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700天极地生还读后感锦集

700天极地生还读后感锦集

《700天极地生还》是一本由【美】卡若琳•亚历山大著作,北京联合出版公司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8.00,页数:2015-3,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700天极地生还》读后感(一):沙克尔顿的领导力与其局限性

这段日子我多在看一些哲学类书籍,愈发虚无主义了。 前天翻了下《活着有多久》,看了几页就泪眼模糊地合上。在书架上扫了扫,一眼相中书名就携带着巨大生命力的这本《700天极地生还》。

《700天极地生还》读后感(二):翻译得较一般,但主要问题是印刷质量太差

这本书的英文版我读过很多遍,还有Alfred Lansing 那个版本。Shackleton绝对是我的个人崇拜。所以当意外的发现居然出了中文版时(要知道英文版如果我没记错是99年出的,Alfred Lansing那个版本50年代就出了),我毫不犹豫买了一本。很遗憾的说翻译较一般,不乏一些翻译错误。当然如果不是Shackleton的粉估计看不出来。

但这是都不是关键问题! 关键问题是印刷质量太差,英文版用的是很精致铜版纸,照片看着很舒服。可是到了中文版,那些照片简直没法看。出版社这样做,就算有经济考量也是太过分了!

《700天极地生还》读后感(三):重温一次伟大的探险

这本《700天极地生还:沙克尔顿南极探险实录》是一本纪实作品,记述了上世纪最伟大的探险家之一——沙克尔顿爵士1914年远征南极的探险之旅。如果以目标是否实现来衡量成功的标准的话,沙克尔顿领导的这次探险是不成功的,但是如果我们换一个角度,从作为一个探险领导者的角度来看,沙克尔顿无疑是非常出色的。他对他的队友是充分信任的,对他们每个人是尊重的,是关爱的。在这些探险过程中,尽管遭遇了多重困难,他还是把队友全部安全带出了极地。可以说他的领导才能是杰出的,怪不得他的一位队友称他为“世间最伟大的领导者”。沙克尔顿的这次南极探索,虽没有完成原定的目标,但他带领的这个团队还是谱写了一部探险史上最伟大的生存者史诗。

这本书的作者是卡罗琳•亚历山大,他经常为《国家地理》、《户外》等杂志撰稿,对地理和探险活动特别有兴趣,曾经搞过一个《坚忍号:沙克尔顿的南极传奇探险》展览,这个展览于1999年3月在美国自然历史博物馆开展并在全美巡展,获得了一定的影响。为了搞好这个展览,作为策划这个展览的负责人,作者收集了相当全面的关于这次探险活动的摄影作品。在一点,在这本书中有充分的展示。书中既有“坚忍号”船员的全家福,又有关于南乔治亚岛的全景照片(书中第19页),这张照片是由两位船员沃斯利和格林斯特里特帮助摄影师赫尔利把照相器材拖到杜斯菲尔山顶并拍摄下来的,故而这样的照片也是非常难得的。“坚忍号”倾斜的照片(书中第78页),“坚忍号”残骸照片(书中第81页),拖着“詹姆斯•凯尔德号”救生船前进的照片(书中第86、87页),历时22个月后即将获救时的照片(书中第1776、177页)、书中还有1915年6月22日仲冬节晚餐的照片(书中第64页),还有探险船被困后,船员们的消遣活动“冰上足球赛”照片(书中第40页),还有富有生活气息的照片,比如书中第200页的理发比赛照片等等。这些摄影照片配上船员们日记中的文字,为我们生动地再现了这次伟大探险活动的过程。这本书中所展示的南极的美景,骇人的毁船场面,以及船员在绝境中的乐观精神也是很能打动读者的。

百年后的我们,重温这次动人心魄的极地探险活动和生还奇迹,还是会让我们的心灵获得一次洗礼和震撼。

《700天极地生还》读后感(四):《700天极地生还》极地勇士历险记

用生命去挑战,用极限去创造奇迹,用前所未有的探险见证探险的传奇,所有的这些焦点带领着我们聚焦于《700天极地生还》这部传记作品之中。

《700天极地生还:沙克尔顿南极探险实录》这部作品是我今年来读过的第一部真实的传奇故事。作为国内首部沙克尔顿南极探险传奇实录,这里带领着书外的我一同感受着书中探险家们700天极地探险,生还的英雄壮举。更借助着这个故事,带领着我感知着坚韧不拔的信念创造出的人类奇迹。

不可否认,现如今的南极探险已经变得不再那样触不可及。但是这样的探险放在100年前的某一天,这样的故事就相当地意义非凡了。围绕着这样的一个人类探索的旅行,我们于传记《700天极地生还》中可以一同品味一二。这是一本弥足珍贵的传记作品。原因何在呢?一如编者推荐的:“这里记录下了上世纪最伟大的探险家之一,欧内斯特沙克尔顿爵士远征南极的探险故事,这次探险之旅堪称英雄年代的最后一次伟大的探险,亦是史上最令人惊叹的生存史诗。”看着如此众多引人的关键词,超有好奇心的我迫不及待地投入阅读。作为一部引进的作品,我们中国的读者阅读的过程中同样会感受到强烈的灵魂震撼。细细阅读的过程中,我觉得本书有着如下的几大精彩看点值得关注。首先本书的内容真实,可信,生动,曲折。在那样条件艰苦的时代,我们人类已经在尝试着去挑战极限,征服极地,追求探险。如此的精神着实可歌可泣。今日的人们读这样的故事,我们不仅可以满足好奇心,更可以深入了解过去时代下那些探险家们的探险故事。其次,本书之中我们可以发现很多弥足珍贵的极地照片。作者将很多大量珍贵的南极照片结合着文字的形式,展现于我们读者的面前。有南极罕见的极地风景,有探险船队经历的点滴故事,有探险船上船员和探险家们的生活,工作剪影等等,诸多的图片带领着我们更加深刻地感受着一个真实的,刻骨的,深刻的南极探险经历。再次,本书的教育意义也是相当地深厚。我们不仅跟随着作者的记录领略到了南极的美丽,我们更跟随着作者的笔触亲身经历着他们遭遇危险之时的惊心动魄。那种船只毁灭的绝望,那种上级照顾船员的体贴,那种鼓舞士气的精神力量,那种伟大生还奇迹背后的潜藏深意-----

《700天极地生还》带领着我们一同领略着关于极地勇士历险的故事。但是借助着这部作品,我觉得它同样让我们感受到了很多弥足珍贵的精彩。书外的读者可以借由此书了解南极,书外的读者可以借由此书感受精神力量的神奇,书外的读者更可以借由此书领略到探险者们的具有历史纪念意义的探险经历。身为一名读者,我在阅读全书的过程中其实已经被深深地感染和打动了。

《700天极地生还》读后感(五):以沉没成本考量Shackleton如何带领团队全员脱困

等公交车,等了3分钟,车不来,接着等。等了10分钟,车还不来,不甘心马上走,等都等了,不能白浪费这10分钟,继续等。30分钟,车还是不来,你终于等不了了,直接打车回家。失去的那30分钟就是你沉没的时间成本。如果你坐穿车站一直等到车来,那么你等车的时间就是有意义的,不能说是“沉没”。但是,如果你一旦决定打车,在那一瞬间,等车就变成一件没有意义的事情,等车的时间成本也随即一同失去了价值,这就是通俗概念的“沉没成本”。沉没成本对人做决定的影响是不同的,有的人会抱着“等都等了”的心态等下去,有的人会认为沉没成本过大,应该及时止损,更换策略。说白了就是我们所说的“甘不甘心”、“舍不舍得”。沉没成本是能够很大程度地影响决策、左右结果的。但是成本都沉没了,捞不回来了,自然没用了。所以沉没成本不是成本,它只是你的不甘心。它只是你不愿意面对的失去,只是你欺骗自己的借口,只是虚无的安慰剂。它是帮你逃离现实的药。

本篇试着从沉没成本的角度来解释沙克尔顿带领团队全员从冰封的南极大陆脱困的这一段传奇经历。

《熬》极地求生700天是一本纪实小说,讲述的是20世纪初的大探险时代,英国探险家沙克尔顿(shackleton)率领27位队友驾驶坚忍号前往南极,这次探险的目的是由西向东穿越南极大陆。他们驾驶的这艘船,被沙克尔顿命名为“Endurance”(“坚忍号”),这个名字来自沙克尔顿的家训:“Fortitudine vincimus”---“坚忍以胜’。但他们还没能登上南极大陆,船就被浮冰团团围住了,整个队伍不得不弃船逃生。熬过700天远离文明社会的冰天雪地,熬过巨浪,熬过食物短缺,熬过病痛,熬过恐惧和绝望。神奇的是,他们全都熬下来了。他们没能成功地跨越南极大陆,但也不曾失败。他们的不败,我不愿意归结于所谓不屈于自然的意志,因为自然根本不在乎人类屈服与否。真正感染我的,是他们身处死境中的冷静和乐观。也许,只有身处绝境中的人,才会迸发出的这种巨大的对于生命的热情。我没有经历过绝境,只是也许······

沙克尔顿本人当时的照片

细细查看这支探险队的人员名单履历的时候,你不难发现沙克尔顿这是一支近乎完美的探险队伍,除了熟练的水手和船员,还有两位外科医生。地质学家、气象学家、物理学家、生物学家等科学家,还有负责记录故事的摄影师和画家,以及木匠和厨师。我反复看了沙克尔顿在启程前的准备阶段物色团队成员的面试过程,发现除了扎实的执业技能是必备项之外,他将应聘者是否具备务实的品格、乐天的品性作为优选项。在选人方面,沙克尔顿的方法似乎完全随心所欲。如果他看谁顺眼,就会收下;如果不对眼,那就拉倒。他作出决定比闪电还快。从找得到的资料来看,沙克尔顿面试任何一位颇有潜力的探险队员的时间都不会超过五分钟。有意思的是,沙克尔顿仅仅因为“长得挺好玩”收下了人类学家赫西,让他参加了一期气象专业的强化学习班编入了探险队当气象员用;两名队医之一的麦克林大夫在面试时面对沙克尔顿“为什么要戴眼镜?”这样无厘头的问题,他的回应是“不戴眼镜的话,许多聪明面孔也会是一副傻样”。尽管录取与否都是顷刻之间的决定,但沙克尔顿对合适的人才却从来没有看走眼过。

被困的坚忍号

乐观是很重要的,因为坚忍号启程驶近南极海域后,厄运就接踵而来。船只被困在冰板后,沙克尔顿想方设法指挥坚忍号冲出浮冰,但都没有成功。到后来,经过剧烈的挤压,船开始出现了裂缝,一直不停地发出恐怖的巨响。夜晚浮冰的压力蹂躏的船发出野兽般的哀嚎,仿佛要把船撞碎。

当坚忍号驶进南极海域后,厄运就接踵而来。沙克尔顿想方设法,指挥坚忍号冲出浮冰,但都没有成功。后来,经过剧烈的挤压,船体开始出现裂缝。

简易避风棚屋

几个月过去后,冰坂并并没有被打开,反而在北风劲吹下逐渐合拢,浮冰缓慢但坚定地挤压着船体,直到船完全被挤压变形,海水涌入。在冰上,被困了整整十个月后,沙克尔顿只得下令弃船,用救生艇将人员和装备给养,转移到相对安全的大块浮冰上。

清理航道

没有人来得及失望,大家只能沉默地抢救物资。最后,坚忍号被浮冰完全挤碎,于1915年11月沉入海底。坚忍号曾经载着他们,穿越了半个地球。此时,队员们失去的不仅仅是这艘在挪威造船厂为本次南极探险重金特定改制的大船本身,是避风挡雪的安身之所,更是心灵和身体栖居的港湾。从这一刻起,此行正式从探险变成了求生。

猎海豹补给养先遣队

本书中我最喜欢的章节,成体平均身长3米多体重近半吨的“豹形海豹”捕猎场面,书中的猎物是人类

沙克尔顿不想在队员面前,表现出自己的沮丧,写日记时,他也很克制地只是对坚忍号的沉没,一笔带过,但最后一句是“我实在写不下去了。”

冰缝不像乳沟,挤一挤不一定会有

失去坚忍号以后,接下来的5个月,他们在船旁边不远的大块浮冰上扎营。这28个人就这样被遗弃在这个星球最荒凉的地方,没有人知道他们的消息,他们不知道自己最终会漂向何方,更看不到获救的希望。1915年11月4日,麦克林医生的日记写到:“今天天气真好!很难想象,我们其实,正深陷可怕的困境中。”

巨冰:“我顶”

渐渐地,南极的夏天到了,气温甚至达到零度以上。浮冰逐渐碎裂,沙克尔顿下令,必须派人先遣探路,不能继续坐以待毙。出发前,沙克尔顿叫来船长沃斯利,让他在队员出发后,把一只泡菜瓶子偷偷放在营地。瓶子里有一张小纸条,大意是说,坚忍号已经沉没,探险队员们,扎营于此地,然后一路向西,希望能到达陆地,一切顺利。落款时间是1915年12月23日。这个字条,是要向后人解释沙克尔顿和他的探险队员们,在1915年遭遇的一切。他嘱咐沃斯利悄悄放在那里,是害怕队员们看到,害怕队员们会丧失信念,毕竟,这一次连队长都不确定他们,能否活下来。

正好通过,迅速封闭

沙克尔顿面对如此困境,展现出的始终都是乐观和强悍。他为人粗野狂放,对队员们相当严厉,实际上,他却谨小慎微地,维护着大家的信心和乐观的态度。因为他知道,在这样绝望的极地气候中,跟饥饿和严寒相比,最可怕的是士气低落。

Time passes by,甚至到了一天与一天的边界也越来越模糊的境地,其实每个人都清楚,这里越来越像危险的死境。夜幕降临,海员们围坐在帐篷里,轮流讲故事。每个人脑子里想到的只有寒冷、潮湿和饥饿。但凡提及女人,也只是思念自己的母亲和妻子。古人说的保暖而思淫欲,真是很有见地。船长沃斯利的帐篷里总是高声朗诵诗歌和文学作品,而沙克尔顿的帐篷,则是一个热闹的桥牌室。帐篷外是零下四十摄氏度的风雪,雪橇犬的尸体码在雪地里,帐篷内也滴水成冰,队员们的四肢已经被冻伤,僵硬疼痛……

简易棚屋

阿德莱德企鹅,书中对企鹅排骨和海豹油的描写真令我舒适

他们面对的是巨大的不确定,每个人都明白,可能今天或者明天,就是他们生命的最后一天。死亡近在咫尺,他们的快乐,也绝不是放松的快乐。我更愿意相信,只有身处绝境中的人,才会迸发出的一种巨大的对于生命的热忱。

1916年4月9日,浮冰彻底碎裂。他们制造的三艘小船,被推到海上,队员们乘船重新出发。在海上,船长沃斯利足足九天九夜没有好好休息,但依然准确冷静地发出导航指令,带领船队登上了没有人烟的大象岛,找到了暂时的栖身之地。此时,距离他们出发已经过去了一年零六个月。而此刻,沙克尔顿唯一的机会,就是派一支最身强力壮的先锋敢死队,突围出去,找到救援。沙克尔顿领着6位船员,驾驶着小船,前往南乔治亚岛请求援兵,穿越了1000多英里冰冷咆哮的茫茫大海。1916年5月10日,先锋队终于登上了南乔治亚岛。因为地形、风向、潮汐、补给告急等原因,他们只能选择在不恰当的位置登陆。登陆后稍事休整,为了赶时间抢进度,沙克尔顿不得不再次分兵,在补给见底、精疲力竭的情况下,带人徒步穿越整个南乔治亚岛以期向岛上唯一的捕鲸站求救。

1916年5月20日下午3点,他们终于挣扎着,走到最近的一个捕鲸站,他们的经历赢得了所有捕鲸人的敬意。

到达捕鲸站的3天后,他们借了船,开始营救还困在大象岛上的同伴。但因天气恶劣,暴风冰雪,始终无法靠近大象岛。他们屡试屡败,屡败屡试,最后,终于在三个月后的第四次尝试时,找到了一条从浮冰上穿过的路。

1916年8月30号,沙克尔顿的船驶到了大象岛。还好,他的22个同伴都安然无恙地留在岛上。离开之前,医生麦克林把他的风衣系在杆子上,大家回望着大象岛。医生在日记里写道:“我看见我的大衣飘扬在山坡中,它还将继续在海燕和企鹅的惊叹中翻飞下去,直到哪一天,被我们熟悉的暴风撕成碎片。”

就这样,经过七百多天,所有探险队员们都安然无恙地回来了。虽然大部分人严重冻伤、患上了盐疮症,但没有人死去。每一个人都获救了,齐齐整整。

沙克尔顿能带领全部团队成员逃出生天,好多人归功于他的强势的领导风格、处事理性纪律严明不轻易接受溜须拍马、性格冷静内敛静水流深,称赞他事事亲力亲为吃苦在前。我觉得这些固然很重要,但并不是罕见的特质,很多优秀的体制内外的领导也可以做到。

但沙克尔顿实现的是一个绝境中的求生奇迹,一定有什么别的东西被人们忽视了。

我想,我只能从他处理沉没成本方式的角度来诠释。之前我着墨带了带沙克尔顿挑选探险队员的趣事,体现的是沙克尔顿的乐天不羁信马由缰的性格。这样的本性导致他在做出方向性生死性的重大抉择以后,当意识到无法达成目标就果断放弃绝不游移不定、绝无拖泥带水。二选一的局面,错了再正常不过,错过了等了30分钟公交车,如果是你,你是继续等不让前面已经花出去的30分钟沉没掉,还是另起炉灶扬招电调?撇开命理天数的权重,上面的两个选择都可以有好的结果不是吗。但最差的选择,是选好的时候你就已经在犹豫了,懂了吗?我相信看文章至此,你已经得到你想要的答案了。

沙克尔顿的每一个选择看似都很疯狂很大胆,但与其说他勇敢,不如说是果敢而理智。他最厉害的性格特质就是常常能够迫使自己不带感情地果断选择能够使得大部分团队成员逃出生天的最优解。

完。

-----2022年5月6日成文于上海逸本道农庄瓜香斋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