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从流浪到归家读后感100字

从流浪到归家读后感100字

《从流浪到归家》是一本由蒋烨华著作,中国文史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6.00元,页数:288,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从流浪到归家》读后感(一):寻路

记得2013年头的时候,我曾经想着,我的一生是不是就是起床、上班、回家、吃饭、看电视、睡觉。。。无止尽的循环呢?想想就觉得可怕,我为什么活着?为了等死吗?直到我在2013年11月遇到了耶稣,我才知道,我的人生不是为了等死,祂有更美好的旨意。感谢上帝,每一个环境临到我们都是最好的!

《从流浪到归家》读后感(二):流浪容易,“归家”难

“出生于1984年的上海,成长于一个平凡的家庭。26岁前的人生平淡如无盐白菜。”这是《从流浪到归家》的作者蒋烨华johny自述的开始。这个开始是不是很熟悉?没错,它也可以是我的,或许,也可以是你的。

假设时间无限长,你能够容忍现有的生活公式所赋予你的结局吗?我想,绝大部分人的答案是否定的。至少于我,这样的结局是肯定不能被接受的,于是也在我26岁那年,我选择了从相对安逸的事业单位离职,对这现有公式提出挑战。我想,不甘于对现有公式的妥协,也正是johny选择去流浪,去寻找“自由、真理和真爱”的原因。

这一走,就走了4年。从沐浴西藏明媚阳光到感受尼泊尔的良善无私,从印度的爱心之家到新西兰打工度假,一路走,一路探索,一路收获。

世界很大,很多人都在流浪。泸沽湖边的老三,会头头是道地讲吴清源的故事,会严肃地告诉你“要知道这一生的输赢在哪里”。可一年之后的他依然没有去向往已久的文明诞生地——伊拉克,依然写着可能永远都在“未完待续”的书……神女峰下的里格村,那里的人民依傍着仙山仙水,生活无忧无虑,却依然有投湖自尽的白衣女子……在拉萨开着客栈酒吧,在别人眼中“自由自在”的拉漂们,对自由、真爱、真理的理解仅仅是“辞职、钞票与姑娘”……人们以不同的方式流浪,不是身体在流浪,就是心灵在流浪。流浪不是目的,流浪只是找到归依的途径,这些给了johny继续行走、继续探索的动力。于是他继续向西,去世界的深处看看,去寻找上帝所应许的答案。

可以这么说,所有的旅途都是精彩的。尤其是在gap year越来越流行的今天,越来越多“不走寻常路”的年轻人背起行囊看世界。所不同的是,本书的作者是一个基督教徒,带着信仰的他看到的世界又是一个怎样的世界?同样有着令人赞叹的美景、不可预知的遇见、同时有着期待与失望的流浪之旅,在他对“自由、真爱、真理”探索之下呈现的又是怎样的一副副生动场景?

johny的脚步每到一处停留的时间并不长,但每停留一处就会有发自内心的思考,思考灵魂之于身体,信仰之于行为的意义。他把所思所想融入到《圣经》里面,用上帝的旨意去继续寻找,并在每次遇到“爱”,尤其是“接受爱”的时候,去审视生命的宽度。在博卡拉遭遇停电、罢工的混乱之时,遇见无国界医生詹姆斯,告诉他要寻求内心的平静安稳;在兰毗尼被好心的牧师收留,在山穷水尽的时候给了他精神上的富足源泉;在去往印度的途中,善良的尼泊尔人民用自行车把他载到边境,并对他说:因为你快乐所以我快乐——爱只有付出了,才被称之为爱。

然而,付出了就真的是“爱”了吗?期待回报的爱不算爱,施舍的爱不算爱,只爱可爱之人也不算爱……去德兰修女的爱心之家做义工,在印度的火车上对着欺骗自己的列车员说“感谢”…在不断践行爱的路上,johny也慢慢领悟了爱的真谛。而我们,也可以跟随他的脚步去感悟这份升腾的爱在内心积蓄的力量——爱使人获得真理,爱给人享受自由的自由。

如果你也和johny一样心怀大爱的话,就必定会被他一步步探寻“真爱”之路所感化。因为对爱的执着的本身就是一种信仰。

但是,爱是需要修行的,修行之后的爱才能引你走上归家之路。这就是本书的第二部分“新西兰打工度假”呈现给我们的。

万里归来年愈少, 微笑,笑时犹带岭梅香。 试问岭南应不好? 却道:此心安处是吾乡。是的,心安之处就是家,家才是安全,是归依。打工度假,其实是换种方式的流浪,流浪者心安的又有几个?所以,当johny到达新西兰的第一晚,因为没有住处流下眼泪的心酸你能明白吗?

但是,就是因为有了之前的“寻道之路”,有了爱在心中积蓄的力量,使得流浪者继续流浪,使得流浪者在流浪途中慢慢心安。被骗去做“黑工”、在工作时候受伤、遇到挑剔的日本室友……这一切都是历练,在历练中构筑了内心平安的堡垒。

这堡垒让他在面对各种伤害、各种不顺心的情境下,去接纳、包容甚至感恩;也让他克服自身的困难,戒掉了多年的烟瘾;让他坚持心中的目标,去征服不可能攀登的高山;让他在异国他乡义无反顾地帮助同胞找寻家人,并在一个父亲的微小表情中读懂父爱;让他在回国之前的三个月里勤勤恳恳地坚持一份枯燥的苹果包装工作;让他在别人都不可能做到的事情面前,相信只要坚持,整个世界就会为他开道……堡垒筑成,心已归家。

流浪容易,归家难。关山难越,谁悲失路之人,每个“失路”之人都在找寻自己的归家之路,johny的故事或许于你只是一个启迪。每个人的归家之路都会有不同的阻碍、不同的困难,但同时也会有不同的风景。

陌上花开,缓缓归。对于johny来说,这条归家之路上盛开的花朵可以是他继续深造的“神学”,可以是他坚持的藏区支教,也可以是他将要筹建的NGO事业……那么对于你,这归家路上的花需要你自己去选择、自己去浇灌。

《从流浪到归家》读后感(三):旅途中。认识自己。转向上帝。

最近看了一本书,《从流浪到归家》。

作者的名字叫蒋烨华,他说,在他26岁之前,他的生活很平淡。作为一名上海人,生活无忧,吃穿不愁。过着上班就在家门口,毫无任何人生追求的生活。生活也逐渐步入恋爱,结婚,生子,孝敬父母,等待自己老去的人生轨迹。

但是,庆幸。他得抑郁症了。

遇到不曾预测的事情,才拥有现在就出发的勇气。

于是,他从上海踏上了长期的旅行之路。

上海,西藏,尼泊尔,印度,新西兰。穿越了大半个地球,过上了令许多人羡慕,但却没有勇气触碰的生活。至少我是这么认为。

有人说,所谓的旅行,就是从我们厌烦的地方去到别人厌烦的地方。但是,话又说回来了,每一个你到达不了的远方,都是别人的故乡。

他带着少许的车马费上路了。

一路上,经历了靠打工,借宿,做义工,换宿的方式,来打发盘缠紧缺的征程。

在我看来这些都不足为奇,但是特别令我佩服作者的一点是:他说,在每一个地方的停留都不能超过三周,因为时间长了,人的惰性滋生出来,很容易期盼从此便在这个地方安定下来。这样,便远离了出发的初衷。

旅行的路上,会遇到很多人,经历不同的风景。在没有利益交织的途中,人与人之间也会变得比较坦诚。最起码,社会里沉淀的渣滓在旅途中不会那么容易的浮出水面。遇到的人多了,经历的分离的次数就多了。因此,无论多么重感情的路上,在旅途中,也被逼的慢慢的适应了匆匆相遇,在感情滋生的时候,离别。

他原本是跟公司领导请了一个月的假,跟公司领导提出,他得了抑郁症,想要出去疗伤。哈哈~领导同意了,只是,领导惊讶于这样的一个员工怎么可能得了抑郁症。但是,那又怎样,他手里拿着医院开出的证明,见的领导。只是,领导说的那句:“如果你得了抑郁症,那么我们所有的人也得了。”

跟公司提出离职的时候,我印象中,他刚好在尼泊尔吧。

对啊,尼泊尔太美了。或许,那是,他的心在路上野的最美的时候。鼓起勇气,跟公司领导提出了离职,对,他自由了。

我个人是很不喜欢印度的。唯一的理由就是印度的性泛滥。外地女人在印度是得不到保护的,本地女人的社会保证也是非常低的。

我大学有一位老师,自从他读大学那会儿,就开始利用寒暑假出国旅行。在他成为我们的大学老师时,已经走遍了大大小小的30多个国家了。(几年过去了,我相信,我的大学老师,肯定一直都在旅行的路上。)在课堂上,他跟我们提起了他的旅行回忆,当时老师刚好走到了我的座位旁边,我仰起头,刚好45度的角度看着老师问了一句:“你去了那么多的国家,最最让你怀念是哪一个国家?”当时老师犹豫了片刻:“印度。”脱口而出。我惊讶,随之便问为什么。

老师讲到了印度的宗教文化,讲到一条恒河囊括了人的一生。

婴儿出生在恒河上游的洗礼,成年人的中游成人礼,下游老人的葬礼。老师特地提到了火葬,他就那样远远的看着一个逝去的冰冷躯体,被火点燃,血肉模糊,在外地人的惨不忍睹中被放入下游。不远处,便有一群穷人在水里期待着能够从恒河里捡到一些可以换成银子的东西。

老师讲了好多关于印度的事情。尤其的提到:”女孩子最好不要去印度。即使有男人在身边,都会有失身的危险。”就是那样的一个国度,我在心里产生了一丝厌恶。

但是,《从流浪到归家》中,他却是在印度找到了真理,爱,自由的答案。读到那里,我有了些许共鸣,也感叹上帝对作者的一路带领,而我也有了有关这三个问题的思考,也叩问了自己一个问题:自己活的有爱吗?耶稣一次次的爱了自己,而自己呢。对于爱,总是那么自私。感恩上帝,借着这本书,开启了我曾经对爱的空白。

我从来都没有认真的思考过这个问题。所谓的真理,爱与自由,仿佛也都跟我没有太大的关系。生活在帝都,每天都被平淡琐碎的事情填满,日子被这些看似毫无价值的事情打发。但是,自己却又没有勇气将自己的生活推翻,重新来过。

帝都,是一个能够让人重生的地方。我也越来越喜欢这个种下了无数人梦想的城市。

只是,相比于,一年前的我,初来乍到时的激动与喜悦早已经不复存在了。我开始试着慢慢的接受这座城市给予我的微不足道,选择接受生活的按部就班。高压力,多拥挤,高消费,人情冷漠,我已经慢慢地去适应,然后全盘接受。

旅行是一个重新认识自己的过程。

我看到了他在路上的经历,从他的故事里,我仿佛看到了那个在内心呐喊着的自己。

是的,我迷失了自己。

曾经那个信誓旦旦,精神上勇往直前的自己,已经被现实渐渐的抹去了模样。随着一天天步入成年,人生价值观也在风吹日晒中渐渐养成,却发现,离最初的那个自己,渐行渐远。

或许,我真的应该坐下来,静下来,跟自己好好谈谈了。不是吗?

我很感恩,我是基督徒。

真的,就像《从流浪到归家》的作者,蒋烨华先生一样,不仅在印度寻到了真理,爱与自由的答案。而且,上帝在他流浪的每一处地方,都在看顾,守护。

我也透过这本书,能够愿意停下来思考一下人生。不要再那么匆忙的漫无目的赶路,人生总要走走停停的。生活也绝不能有任何的无病呻吟与漫无目的。有那么一次,或者两次,就已经足够了。

基督徒,在这个世界上,本就是客旅。

这一春花烂漫的季节,我很感恩。感恩上帝的创造,虽然前方道路未知,前方有黑暗,道路泥泞,方向未知。但那又如何,如歌里唱到:“我不知前方的道路,但我知谁掌管明天。”

向上帝感恩,也感谢《从流浪到归家》的作者。

最近经历的一些事,让我能够停下来思考当下的自己。透过上帝,思考我的信仰,我的人生。自己能够产生这样的思考,真的蒙了上帝的祝福。

(我们每个人一生当中都会读很多书,有些人认为读书无用。但,读过的书总会成为你精神城垒的一部分,从而若隐若现的影响到了你的生命当中。从书中,我看到了自己信仰的影子,也间接,抑或直接的给予了我很多问题的答案。虽有起初的平淡无奇,但,更重要的是明明看到了书深处的柳暗花明。)

《从流浪到归家》,在途中认识,经历上帝。我们每一个人都走在认识或者与上帝永不相识的人生路上。

真的跟感恩,透过此书,我再一次遇见上帝,认识了那个就要变得陌生的自己。

我相信,每一天都是主恩典,每一天都要做好准备,迎接上帝掌管的下一个明天。

感谢上帝。

——2015.4.14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