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李白诗选评》读后感1000字

《李白诗选评》读后感1000字

《李白诗选评》是一本由赵昌平著作,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8.00元,页数:391,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李白诗选评》读后感(一):生活不仅有苟且,还有诗歌

2022年3月以来的魔都,变得很魔幻。从断断续续的封控到彻底枯坐家中,窗外季节依旧流转、物候兀自变化,当每天循环的抢菜、核酸、腾讯会议、哄娃训娃结束之后,夜深人静之际,我会翻开这本书,读上几首(真的是“读”),把愤怒、疑惑、悲伤、惶恐、郁闷等种种不堪暂时抛诸脑后,与千年前的李白对几句话。

这本书的导言对于李白所处的时代、李白的性格和李白诗歌的风格都有极精当的描述。而对其人生六个阶段的概述及将诗歌按照编年对应分为六个部分,不但对理解其诗作背景有极大帮助,也便于对比体味其诗作风格的变化发展。在具体诗作的赏析方面,编者注重于整体串讲、气脉谋篇的梳理和与其他诗人、古辞以及早年诗作的比较分析。虽然对个别诗句的辨析我未必赞同,但类似于李白诗中对于白色、亮色调的憧憬,尤重主观精神诗中充满着大写的自我,诗中常见明暗的对冲,夸张但重白描,长篇大起大落但意脉氤氲连绵等等读来感觉都深得李诗真昧。在有些诗篇的评注中,编著者挥洒演绎亦自成一篇漂亮的散文,对李诗的喜爱真是显于笔端。

上海古籍的这套书还有很多册,著者多是多年研究这一诗人,这本书的体验也让我对接下来的阅读充满期待。感谢在我们的历史出现过老杜、苏子、稼轩……不知道魔都的魔幻还要持续多久,至少在充满荒诞和无奈的一天后,还有他们可以陪伴我度过深夜的一两个小时。

《李白诗选评》读后感(二):很好的李白入门作品

读唐诗一直我的夙愿之一。李白是我第一位阅读的对象。李白一生诗词一千篇左右,作品很多。其中用典频繁,对于没有相应功底的读者,直接阅读有一定困难。选择了几本读物,最后发现这本很合适,先说一下本书的优点和缺点。

优点:

1 按照时间为顺序,选取李白代表性诗作82篇,配有详细的注释,并有作者的详细解读和赏析。在每个部分开头,会介绍当时的时代背景和李白在这一部分的人生经历,帮助了解时代背景。因此读起来十分顺畅,不吃力。

2 篇幅不长,不会让人有面对巨著的畏惧感。读完之后,能够对当时的历史、李白的人生经历、李白的作品都有一个较为完整和充分的认识。

缺点:

1 书本的规格是A5大小,约400页,拿起来有点不舒服,不太理解为什么不按照A4大小印制,又便于阅读又便于翻页。

2 作者有时候喜欢吊书袋,用一些颇为难的词汇,说来惭愧,很多字词我都是查了才会读的。

最后说一下感受。

不知道大家想到李白是什么印象,我以前对李白的印象是,狂!“仰天大笑出门去 我辈岂是蓬蒿人”,潇洒“天子呼来不上船”,酒中仙!“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总的来说,是一个英气勃发,潇洒浪漫,肆意挥洒人生的传奇。

但当我读完之后,完全是另一个感受。如果用一个词来形容,就是悲慨。

李白的人生,是一个充满着挫折、充满着不屈的抗争和奋斗、充满着失败和悲剧气息的人生。

二十五岁,带着千金漫游长江沿线,他花钱起来大手大脚,肆意交友,“散金三十余万,有落魄公子,悉皆济之”更留下复骨千里的义举。

三十岁,初入长安,求职失败,之后更是“蹉跎十年”,

四十二岁,奉诏入京,开始他人生中最潇洒的三年待诏翰林生活。但随后,谤声又起,玄宗保留了他最后的体面,“赐金放还”。

随后的十多年,李白漫游湖北、安徽、浙江、山东,甚至在五十二岁高龄北上幽州,只为求职。可惜,继续无法施展抱负。

安史之乱,李白因投军永王受牵连,万幸免死,流放夜郎。又遇大赦,得回自由身。

最后的日子里,李白的生活是很不好的。他居无定所,四处漫游。如果往好听的说,是到处游历,实则在大部分时间里都过着寄人篱下的日子。

终于,在六十三岁这年,李白在族叔家中去世,结束了传奇的一身。

李白的悲剧人生起源和中国绝大部分诗人是一样的,他们都有经世救国的抱负,都渴望建功立业,为民请命。但偏偏,他们既不懂在复杂官场中的人情世故,也没有为官的吏力。

但李白从未屈服于命运,在命运的一次次重击之下,他狂呼,悲慨,又奋起。他有时也会失望,遁入道门寻求精神的解脱,但随后,又一次次的努力,为实现人生目标奔走奋斗。

李白的不幸却是中华民族的幸运。他用自己的生命谱写了一个人生的传奇,一个中国诗歌文化的顶峰。

最后,以李白的《下终南山过斛斯山人宿置酒》来结尾吧。这是我读完最喜欢的一首诗。这一年,30岁的李白初入长安,隐居终南,这一傍晚,李白缓步走下钟南山,在朋友的农庄中度过了静谧、愉快的夜晚。。。

暮从碧山下,山月随人归。

却顾所来径,苍苍横翠微。

相携及田家,童稚开荆扉。

绿竹入幽径,青萝拂行衣。

欢言得所憩,美酒聊共挥。

长歌吟松风,曲尽河星稀。

我醉君复乐,陶然共忘机。

《李白诗选评》读后感(三):折翼的大鹏

李白,少负大志,自比为大鹏。初出三峡,遇司马子微。司马子微说他仙风道骨,可与神游八极之表。李白听到这评价,自然激动非常,作了《大鹏遇希有鸟赋》(后改为《大鹏赋》)。赋中自比为大鹏,对大鹏的形象作了夸张而又富于浪漫的描写。从此,大鹏这个自我想象盘随着他的一生。在《上李邕》里说“大鹏一日同风起,抟摇直上九万里”,并告诉对方“宣父犹能畏后生,丈夫未可轻年少”。临死时作《临终歌》,也以大鹏自居。

他有管葛之志,但很不为人理解。在《驾去温泉宫后赠杨山人》里,他追述平生,“自言管葛竟谁许,长吁莫错还闭关”。莫错,犹后世所谓寂寞。诗人不被理解,只能自我叹息,寂寞地闭门读书。他也自比鲁仲连,自比陶朱公,自比张良,因为他为自己设计的人生道路是“申管晏之谈,谋帝王之术,奋其智能,愿为辅弼,使寰区大定,海县清一。事君之道成,荣亲之义毕,然后与陶朱、留侯浮五湖,戏沧州,不足为难矣”(《代寿山答孟少府移文书》),也就是“功成身退”。有时他不仅不为人理解,甚至还受到他们的嘲笑。《五月东鲁行答汶上翁》“举鞭访前途,获笑汶上翁”,诗人询问自己出路,却不想受到讥笑。自负的李白自然予以反击,“我以一箭书,能取聊城功”,他自信自己能像鲁仲连那样一封信劝降一座城,并叫对方闭嘴,“此去尔勿言,甘心如转蓬”,即使自己潦倒也不在乎。 因为李白一直执着于自己的梦想,迫切地想要实现它。因此,他对自己的现状非常不满,尤其是对自己文士的身份非常不满,诗里也在很多地方流露出对文士的鄙薄。《嘲鲁儒》诗“鲁叟谈五经,白发死章句”,“君非叔孙通,与我本殊伦”。据《史记》载,汉初叔孙通制朝廷礼仪,有二生谓叔孙通“所为不合古”,叔孙通笑说“若真鄙儒也,不知时变”。这里表明李白内心对寻章摘句、不知时变的陋儒的排斥。又,《赠何七判官昌浩》诗,“羞作济南生,九十诵古文… …老死阡陌间,何由扬清芬”,他不愿意像汉代伏生那样与书相老,也不愿意籍籍无名,老死田里。 正因为他不被人理解,又执着于自己的梦想,所以一旦有人能够理解他,他就会十分看重与对方的情谊。出蜀以来,贺知章很早就对李白作出高度评价。他知道李白的价值,并向唐玄宗推荐了他。在贺知章死后,李白深情地怀念他,写下了《对酒忆贺监》。诗前有序,“太子宾客贺公……呼余为谪仙人,因解金龟换酒为乐。没后对酒,怅然有怀,而作是诗”,读之令人惆怅。其一回忆昔日“长安一相见,呼我谪仙人”,而如今“……今为松下尘。金龟换酒处,却忆泪沾巾”,今昔对比,不胜唏嘘。其二则描写其故宅现状,“人亡余故宅,空有荷花生”,物是人非,凄怆伤悲。 李白,以他奇特的文风征服了同时代的读者,因此收获了大量的粉丝,有的甚至近乎狂热,不远千里追随,如魏万。《送王屋山人魏万还王屋》的诗序记载了这件事,“王屋山人魏万,云自嵩宋沿吴相访,数千里不遇。乘兴游台越,经永嘉,观谢公石门。后于广陵相见”。李白非常感动,请他帮自己编纂文集。李白的友情诗深情款款,令人动容。最引起我注意的是《哭宣城善酿纪叟》,诗曰“纪叟黄泉里,还应酿老春(酒名)。夜台无李白,沽酒与何人?”纪叟啊纪叟,在黄泉里你应该还酿老春酒吧?阴间没有李白,你的酒卖给谁呢?读之落泪。

李白常年不得志,即使被召进长安,也不过充当了玄宗的御用文人,“倡优蓄之”,甚至因为自己的狂放而遭人谗言,被玄宗疏远,“丑正同列,害能成谤,格言不入,帝用疏之”(李阳冰《草堂集序》)。在这段时期他的诗文多次出现“青蝇”的典故。青蝇遗粪在白玉上,比喻小人谗言。他在《翰林读书言怀呈集贤诸学士》里感叹道,“青蝇易相点,白雪难同调”,表明自己虽招致谗毁而不同流合污的态度。 不得志,带来是巨大的失落和失望,此时最大的安慰便是饮酒。饮酒本来是要消愁,“与尔同消万古愁”(《将进酒》),却不想“举杯消愁愁更愁”(《陪侍御叔华登楼歌》)。而另一条对抗失意的路则是求道成仙,“五岳寻仙不辞远,一生好入名山游”(《庐山谣寄卢侍御虚舟》)。但是他对现实太关注了,他对自己的抱负太执着了,他根本就不可能真正地超脱出世。 古风第十九《西上莲花山》里,他想象自己成仙“恍恍与之去,驾鸿凌紫冥”,却不想“俯视洛阳川,茫茫走胡兵。流血涂野草,豺狼尽冠缨”,山河破碎,人民处于水深火热之中,他如何能超然物外?所谓的归隐求道,不过是失意后的激愤举动。这一点,他在上文提到的《赠何七判官昌浩》里说得最明白,“终将同出处,岂将沮溺群”。出处,指的是出(做官)和处(隐居),这里是偏义复词,偏于出。沮溺,指的是长沮、桀溺两位古代隐士。这句时表明自己要建功立业,而不愿意与古代的沮溺二位为伍。可见归隐,并非其本心。 一辈子活在梦里,悲哀的是老天爷偏偏不让他如愿。他只能在诗歌里一次又一次地自伤身世。他的古风和闺怨诗,其实大多饱含深意。正如李阳冰《草堂集序》中说,“凡所著述,言多讽兴”。这里面典型的如《古朗月行》,这首诗曾被截取前四句改造为绝句而被选入小学课本。小时候读这首诗,只觉得诗清新流利,想象出奇,富有童趣。稍长时读全诗,才感受到诗里流露出的忧患之感。“蟾蜍蚀圆影,大明夜已残……阴精此沦惑,去去不足观。忧来其如何?凄怆摧心肝”,诗人大概以蟾蜍蚀月、阴精沦惑来讽刺玄宗沉溺美色、不理朝政,并对由此可能导致的后果表示极大的担忧。 他太想实现自己的抱负了,所以一旦有实现的机会,他都要尝试。即使到了暮年,李白也想投身行伍,可惜半路因生病而还,写下了《闻李太尉大举秦兵百万出征东南懦夫请缨冀申一割之用半道病还留别金陵崔侍御十九韵》。此时是公元761年,距离李白去世只有一年左右的时间。 公元762年11月,李白62岁,自知自己将不久于人世,将自己所作诗文一并交付李阳冰。临终之际,作《临终歌》而卒。歌曰:大鹏飞兮振八裔,中天摧兮力不济。余风激兮万世,游扶桑兮挂石袂。后人得之传此,仲尼亡兮谁为出涕?大鹏,这个意像伴随他到老。大鹏虽中天摧折,但他的余风尚能震荡万世。哎!仲尼(即孔子)已死,谁为大鹏中天摧折而哭泣?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