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亲历投行(精装版)读后感1000字

亲历投行(精装版)读后感1000字

《亲历投行(精装版)》是一本由班妮著作,中国法制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49.80元,页数:280,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亲历投行(精装版)》读后感(一):很好的创作

每一个对投行感兴趣的或者有志于投身投行的人,不妨阅读此书,你一定会受益匪浅,当然任何想了解中国投行的人,此书将会为你提供答案。

此书带给我的启发如下:

1在中国特色的资本市场下,投行是周期性非常明显的职业,牛市的时候,投行项目一个接着一个,一旦进入了熊市,投行只能享受“清闲”。未来随着注册制的放开,中国的证券市场更加完善的情况下,这种牛熊周期或许会淡化些,这对于投行职业人士或许是个好消息。

2投行是非常辛苦的职业,出差、加班都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班妮长时间出差不能与男朋友相聚,使得两人最终分手与两人长时间异地有很大的关系。

3做投行要有出色的学习能力,用她的话说就是“三人行必有我二师”向同事学习,向领导学习,向接触的人学习。班妮从律师转业做投行,起初只能眼巴巴的看着同时在紧张的忙碌着,自己却爱莫能助。通过其本人出色的学习能力,很快的融入工作,并能够很快的升职,验证了一句老话,人生处处皆学问,贵在拥有一颗渴望求知的心!

《亲历投行(精装版)》读后感(二):真诚的记录

律所、投行、PE、MBA、投行(并购),作者的经历确实丰富,而且踩对了点。第一段投行经历覆盖前中后台的履历更是让人羡慕。作者坦陈没有在显赫的机构任职过,但跟对了人,加上自己的努力和运气,中小机构更锻炼人更有收获,虽然这种经历也许是不可复制的。恭喜作者在三十岁前后找到了自己。每个踏入职场的新人其实都面临这样的选择,大公司还是小公司?拿上市公司举例,是去一家成熟的中字头公司按部就班,还是去一家拟上创业板的公司?没有标准答案,it depends。

回到本书,对本土中小投行的工作状态写得接地气。成长、思考、抉择都在书里真诚地体现。作者的职业理想是“想在中国不安分的资本市场里做一个清醒的、受客户尊重的专业金融人士”,非常赞赏。但知易行难,愿作者和中国资本市场共同进步,良好互动。我对作者有信心,因为读书过程中作者体现的勤奋和敬业,是迈向成功的有力保证,作为美女,运气似亦应不差,嘿嘿。

摘录几条本书中让人印象深刻的:1、看似一书成名,其实之前已有坚持写博客微博8年的厚积薄发;2、做投行就像谈恋爱,作者对投行是真爱(其实做哪一行不是这样呢,除了对认知水平要求很高的领域,我还是相信一万小时定律的);3、真正敬业的投行人士是偏执狂,也是完美主义者;4、三人行必有我二师,每次出差做项目都是一次向不同的同事以及其他中介机构人员、甚至企业高官们学习的机会,不懂的白天记下来,晚上复盘学习。

“当很多人说想进投行的时候,应该先问问自己,到底是想进投行,还是想赚大钱 。”这句话写得一针见血。认真地想明白自己要什么,早日找到自己。送给当下的我。

浮躁、焦虑的现代中国,给不忘初心,执着前行的人点赞。

《亲历投行(精装版)》读后感(三):显微镜下的投行生活

《亲历投行》给了普通人一个详细了解投行工作的机会,值得一读。作者在投行的经历比较全面,讲得也很细致,几乎是用显微镜来展示投行生活。也有一个岗位,作者没有多讲,就是分析师,而且从书中感觉这个职位在投行似乎不太重要。

看完《亲历投行》,感觉投行的主要工作就是写招股说明书和卖股票。所谓投行,主要就是保荐公司上市和股票上市承销,说得再简洁点,投行就是向投资机构推销股票的。从业务性质可以看出,为什么分析师在投行并不太重要,因为它不需要买这只股票。投行也有资管业务部门买卖股票,不过资管业务部门和投行业务部门之间有隔离机制。这个隔离机制,作者也没有多讲。

投行员工出差多,加班多,工作强度不小。半年时间就忙个招股说明书,这工作也确实枯燥点。而且这行业不确定性太大,忙了半年,项目不能通过审核过会,就白忙活了。

中国本土投行对新员工没有培训,也没有学习案例做指导,管理确实比较粗糙。

这本书中还谈了一些作者的工作心得,有些看法可能值得商榷。职场新人刚进入公司,对很多事情不了解,总想着多学点“技术”。投行这种服务性行业,什么行业都要接触,对什么行业也不够精通,所谓“技术”主要就是一套操作流程,还不如PE和VC机构的工作有含金量。这些所谓的“技术”真的那么重要吗?马云甚至不懂技术,但是懂行业趋势。初入职场,人们总是会迷恋学“技术”,而不懂摸清行业基本性质、发展空间和发展趋势,不过作者后来还是看到了投行工作的一些局限性。有大量行业都是服务业,在这些行业工作要和很多行业打交道,今天做这个行业,明天做那个行业,尤其在小公司里,不管什么样的业务公司都做,新员工在公司里如何定位,需要花一番心思,至少应精通一个行业。服务行业因为业务比较杂不易复制和规模化,所以必须要流程化标准化,否则效率低下发展速度慢。餐饮行业,教育行业,软件行业,投行业等等都是如此。但是很多公司不注意这个事情。这也是九鼎投资迅速壮大的原因之一。

毕业以后,是选择到大公司还是小公司,这个要看哪个地方的人才水平更高,高手更多。如果初入职场,能有一个战略高手或行业专家做指导,会事半功倍。通常情况下大公司的人才水平更高,高手更多。但有些小公司也有战略高手,比如阿里巴巴初创时期的马云。在大公司里通常还可以接触到更前沿的信息,更优秀的思想、技术、管理、客户等等,职场新人还是应在大公司里学习一下,最好是行业龙头公司。卡内基和洛克菲勒都是在一个大公司里工作过后,就可以出来单干了。

有一条路,每个人都非走不可,那就是年轻时的弯路。在书中,作者引用了张爱玲的这句话,看来对过往经历颇多感慨。从律师所,到投行,再到PE,再到读MBA,最后又去从事海外并购,这个经历有点复杂。感觉有几个投行人的跳槽经历比较好,阿里巴巴的蔡崇信,腾讯的刘炽平,滴滴的柳青,还有soho中国的张欣。如何从投行跨入独角兽公司,可以看看关于刘炽平如何进入腾讯的介绍文章。

《亲历投行(精装版)》读后感(四):投行入门ABC

读班尼所著的《亲历投行》

《亲历投行》这本书非常对投行实际业务的指导价值。

“招股说明书”的写法(参见书64页)

Facebook刚上市时,中国证监会要求投行借鉴其写法,投行界掀起了一股学习热潮。但是由于阅读受众不同,华尔街是对投资人,中国投行是对证监会,因而大家的侧重点自然有区别。前者的笔墨用在总述,后者则用在发行人基本情况、财务、募集资金用途等部分。

参看《华尔街的大马猴》(

收集整理资料的方法(参见书72页)

收集投行案例很重要,这与律师收集案件一个道理。做法是把上市公司按照类别整理其招股说明书,并将关键数据、信息整理到EXCEL表格中。收集信息的方法不断更新,不变的是掌握大量信息始终是重要工作。

迅速发现财务造假的诀窍(参见书73页)

提到一名注明的财务专家笔名“夏草”,真名郑朝晖,著有披露上市公司财务造假手段的书籍,仔细深入学习必能提高分辨能力。他还著有《会计谜局》、《财务舞弊》、《财务侦探》及《财务揭黑》等书。

还有就是翻阅会计师的工作底稿,可以从中学到很多。但我个人经验,这不容易,因为这也是人家的知识产权和核心竞争力,不会轻易示人的。

八卦闲聊也是生产力(参见书74-77页)

做项目调查除了看材料与客户访谈就得多吃饭、多闲聊,这里面学问也大,书上说“忽悠不上税”,这是做业务的基本技能,这个各人有各人的风格,学不来的,自己摸索自己的路子。这是因为负责接待投行的企业都训练有素,派出的多是董秘、财务总监、证券事务代表等CHO(首席忽悠官:),从他们嘴里很难套话的,往往通过一些普通的职工反而得到了“内幕信息”。所以与人交往是十分重要的投行技能,要做一个有心人。

以专业的形象和态度示人(参见书79页)

这一点很容易在老投行身上出问题,因为老资格所以就忽略了外表,但是往往被客户看轻了。以专业形象征服客户,除了穿着得体,还需谈吐得体、一定的工作经验。

投行工作的感悟(参见书88页)

投行是以结果论英雄的吗?看似是的,成功上市才能兑现收益。经历了项目被否、企业撤材料、和各种千奇百怪的失败和大环境的起伏后,会发现,光想着上市的投行人,当上市失败时该怎样自处?规划更远大的职业生涯才是正道。

中国资本市场的投机现象盛行的原因(参见书92页)

第一,上市的造富效应;第二,中国证监会事前严格事后宽松的上市制度;第三,地方政府在政绩观的思路下针对上市提供各种优惠。这些因素让原本不符合要求的企业想硬上,是企业顶风作浪造假上市的动机,然而这样做的后果是严重的。(其实我没看到有什么后果,如果说西方市场经济是用货币投票,那么我们不是投票因为根本不信任任何人,我们只是跟风而已。)

做项目如做侦探(参见书95-100页)

正因为企业是上市动机不纯,所以造假难以避免,投行必须尽早发现问题,这需要磨练直觉,比如对数字的直觉,在访谈前的细致准备,对同一问题的反复验证,酒量好的让客户酒后吐真言等等技巧。另外,还可以通过查阅同行上市公司的公告来印证。工商资料变更背后也会隐藏重大隐情。

投行圈情报(参见书106-108页)

其实这种人为因素占很大比重的工作都是师傅带徒弟模式,所以素质参差不齐,幸好有投行圈的网站大家分享经验,比如:春晖投行在线、投行小兵、微笑刺客1980、投行泰山等等。另外,投行竟然有专门的“质量控制部”这真是让我唏嘘,原来他们是像做工程一样监控进度和质量的,通过这一部门发挥协同效应:跟进项目、备忘录、计划、清单,监控、研讨、分享;汇总。工作底稿。

贴发票之痛(参见书130页)

切肤之痛,回想到当年贴发票的情景,贴发票贴到怀疑人生。

值得托付的复印店(参看书37-42、131页)

做材料是送审前的最后一步,把凝结了心血的电子版变成一本本上市材料必须有一家值得托付的印刷店。就像学校里那家。

彷徨和迷惘(参见书232-235页)

当她写下“Keep calm and carry on”的时候我几乎要落泪了。任何事都是默默耕耘才能有所收获。人生何尝不是一出耐得住寂寞的马拉松。

实操部分(参看书第五章)

即使不懂也完全可以参照这一章给出的内容依葫芦画瓢去做股票发行。

职业规划(参看书216-231)

对于大四学生超级推荐的一章。

总结

这书里讲的投行现象在中国金融行业共有,“熬得住夜、放得下身段、撑得起光鲜、受得起粗糙”,这是值得推荐五星推荐的主要原因。辣么多年轻人想要投身高大上的“投行”事业,然而投行是啥,看了这本书至少有个头绪,这是一本称得上“投行傻瓜书”的入门教材。

《亲历投行(精装版)》读后感(五):亲历投行:一本职场成长日记

作者班妮

班妮,中央财经大学法学院2000级本科毕业生。毕业先到律师事务所工作。在国内东海证券的投资银行部(IBD)工作三年后,即从高级经理升任资本市场部主管,负责投行项目质量控制、资本市场和后台运营工作。2013年,她在香港大学完成了MBA求学历程后,在一家欧洲精品投行从事跨境并购业务。后回到上海,任德邦证券国际业务部总经理,其间博客笔耕不辍。现任洪泰资本控股董事总经理,从事并购投资工作。同时亦任新浪财经、《每日经济新闻》等媒体的财经专栏作家。

保荐

中美投行大不同。中国证监会实质性审核(核准制)。因此,IPO是对企业合规性的培养,或包装。和美国相比,中国投行的工资低,奖金多。

作者由律所跳到券商投行部,第一个项目是一家上市公司的再融资——配股。结果律师发现不合规,企业改为非公开融资。作者像个菜鸟一样陪坐,打下手。

作者回忆了北京金融街附近的荣大“券商之家”,它专业打印证券发行申报材料,券商可以订包间。荣大还做起了安排上市路演的财经公关公司。现在,它已经上市了。

保荐人身份曾经是金饭碗。作者参与的第一个上市项目,公司没有保荐名额了,只能放弃。作者认为,发现价值的能力,是金融民工与银行家的区别。

作者“忽悠”能力的提高,得益于08年金融危机,公司四处找项目,也就是承揽项目,或者说推销项目的经历。第一招是出大牌。给客户带来新的知识、见解,哪怕笑话。第二招是出技术派,即业务过硬的人。作者的上司,面对企业提出的问题,总能信手拈来。第三招是卖弄关系和资源。即使是空头支票。除了这三板斧,还有酒量、贿赂、打折等下三滥招数。有时,真诚务实也会胜利。

招股说明书是写给监管机构以通过审核的,而不是写给机构投资者以销售股票的。包装和粉饰的区别,在一念之间。文字能力很重要。

向一切人学习。作者请教同事,知道了东方财富网、财务专家夏草。

投行的收费模式是项目发行成功,才会从发行人募集资金里面,扣减承销费。项目的质量是非常重要的。作者曾经尽调否定了一家拟上市企业,并拒绝了他们的贿赂。最难的是让企业告诉你他们的真相,因此要做有心人,有些同事和普通职员聊天,来获得信息。

“三流投行做演员,二流投行做导演,一流投行做编剧。”

上市募集资金投资项目上,雕琢显著。有些企业编造募投项目;有的企业非要等到上市审核通过才投资一个项目。作者发问,不缺钱的公司就不能上市吗?还要求上市前三年盈利2000万,而海外上市的中国企业不需要满足这些硬性的财务指标。中国很多企业决定要上市后,首先要补缴历史上欠缴的税款。加上中介机构服务费用,很多企业上市开庆功酒会,财务总监却高兴不起来,因为消耗的管理费用太大了。

当然,为了应对这个问题,地方政府会补贴,这又可能导致原本不合格上市要求的企业上市了。

尽职调查,内容包括是不是有股东帮领导代持股份,有未披露的关联方来粉饰业绩。

证监会规定,质量控制部是投行保荐业务内控制度的重要执行机构。一线认为是捣乱,同行认为是花瓶。树立公平的形象,也可能意味着旧日情谊的失去。作者借力找领导抱怨并阐明利害,领导真给面子,通知工作底稿不整理好不上交者不得领取奖金。要推动一项部门层面的制度规范建立,需要领导支持,最有利的是与奖金绩效挂钩。

合资投行发展并不顺。两派有差异,争权力。作者认为,中国的投行业务与国际接轨,并不是靠合资经营来完成。

2012年IPO因询价机构不足而暂停,13年大检查之后,券商寻求业务拓展,比如新三板、并购、债券业务、资产证券化。

承销

投行的主要业务,除了保荐,就是承销。作者在资本市场部经历了卖股票的故事。这包括技术性强的定价,程序性强的发行,和沟通性强的配售。国外投行这一块是真本事,因此被称作“sale-side”。国内这一块,很多细节只有做过的人才知道。因此作者四处求教,请老投行到公司做培训,请同仁聚餐交流,全新的团队开了很多学习讨论会。

一次次华丽丽的路演,将股票产品推给机构客户资源(基金公司研究员)。一次,高管大讲特讲,作者端了一杯水走去,低声提醒,时间不多了,要不简短点。有时券商的资本市场部也采访基金公司的经理。路演结束,机构投资者报价,初步定下发行价,第二天一早报证监会发行部核准。

基金研究员不见得在新股研报里替企业出什么好话,但接到路演电话邀请就问:这次礼品是啥?路演和上市酒会的礼品,对发行人来说是不小的开支。2012年,路演送礼被中国证券业协会禁止。2014年,证监会将IPO市盈率上限定为23倍,IPO路演失去了意义,基本上不再进行。只有上市公司增发股票或发行债券才进行机构路演。这相当于把一级市场的蛋糕分给了二级市场,监管层在一级市场发行阶段人为遏制发行价,真正的价值最终会被二级市场反映,甚至变成了报复性的炒作。

定价失败的最著名案例莫过于Facebook。摩根史坦利定下38美元的发行价,100倍的发行市盈率,定价太高,二级市场没人买,第二天破发。机构投资者对摩根失望至极。

通常,投行倾向于高估企业的价值,因为发行人有时会因为高溢价而给投行(承销商)奖励。对发行人来说,发行价就意味着他们装到口袋里的钱,如果能多拿点钱,破发对他们来说,无非就是一个臭名声。理性的券商就应该力争给发行人定一个相对合理的价格,让出一部分利益给二级市场,这样也有利于公司股价日后的走势稳定。而要促使券商有动力给市场一个合理的价格,就要求券商和机构投资者之间建立起一种可持续发展的长期互动关系,当券商不仅仅需要赚发行人的钱,也需要赚机构投资者的钱的时候,他们才有动力在发行人和投资者之间去平衡发行价格。

其实市盈率也只是一个数字,它的分母是前一年经审计的净利润。

在中国,承销商的地位也分三六九等。证券法规定公开发行人民币5000万元以上,必须由承销团承销。作者凭借着与各家投行资本市场部的良好关系,也承揽了二十几个分销项目,实质性的工作真的不多。

后来

班妮在发行市盈率的高点激流勇退。此前,她去医院做胃镜检查,结果查出胆汁反流性胃炎,胃部有渗血点,且胃部糜烂。休息了半个月之后,毅然离开了投行。去私募做Pre-IPO,认识到了国内PE市场泡沫严重。PE公司的投资经理们都在抢项目。

再后来,作者恶补英语勉强考过托福、GMAT,去香港大学念MBA了。作者又避开了另一个行业的寒冬。第一季度在港,每堂课四个小时,第二季度去伦敦商学院交换。MBA对作者来说,也是一个不断体验失败感的过程。

如何在职业选择上具有前沿性?作者的建议是:多读书多关注行业新闻,多思考,善用搜索工具。

每一次跟客户接触的机会都是你成长的机会、被发掘的机会。每一个人包括同事,都可能在未来成为你的贵人,帮到你。作者认为,有心的人,都应该在三十岁左右找到一个适合自己长期坚持的职场方向。

一名网友评价作者的投行生涯,忍得住熬夜、放得下身段、撑得起光鲜。

这不是一部专业书籍,或内幕信息,而是一本职场成长日记。

来自后记的知识:

直投

证券公司的直投子公司和投行存在着密切的关联方关系。几年前IPO的项目,都是证券公司先投资拟上市的公司,然后投行部进行保荐,也就是通常所说的"直投+保荐"的模式,赚取一二级市场差价。现在被证监会禁止,新规要求外部资金不得低于80%。

专业化

国内律所、会计师、审计师行业具备了基本规模,但是评估、内控、财经公关和印刷商等环节还未成形。相信荣大这样的企业正是在学习境外同行的基础上不断提高和进步的。而财经公关业则问题重重,投行、律所、审计师与企业联手造假的事件时有耳闻。

现在流水线分工的业态,但投行人士一定要补足实业这一课,最少要看懂企业。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