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张门才女》读后感1000字

《张门才女》读后感1000字

《张门才女》是一本由曼素恩 (Susan Mann)著作,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CNY 45.00,页数:282,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张门才女》读后感(一):好书

原作就是大家的作品,这种从一个家族的女性着手,展现中国历史发展的某个时段的大面貌的写法非常高明,值得中国学人学习。从这书见出了作者深厚的功力。译文也是相当的流畅,近年来少见将学术著作译的这么好读的书。

《张门才女》读后感(二):很好的书

值得一看,很不错的一本书。

本书借助对19世纪常州张氏一门“才女”的研究,从女性的视角审视战争、叛乱、外敌入侵、王朝衰落等大事件的阴影笼罩下的中国历史。通过对张门三代才女的作品、地方志,以及相关回忆文章的深入解析,利用几近文学构拟的合理想象,曼素恩勾勒出她们在文学创作、人际关系、家庭生活、个人情感乃至政治立场等各方面的特征,并以“赞评”的方式进行历史学家的点评,成功地再现了大时代下清代“才女”的人生轨迹,以此改变了我们对中国从帝制向共和转变过程中的性别关系以及才女生活的看法,为19世纪的中国史提供了更为丰富与鲜活的历史图景。

《张门才女》读后感(三):才女同堂

张家一门才女,三代有才,几女在家的同堂。

常州素有才女的风俗,历史上也是文人辈出,重要而有文学传统的地方。

清朝也就短短两百来年吧,个人的命运和国家的起伏交织在一起,浮浮沉沉。

女性传承家学,照顾子女,甚至做女红,卖文字维持家计,男子在外奔波乞食,不断考功名,以及四处任职。

聪慧的女子比比皆是,可是只能囿于家园之方寸,尤其要守贞洁,重男女之大防。其中法氏一辈子守活寡,被朝廷嘉许为“贞女”,是时代的过错,也是她一生的悲剧。

张家女子主要去世于年迈和生育,男子是常有早逝,常死因不明,可能是由于在于奔波。

《张门才女》读后感(四):有意思的几个点

1 曼素恩对张家才女们生活细节的描述近乎“脑补”,除了注释里特意说明的,还可以看出有些别的地方应该是作者根据史料想象出来的,但看起来合情合理,很见功力。难怪原书拿了桐山文学奖非小说类入围。

2 对张家才女生平的复原全用叙述体,用“赞评曰”的方式进行历史学的分析与评述,致敬司马迁。个人见得少,不知这算不算曼素恩的首创?

3 常熟精英家庭的婚姻中存在大量入赘婚,在这种婚姻中女方的父兄实际上承担了入赘者保护人的角色。何种情况下精英家庭的青年男子会接受入赘?这对他们的前途有何影响?二者的关系如何?曼素恩只是泛泛谈到这种婚姻在当地并不罕见,却并未给出深入的讨论或统计,感觉这是个很有潜力的社会史论题。

4 在丈夫并未获得科场成功的精英家庭,实际上是女性,在家庭经济、子女教育,乃至人际关系中居于主导地位。

《张门才女》读后感(五):挺棒的值得一读

全部读完之后,你也会觉得《张》这本书,也是在一个相当可见其规模和范围的材料里,组织起叙事的,虽然书后面附有厚厚的参考文献,但读完了总觉得,嗯,差不多这是一个学者的一次学术性写作差不多的规模和工作量,它完成的精致、详略得当,它的写作历史的手法——或许我是第一次读到,是那么引人入胜,几乎让我也有了写作历史的冲动。

在作者的写作中,她对材料的驾驭,她的解读、勾连、分析、想象,都是展现无遗的,她能够详略得当的叙述,在充满细枝末节的复杂现实中,把握了几条关键的叙事主线,让我们读了之后,能对她的研究对象的生活有了生动的想象。

更进一步,在文章的结语中,作者对自己的写作有着清醒的认识和反思,她指出自己的写作实际上回避了可能更加复杂的性欲、金钱(家庭经济)、家庭矛盾等方面,而这种回避也有史料本身避而不谈的客观原因。

我在想,或许这才是真正的学术研究/写作的范例。从读者的角度看,这样的著作才让我们读完了有收获感,有一种了解历史获得知识的感受;而从做学问的角度看,好像也只有从历史研究的角度入手,我们才能把握住一个研究对象,我们才能摒弃所有想当然的幻想,才能让一种研究成为真正的发掘新知,而不是重复和理论套用。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