》读后感1000字

《湘西秘史(上下册)》是一本由李怀荪著作,作家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72.00元,页数:1010,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湘西秘史(上下册)》读后感(一):心事几人知

很好的民俗小说,浦阳镇、铁门槛、龙家垴、辛女溪和盘觚崖,每一个场景都精彩绝伦。整个小说的布局宏伟开阔,但最后又收拢到一起来。 书里对于民俗文化传统的描绘非常好,在保留文化气息的同时又具有小说性,阅读代入感非常强。 关于感情线,或许是晚清背景的原因,我在书里不太能看到爱情的希望,而血脉亲情却被体现得淋漓尽致,张刘两家的兴衰,旺儿和兰花的不幸婚姻,全都集结到亲情二字身上。但火儿对于张复礼的亲情,却让我觉得有些莫名其妙。 张玉龙流亡在外,寓示着刘金莲人生在情感意义上的结束。但让人感动的地方,却是几十年前那个为了她人生幸福而远走他乡的小雕匠,皈依了佛门,观音菩萨的银色莲台,被他漆成了金色。金色莲花,代表着他从没忘记的那个女子,几十年的他乡生活、梵净山上的佛光普照,都不能让他忘记年少时的爱人。 浦阳镇人人皆知张老夫人刘金莲诚心向佛,却谁也不知道,她心里还有没有那个云游在外的麻家和尚。

最后张玉龙和张玉麟、张玉麒的相遇,或许也正是冲破血脉关系的亲情的体现,总算也让他不再那么辛酸凄凉。

《湘西秘史(上下册)》读后感(二):读李怀荪的《湘西秘史》有感:古老文明的湘西绝响 蔡 颂

湘西文学是中国当代地域文学中的一颗璀璨明珠。现当代关于湘西的文学书写,让我们对湘西产生了两个特别的印象,一是“血色湘西”,那里的人霸蛮、强悍,带着原初又醇厚的生命质感;二是“文化湘西”,那里山清水秀,民心如洗,地域文化特色鲜明。今天,我又读到了李怀荪的《湘西秘史》(作家出版社出版),其对湘西文化进行了全面而深入的展示,本质上是一部关于神秘湘西的百科全书式的历史文化小说。

《湘西秘史》写的是从清末开始半个多世纪间,湘西三代人的恩怨情仇。清末湘西,外来民族和湘西土著出现了交融的趋势,小说抓住了这种融合在文化层面上的表现,一方面,汉族与苗族各有文化传统,并行不悖;另一方面,不同民族文化之间又相互影响,相互渗透,多民族的文化形式在这里水乳交融。作者通过对浦阳镇几个世家大族日常生活的描写,全面地展示了这一时期湘西的地域文化特征,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和文化参考价值。

《湘西秘史》对作为湘西文化重要载体的地方戏曲和巫傩文化进行了记录与描写。地方戏曲是民间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在湘西红白喜事都少不了戏曲的参与。小说的主人公之一张复礼就是高腔戏爱好者,他的妻子潘小芸原本是戏曲坤班的青衣,而龙发胜和石法炎则是湘西巫傩文化的继承者与实践者,在他们身上有极富地域特色的楚巫文化的身影,有湘西人对于生之崇拜与对于死之敬畏。

《湘西秘史》对湘西文化的展示还表现在语言的综合运用上。书中涉及的语言极其丰富,在书面叙述语言之外,有地方特色鲜明的人物对话、地方戏语言、神秘的巫傩语言。在人物对话上,作者尽量运用湘西特色的方言俚语,使人物的性格栩栩如生,读来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具有较强的艺术感染力。以叙事语言为主体,掺杂湘西特色的方言俚语以及神秘符咒语言,既增添了小说的意趣和可读性,又深化了小说的文化蕴含。

在从事《湘西秘史》的写作之前,李怀荪已经从事湘西历史文化研究达40余年,在上世纪60年代,他开始走访湘西各个古镇,对湘西的地方文化进行了细致的田野考察,搜集到大量的原始资料。他还是地方戏的研究专家,参与和策划了辰河目连戏的整理工作,走遍了“辰河”。以这样的积累来写湘西,自然具有天然的优势,这同时也决定了这部作品以凸显湘西的地域文化特色见长。

当我们通过现代文明来透视神秘的楚巫文化时,我们会理解这一文化背后其实是人们对于大地丰收的渴望,对于子孙繁衍的期盼。在今天看来,作为古老文明的绝响,湘西文化将慢慢揭开她神秘的面纱,这种文化仪式以及由此而诞生的文学作品将抚慰与润泽人们在现代文明驱使下逐渐干涸的灵魂。李怀荪通过对湘西的书写第一次把神秘的湘西文化如此全面地展现在世人面前,这是他的一大文学贡献。

《 人民日报 》( 2015年06月02日 24 版)

《湘西秘史(上下册)》读后感(三):力荐!

看我扯谈之前,我先要表达一下对李怀荪李先生的敬意。李老先生一辈子情系湘西这片土地,从事戏剧研究数十年,退休之后花费了九年时间定完此书的一稿,前后又修改了几稿,终于在2014年成稿。此书集结了老先生对湘西毕生的大部分研究成果,结合自己对于戏剧的兴趣,以小说这种艺术形式将他的研究成果向读者娓娓道来。据说为了研究梅山虎匠,李先生特意三顾茅庐于最后的曾经以虎匠为生的人,对其采访研究并留下了珍贵的资料。对梅山虎匠的研究完成几个月后,中国最后的几位曾是虎匠的人们就归西了,他们和他们曾经的职业,就在这个世界上消失了,仅留下了老先生的资料。李老先生的研究,也就尤显得更加珍贵。

李老先生作为一名老学者,戏瘾子,挚爱湘西的人、用其毕生所学完成这一部奇书,除了表达自己对于湘西文化的热爱以外,也积极呼吁青年人也可以关注到这一方热土。作为晚辈,除了肃然起敬这个词语之外,我想不到任何词可以表达我对李先生的感情。

============================我是分割线===============================

最近放寒假,花了前后不到一个月的时间看完了这本上下两册厚厚的书。起初是因为想了解湘西神秘文化才买的,读之前也估摸着这本讲湘西的书会把巫傩之事讲得如何千奇百怪,毕竟我也是看了许多披着“解读湘西神秘文化”外壳的通俗小说的。

此书不一样。

之前也说过,李老先生从事湘西和戏剧研究数十年。这本小说最大的特点是,特别像一幕一幕的剧,而非一章一章的小说。如画的场景描写,多派的人物角色,极少的心理描写,张弛有度的情节,一切都像是一场带有视听双感的剧目,而不是一行行的文字。尤其是作者对巫傩之术的描写,场面极其精细,就像真的有老司在读者面前似的。

巫傩之术是贯穿此书的重要线索,然而它又不是构成故事的主角。这部小说终是以“阴错阳差”的人物关系为重中之重的,人与人之间的联系,衍生的故事,才是真正的故事主体。小说全局都在重复着一句话:黄金无假戏无真,然而随着情节的发展,人物与人物之间的纠葛越来越多,那些因“阴错阳差”发生的事情,无不证明了“人生就是一台戏,已然顾不上真不真了,活下去才重要。”

我来讲几个对我自己印象比较深刻的人物与情节。首先故事里成双成对的人有很多,但落得好下场的人,屈指可数啊。这些“下场好”的人,或男或女,作者都将这些人定义成“随心而活”的性格。苗女阿春和石老黑算是福美的一对儿,阿春被张复礼玷污带孕出逃,而后嫁给了石老黑,老黑不计前嫌认伢儿做自己的儿子,一家人和和美美,虽然在从事吊羊之前日子过的紧巴巴,也明显好过张家窑子里守活寡的少奶奶。筱碧玉虽说做了张复礼的三房,但倔强的个性使她与张复礼的日子过的也算和美,也不用操心大少奶奶和二房的事儿,丈夫死后也凭着精明的性格做起了生意,也算是善终。龙家窑子里的少奶奶和戏子两人出逃,虽然被追杀了一段时日,之后的日子过得甜美,少奶奶不必在龙家看别人脸色,戏子哥哥也捡了一位美人。可能也是作者想要传达给读者的一个信息:随心而活,随遇而安。跟心爱的人在一起,有什么难关,都能过得去,前提是,你我都需要勇气(此处应该有音乐)。

反观一些可怜虫,因为对方没有勇气面对,造成了两个人的悲剧。首当其冲的就是刘金莲和麻大喜,我个人非常喜欢作者塑造的这位雕花小匠:身材矮小,相貌丑陋,种种与生俱来的缺陷也抵挡不了他的才华横溢,他的彬彬有礼,绅士的风度,对刘家窑子里大户人家的人物不卑不亢的态度,还有那谦和的语气,但他最致命的弱点是,他是个逆来顺受的主儿,自己绝对不会做出出格的事儿。读到风雪麻家寨的那一回时,我是真想狠狠地捏一下那仓皇而逃的麻大喜的大腿。妹子铁了心跟你走,这鬼却胆小地不敢带她走。这一幕在戏剧中经常出现:富家女爱上了穷小子,共同度过了三年后富家女决定跟穷小子走,穷小子却想我给不了富家小姐幸福,自己逃跑了。叹!总是为他人着想的麻大喜,错过了他一生的挚爱!刘金莲也从此因为丈夫在外风流,自己守起了几十年的活寡!真正的剧目也没有那么单纯,大喜跟金莲有私情,也有了私生子,那位小孩儿也“阴错阳差”的做起了张家少爷,也就有了后面一串的戏。

(未完待续)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