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静人日记》读后感100字

《静人日记》读后感100字

《静人日记》是一本由(日)天童荒太著作,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9.9,页数:312,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静人日记》读后感(一):静人日记摘抄

若是连微不足道的喜悦 和一丁点解放感也悉数否定的话 那么就会轻易地将活着这件事本身也一并否定掉了…… 《静人日记》

因为本就不可能参与询问 所以会从一开始就断绝此念 并不是想要榨取什么 只愿有机会沉默的倾听 去了解曾经活着的是怎样一个人 在脑中清晰地勾勒他们的姿态与形象

活着本身 究竟有什么意义 对生命的尊重 又能够带来些什么 所接触到的死亡愈多 就愈是必然要与人生的虚无直面相向……《静人日记》

无论都市或田野 追溯历史 此刻立足的地面之下 仍埋着诸多不曾被掘出的尸体--此言比不为过 人们无思无惑地生活着 刻意不去念及此事 正如不踩过脚下的泥土 便无法接近多数死者的埋身之地 不努力忽略脚下的死者 便难将生活继续------《静人日记》

《静人日记》读后感(二):除了家人,谁还记得

今天的新闻报道,天津塘沽爆炸确认的死亡人数已达到150人,依然失联20多人,在这次全国关注的爆炸事故中,失去了很多消防战士,很多还不到20岁,还有很多是家里唯一的孩子,当初的他们只以为是一次普通的出警,可是一去不复返,死亡就是这样来得突然而又措手不及。我有一个同事在爆炸后,急忙逃下楼的时候摔伤了脚,他说自己第一次感到离死亡这么近;还有一个同事说网上公开的死亡消防战士的照片里有一个是他的朋友,看着那张照片,心里真的很难过。这些日子,大家都在悼念这些在爆炸中的逝者,记者们深入挖掘死者生前的故事,就如同《静人日记》中的静人悼念那些死亡的人,去了解他们曾经的生活和故事。

《静人日记》是日本作家天童荒太的一部日记体小说,主人公静人游走于各地寻找那些死去的人,了解死者生前的性格、感情和故事,进行悼念,并以每天记日记的形式记录自己的所见所闻。人的生命终究是有限的,每天世界各地死去的人数非常庞大,火灾、地震、车祸、空难、疾病等各种会夺取人们生命的方式也多种多样,人的个体消失了,只有他周围最亲密的人才会记得这个人的身上曾经发生过什么。《静人日记》虽然是日记体的平铺直叙,但是会引起活着的人的深刻反思,人活着的意义到底是什么呢?感觉现在的人们越来越浮躁,生活节奏也越来越快,对名利、金钱的追求趋之若鹜,可是无法逾越的死亡使自己曾经的一切灰飞烟灭,谁又会记得曾经的你呢?

曾经在天涯上风靡一时的漫画《滚蛋吧,肿瘤君》中的熊顿早已离开,当周围的人渐渐忘却的时候,今年由漫画改编的电影上映,又掀起了一阵熊顿热,让人们思考“死亡”这个课题,只是熊顿的父母和朋友是否又再体验了一次熊顿的离开呢?再过过呢,大家便又会遗忘,这就是现在快节奏的社会。

在《静人日记》里,天童荒太写道“此刻有人在此处死去,他为谁所爱,又爱着谁,一个生前因其爱的言行而被感念过的人,我发自内心希望能够铭记过,他曾经多么真实得存在过”。静人在探讨死亡这个问题,在寻找能够记录人的生命存在的意义的一种方式,只是,这与现在的新闻报道有如出一辙之感,此刻,我们流泪、祈福,为亡者生前事迹所感动,过段时间,除了家人,谁还会记得?

《静人日记》读后感(三):对死亡的祭悼,也是对生命的关注和敬畏

对死亡的祭悼,也是对生命的关注和敬畏

“流星,许多人与之错过,无缘一见。而人之死亦然,恐怕忽略无视者甚众。当人说:‘我看到了流星,好美!’——唯有这词句,会存留下来,存留下去。”

每个生命来到世上都是有时限的,但这个时限长短谁也不能预知。世界那么大,在万千宇宙中一个生命的消逝显得过于弱小而虚无,但在人类社会中,任何一个生命又都是独一无二的。原本活生生的人,在某个瞬间灰飞烟灭,在这个世间消失无踪,是不是该有活着的人去为他们进行一番祭悼,该有活着的人去记住这些生命,记住他们曾经在世间得到和留下的爱。

《静人日记》是日本小说家天童荒太《哀悼人》的姐妹篇,主人公坂筑静人幼年时目睹鹎鸟从树上坠落死亡,爷爷无端溺死在海洋中,好友因为工作过劳死,这些都让他对生命和死亡产生了一种特殊的理解,生命的存在如此虚无,对于生命的消逝又那么无能为力,他希望能够找到一种方式,记住离去的人在世上留下的痕迹。

于是坂筑静人开始了一场悼亡之旅,他不愿让那些亡者只被视为冰冷的数字,希望他们是有名有姓、不可替代的存在被人铭刻在心。也许这些人活着时与他毫无关联,但他却愿做他们死后鉴证生命存在过的那一个,虽然死亡无可避免,但生命的存在依然伟大。

“他们被谁爱过,爱过谁?做过什么让人感谢的事?”每个死去的人,他都会像认识他们的人发出这样的诘问,“一个生前因其爱的言行而被感念过的人,我发自内心希望能够铭记住,他曾经多么真实地存在。”

他这种像苦行僧一般在日本全境搜集各种死亡信息,进行的无差别哀悼,被很多人以为是无意义的,因为这种行为不仅伤害着家人,且哪怕他多么想记住那些生命,终究自己还是忘记了,最后只能通过《静人日记》来把他们记录下来。但其实这个行为本身并不是针对亡者的,因为逝者已逝,这个世界跟他们也再无瓜葛了,而是静人对于自己的一场救赎,他通过对无数生命逝去的祭悼,来释放自己对生命的关注和敬畏,这场旅行本就不是为了死亡,而是为了生命,本就不是为了他人,而是为了自己。

死亡并不只是在人们觉得死亡无所谓的时候来临,也可能就在他刚好遇到喜欢的人,有了想从事下去的兴趣爱好或者发现了生命的意义,想要好好过以后人生的时候不期而至。

“假使人们都能在心中常留一隅,存着‘生命无常’的觉悟去生活,恐怕就会对伤害他人,或急于自损,或夺人性命的事情,感到虚空而毫无意义了吧。”

天童荒太,作为一个疗愈系实力派小说家,他有着天生的敏锐嗅觉、最悲悯的心和可怕的忍耐力。他的作品大多关注心灵的救赎以及对社会现实问题的温情关照,在《静人日记》中他站在亡者的角度,来书写现世。

触摸过死亡之后,生命就显得更加弥足珍贵。是的,大悲之后大爱,只为更好的活着。

《静人日记》读后感(四):一场特殊的旅行

《静人日记》是一本日记体小说,主角坂筑静人,所以叫静人日记。

日记记录时间,从2005年12月至2006年六月,主要讲这七个月间,主人公的一场旅行。

这场旅行是一段流浪之旅。

主人公坂筑静人所做的,是哀悼一切他能找到的逝者。

在作家天童荒太的上一本书《哀悼人》里,作者通过几个人的视角,讲了一个无差别哀悼的故事,经由哀悼和记住,沉重的死亡变为救赎,生命也因之而柔韧绵长。

这本《静人日记》里,就详细写了坂筑静人对所有人无差别哀悼的过程。

他为什么会进行这样的一场哀悼之旅?

当然跟人生经历有关,比如童年时,他曾经目睹一只鸟从树上坠落死亡;曾经历爷爷溺死海中。成年后,又眼见了好朋友过劳死……

对于钝感强的人,这样的经历或许只是人生必然,然而对于敏感,甚至对悲痛常常感同身受的坂筑静人来说,却是深深陷于死亡带来的虚妄感中。

怎么办呢?

他的办法是去找寻所有可以找到的死亡者,哀悼他们。

他到每一件死亡事件的现场,了解死者背后的故事,知道他们的爱与被爱。

坂筑静人的信仰是,不应该“人死如灯灭”,所有的死者都应该被记住。

从这方面看起来,主人公的行为十分具有哲学意味。

因为以世俗的眼光看,不是所有的死亡都值得哀悼。不是所有的死者都值得记住。

但主人公觉得,所有的死者都真切地活过,都有着独特的喜怒哀乐,都被真诚地爱过,即使很短暂,很微波,也值得被哀悼,被铭记。

当然,这样的行为,在旅途中不止一次被质疑——静人这样做,究竟值不值得?或者说,能不能作到对所有人都一视同仁加以祭祀、哀悼?

其实不用作者给出答案。

作者在每一天的“日记”中,不仅写静人哀悼的过程,思考的过程,心理的变化,也写了很多故事。

每一个人的故事,其实都比长篇小说更丰富,有血有肉,有情有感,有真诚有虚伪,有快乐有忧伤。

静人听取,亦记取那些死去之人曾经的光辉灿烂的日子。

他已经被深深打动。甚至这样的行为本身,已经成为了他的信仰。

所以看过后,便会明白,不用怀疑这样的行为,这只是静人想做的事情。所以,即使他在旅途中也想了家人,遇到了心仪的女孩,却并没有停下“哀悼”的脚步。

从这个角度上说,虽然静人只是在记住别人的人生,哀悼跟他完全没有关系的人,但他真的想去做这些事情,坚持本身就是一种幸福。

这是一本有关死亡的书,也是作者对死亡本身进行思考的书。有人说,这是治愈系小说,我却不觉得,只是感觉,读完了书,会引起我对死亡的思考。

有时看到各种报道中的天灾人祸,伴随着遇难者XXX名的数字,会很难过,会感叹“哎呀,竟然死了这么多人”。可是看完《静人日记》后,我已经会想,在那些XXX名的冰冷数字后,是那么多鲜活的生命,他们曾经有过跟我一样真实的生活,爱过、被爱过。

但是,能知道他们故事的,除了家人,还会有什么人呢?

这时候如果有静人这样的人帮助记得他们的故事,起码,能在这个世上多留下一丝痕迹吧?

《静人日记》读后感(五):半年流浪,换不回一世烟火

日系作品大多很好读,那些温柔浅淡,清新内敛的故事大多只消一个午后便可读完。日后回想起来的,是就着故事喝下去的咖啡味道,与曾在铅字间跃动的耀目阳光。便是讲述悼亡之旅的《静人日记》,日本作家天童荒太讲述起来也丝毫不显矫情。

这段悼亡之旅时长半年。坂筑静人奔走于日本各地,悼念拭去之人,其中不乏因事故与战争而无辜身亡的人。这本该是一个充斥着大段感叹与抒情的沉重题材,天童荒太却选择了日记体,节奏紧凑,真实直白,该转折时绝无废话,要抒情时亦不做作。读起来酣畅淋漓,直至读完,合拢书本,才发觉已不小心窥探了一个未亡人的心灵空洞。

静人的爷爷由于对战争空袭死难的学生抱有无法释怀的歉疚,无端溺死在海洋中,医生好友由于连续工作三十八小时而过劳死……作为仍存活于世的未亡人,静人起初用忙碌的工作来逃避悲伤。

有人说积极面对生活是对逝者最好的祭奠,这是现代人无可厚非的选择。但在日复一日的奔波忙碌中,再大的悲伤都有可能化为空洞,静人竟忘记了好友的祭日……由此,他开始探索生死奥义,试图以一个未亡者的身份去寻求的生存与死亡之间的微妙的平衡点,填补心灵的残缺。

在旅途中,静人尽可能免去一切不必要的开销,吃简单的食物,睡公园的草地。他探听逝者生前曾爱过谁、被谁所爱,以及因为他的存在,给这个世界留下了什么好的影响,并将之铭记于心,以此来填补内心的空洞。

他是心怀善意的,这份善意颇有些宗教意味。他通过媒体发布的简短消息得悉逝者片面的消息,而后奔走至当地,询问人们逝者生前之事。在他眼中,无论英雄还是普通人,概值得被铭记。

便是微小平凡如普通工人,即便他因不善言辞与同事关系普通,他也有着另外几种身份——父亲、儿子……在工作中不为人所敬重之人,在家庭中也必然被亲人所爱戴。爱予以微小的平凡人被铭记的意义。就算是孤寡老人,一生中也必然有过襄助他人之举,这份善举也值得被世人铭记。

现实世界中的人们对他的善意并非全然理解。面对他人的怀疑甚至是暴力,静人一概承受,彬彬有礼,不亢不卑。这种行为昭示着他坚定行走于既定道路的决心。这令人愈发好奇,半年流浪,能否换来未亡人静人一世的心灵平衡,从而回归生活,精心于俗世烟火?毕竟,人活一世,不能忽视身份带来的责任,除了悼亡,还要孝敬父母,善待爱人,养活孩子,努力工作,为社会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

故事的最后,是白日渐长的六月天。静人遇到了喜欢的人——坚强勇敢的哑女遥香。他的心中燃烧着爱情,炽热而浓烈。旅途不再越行越远,静人每周曲折往返于无人的月台,与遥香约会。他像记录日记般,对遥香真诚剖白着自己的内心,甚至与遥香一起完成了一次悼亡。

然而,月台暗示了离别。美好炽烈的爱情或能温暖人心,却无法面对填补未亡人心灵的缺失,半年流浪,静人仍未寻求到生死平衡的最终奥义。最终,他选择独自继续悼亡之旅,目送遥香离开。

每一天都有人死亡,有人出生,恰如萤火虫去了又回,年复一年。于是,悼亡与铭记成了静人一生之事。

而未亡人对逝者的缅怀与追思,本就是一生挥之不去的事情啊!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