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小丑的流浪》读后感100字

《小丑的流浪》读后感100字

《小丑的流浪》是一本由[意]费德里科·费里尼 / [美]夏洛特·钱德勒著作,雅众文化/上海三联书店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68.00,页数:384,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小丑的流浪》精选点评:

●费里尼用现在的话说,也算得上是个闷骚男吧。

●FF好可爱啊

●有一些不错的段子,比如费里尼曾经尝试过吸LSD,还找了个心脏医生在现场以免自己犯心脏病。比如拍《舞国》时因为片名(Ginger e Fred),还被弗雷德·阿斯泰尔和金吉·罗杰斯告了。

●茂瑙和爱森斯坦哭了

●足够坦呈自己的从影经历和机智躲避法西斯兵役,以及对朱丽叶的疼爱还有伴随一身的梦幻,对罗马的热爱和奶酪的鉴赏,什么都想拍着电影的心态…

●在所有关于费里尼的书里,可能是最真诚、最接近其真实心境的一本,虽然世上没有人清楚这里面还包含多少他礼貌地敷衍记者的谎话,但是关于生活、电影和世事的许多看法,你还是能凭直觉感到费里尼的坦诚。我应该庆幸,是在几乎看完过他所有的电影和亲自见过罗马之后才看到这本书,不然我可能无法理解,更不会感动

●《我,费里尼》口述自传换了个名儿再出版。

●看哭两回。第一回 当他说起朱丽叶塔 爱上有才华的男人多数意味着万劫不复 感同身受。第二回 费里尼在后记里病逝。他的天才 多情 坚硬 柔软 他的困境 他的挣扎 和他的坦诚 无处不动人。

●相信自己的直觉,即使错了也由自己承担;直觉比理智更能带你通往真相之门。太早用标题把自己限制住了,只会找到你要找的,却找不到真正有趣的。要用开放的心灵去探险。费德里科·费里尼生于意大利里米尼,1920.1.20 现在是100年后的我在读他。

●“万事皆为神迹,唯需用心领悟。”

《小丑的流浪》读后感(一):静卧独思 一路向前

“遗憾是最糟糕的事情,它们发生在过去,然而却在此刻令你瘫痪”。少年成长时的经历,对人的影响是巨大的,有人说是原生家庭论,有人说是一生奋武的起因。很遗憾没有看过他的电影,开篇关于独处的说法不能再赞同了,也是毕生所追求的目标:独处是人们嘴上喊“要”,实际却害怕的东西,他们害怕寂静无声,害怕那种剩下自己与自我思绪及长篇内心独白独处时的静默。

《小丑的流浪》读后感(二):死在罗马

差不多十年前,我陆续看完了费里尼所有的电影,后来又找了好几本关于他的书来读,包括电影馆导演系列里的《费德里柯·费里尼》、《费里尼对话录》和那本厚重的收纳了他绘画手稿的《梦书》,但错过了他这本口述的自传《我,费里尼》。十多年后,这本自传换了个“小丑的流浪”的名字再版,却让我觉得遇见它的时候刚刚好。遇见一本书,和遇见一个人一样,都有一个恰当的时机。

十年来我并没有怎么去重看费里尼的那些电影,但很多画面与影像就那样清晰地刻在脑袋里,看过一次,就很难忘记。与十年前唯一的不同,是三年前我亲自去了一次罗马。要了解费里尼,你就得了解罗马;要真正读懂费里尼,你最好熟悉罗马。

费里尼差不多把他自己视为罗马的一株植物,他觉得自己到了罗马才真正获得了生命,虽然众所周知他出生在海边小镇里米尼。自从抵达罗马的那天起,小镇青年费里尼就觉得罗马满足了他对世界的全部好奇与想象。罗马有他最爱的食物和餐厅,有他熟悉的朋友和出租车司机,当然还有电影城和那些美好的街巷。罗马古老又现代,他可以借由畅想过去的方式幻想未来,到了罗马,他就再也不想离开。一旦离开罗马,他便感到有各种危险在向他逼近。因此他厌恶坐飞机出国,甚至在晚年病重以后都拒绝在罗马之外的地方疗养。他想死在罗马,而且如愿以偿。这种恐惧当然是他的幻想,但是他之所以能拍出那些令人赞叹的电影,恰恰是因为他喜欢活在幻想的世界。那里更加真实,也更加自由。

费里尼是那种极少数生来就追求在艺术上登峰造极的导演,哪怕是在史上最出色的那些导演里,像他这样的依然屈指可数。大多数人要么是并不在意伟大,要么就是不会追求不朽。但费里尼从很早以前就只在乎他的电影——作为他仅有的孩子——能否伟大与不朽。

与在片场里的激情四射相反,生活里的他,却是一个普通人。害羞、内向,既不懂怎么赚钱,也不懂怎么给自己拍片找到更多的钱。你很难相信,像他这样一个传奇,居然始终都在为筹钱拍片而发愁,而那些没有被拍出的电影,成了他最大的遗憾。

在这本书里,你会看到他暴露出的很多自我缺点,天真,幽默,而且坦诚。但他也坦承很多时候他在接受采访时会礼貌地敷衍对方,世上大概没有人能清楚,其中到底有多少是真相,又有多少属于那种礼貌的谎言。你只能相信他,关于童年、家庭、女人、梦境、电影、生活以及性生活的种种看法,看上去的确就应该属于他。否则,你大概只能到他生活过的罗马去寻找,又或者,去梦里会更靠谱一些。

(原载于《环球银幕》2019年3月,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小丑的流浪》读后感(三):“我们拍小丑吧,那是我志趣的启蒙者”

几乎所有孩子都爱小丑,但很少有人真的理解小丑。在长大的过程里,我们会丢失最初带来幻想与欢乐的许多事物。可是,费德里科·费里尼说,“梦是唯一的现实”。

这部《小丑的流浪:费里尼自传》是费德里科·费里尼与美国资深电影人物传记作家夏洛特·钱德勒合作的著作。这种方式就好比费里尼掌舵,而钱德勒听从指挥沿着规定线路前行。我们不太可能遇见藏在暗处的未知事件,而作为费里尼的一生及电影创作的总结,它的重要性也是显而易见的。他说:“我把我仅有的一生都说给你听了。”

费德里科·费里尼的小丑造型

这位电影艺术大师于1920年出生在亚德里亚海边的意大利小镇里米尼。那里的冬天灰郁森寒,杂耍、马戏、嘉年华,热闹喧嚣,肃穆的天主教氛围和意大利人的性情,奠定了费里尼一生创作的精神底色。幼年的他,小脑袋瓜充满着奇奇怪怪的各种想法,似乎比常人更能自由进出神秘的、非理性知觉的空间。费里尼注意到小丑面具之下的悲凉与底层生活独特的幽默,后来他把“小丑”的意象发展成了华丽的影像表现,比现实有更真实的力量。

我们看见了费里尼私人生活的一些场景。他小时候可真够“熊”的,竟然用妈妈的口红伪装流血暴亡搞恶作剧;他喜欢小尼莫、大力水手,喜欢画画,喜欢科幻小说,在课堂上老是神游天外;7岁时,他跟着一名小丑离家出走,他说一生遇见许多哀伤的小丑,那次遇见的是第一个。然后,少年人开始恋爱,失去童贞,追逐女孩子,成为漫画家,然后编剧,然后导演,然后结婚,然后,战火在意大利燃烧,费里尼与朱丽叶塔的孩子没能活下来。爱有很多种面貌,共过患难、没有孩子让他们能长相厮守,同样的痛苦联结了他们。此外,事业是另一重牵绊,朱丽叶塔出演了费里尼执导的《大路》、《卡比利亚之夜》等影片。

费里尼在《阿玛柯德》中重现了幼年时的戏院

好奇的影迷更感兴趣的是费里尼的导演历程。他怎样与其他名导合作?怎样挑选演员?怎样拍摄?怎样看待他自己的影片?……这些答案都在传记里。字里行间隐隐散发小丑式的嬉笑态度,时而凝重,时而轻俏,在语词之间的滑翔穿透人生的重重幕布,清楚呈现这位才华横溢的导演的所言所思,一个光影世界在他独特的心灵视野的镜头下过滤、处理,小丑“费费”咧着嘴,笑容里藏着深意,带领观众走入一个似真似幻的神奇游乐园。

费里尼早年在罗马过着波西米亚式居无定所的浪游生活。1944年,罗伯托·罗西里尼发现了他的才华,邀请他为《罗马,不设防的城市》、《战火》编剧,而费里尼很快发现,他不想追求意大利新现实主义那样还原真实世界的悲苦、朴实的基调与直接揭露的做法,他更倾向于对现实进行重构,以一种反现实、荒诞嬉笑的手法来戏剧化地呈现。他很快就舍弃了《大路》等早期作品的新现实主义风格,《甜蜜的生活》、《八部半》、《阿玛柯德》、《卡萨诺瓦》等电影,无限活力,别具一格。观众们感到惊讶,这个导演怎么这么能“玩”?

安妮塔·艾克伯格

费里尼一辈子反对规矩,他是奇想层出的“顽童”。他喜欢在一大堆照片里挑选演员,合眼缘的就邀请参演。很奇妙,他选用的演员与角色极契合。比如,御用女主角安妮塔·艾克伯格美得有点庸俗,气质逊于其他更加璀璨的明星,可是没有人比她更合适费里尼电影里的浪荡女人的形象。童年小镇马戏团的记忆不断成为费里尼创作的源泉,人声鼎沸的喧闹、光怪陆离的色彩、转瞬即逝的浮华,费里尼把眼见的战后意大利的种种怪象变成了小丑式的夸张表演,空虚的富翁声色犬马、浓艳的女人扭着屁股尖叫,以及下层百姓强颜欢笑的“超现实”生活。在热闹的表象底下,一直有一个冷峻思考的“小丑”。

“生命是魔法与面包的组合,是幻想与现实的组合。电影是魔法,面包是现实,或是该倒过来说?”魔法与现实的分界,对于费里尼并不重要。“小丑”就是穿行在不同世界的魔法师,演出着这个走样的、可笑的、匪夷所思的世界的所有故事。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