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包益民与大明星聊什么?》经典读后感有感

《包益民与大明星聊什么?》经典读后感有感

《包益民与大明星聊什么?》是一本由包益民著作,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88.00,页数:544,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包益民与大明星聊什么?》读后感(一):#2018·阅读记#63《包益民与大明星聊什么》

包益民号称华人创意教父,这本书集结了PPAPER自创刊以来访问的50位全球一流的设计师、建筑师、摄影师、时尚编辑等……活跃于创意文化产业一线的大师们。 以访谈的形式,记录文创领域牛人的行业经验、生活趣味、执业素养,并配以数百幅代表作品图片,一本书网罗全球创意达人的全纪录。 不过个人认为广度够了,深度缺乏…… 除了极少数设计师和建筑师比较了解之外,大多数被访问的大师我都需要再去网上收集相关信息,才能较好的了解被访问人的大概[捂脸] 每个人的认知范围都会集中在自己狭窄的区域,阅读、影视和出游能相对拓展自身的认知局限。然,认知边界是无涯的。 认同书序中Ive说的:Fashion跟华人市场是有隔膜的,fashion的逻辑基底还是欧美文化。 华人现在所谈的fashion并不是在地的,而是跟随欧美的理念去传播而已。 看完这本书,深刻体会到,创业行业需要的是自由的思想环境和文化的相对延展。 50个世界一流大师,居然有一半是有家承的,so,最大影响的教育,就是家学。 居然在最创意的书中找出了最传统的理念

《包益民与大明星聊什么?》读后感(二):形塑当今世界审美的人们(一):库哈斯、安藤忠雄、蔡国强、戴森、原研哉

前日收拾书架,翻出来这本《包益民与大明星聊什么》,夹着好多小黄书签。

一看就是读的时候心中叫绝,贴上标签,读完以后却没能静下心写一篇书评。这种情况在狐狸猎手基本就是常态。

随手再翻一下,感到这篇书评还是要写,因为这里面记录的建筑师、设计师、艺术家和创意人,真真是改变了这个世界的审美。

以下是狐狸猎手选择的十位大师和他们的作品、语录,外加狐狸猎手放胆作出的一些评论。

CCTV大裤衩立于嘈杂的北京CBD,因为长期的积灰已经有点变得有点灰头土脸。尽管北京人对这个“异物”已开始习惯,但它仍然在以一种坚硬的方式默默诉说着它诞生的那个时代的某种国家意志。这篇访谈中大裤衩项目的建筑师并未太多谈及建筑后面的政治性,但的确说到“政治论述”是他们被要求思考的议题。

安藤忠雄的作品表面上极简、冷静、刚硬,大多是清水混凝土的材质,但其实所有的作品中流露着一种东方式的、禅性的浪漫之感,只是那种浪漫,与“纪律”完美地融合在一起,这在他最耀眼的作品 --- “光的教堂”里分毫毕现。

蔡国强的艺术几乎都是瞬间爆发然后瞬间消逝的,爆发和消逝里是强烈的仪式感。而这种仪式感被权力看重,让蔡国强成为一名“盛典艺术家”;而蔡国强自已也乐于利用盛典所聚集的眼球,表达一些国家让他表达的话语之外的话语。

无心插柳柳成荫才是最牛的境界。戴森被公认为是家电界的“潮品”,品牌因为“设计”而形成极高的溢价。但是戴森的创始人戴森自已并不这样认为,他说戴森的产品设计只是很机械,很功能而已。

原研哉的设计(除了小米logo)是非常耐琢磨的,难能可贵的是,他写的书也相当能激发灵感。他借无印良品和Senseware这样的设计,将东方哲学和审美附着到现代生活方式之中,更用富于哲思和文字美感的著述,将日本人的美学和设计风格带到全球。

以上语录来自《包益民与大明星聊什么》,一本含有很多图片和真知灼见的访谈集,建议阅读:

《包益民与大明星聊什么?》读后感(三):改变当今世界审美的大师(二):史塔克、赫斯特、赫尔佐格、Filip Pagowski、Konstantin Grcic

( 《包益民与大明星聊什么》读书笔记,续上篇)

设计大神 Philippe Starck 的作品,你很难用“繁复”或“极简”来形容,你甚至不知道应该把他归类于哪一种设计师 --- 建筑?产品?工业?室内?环境?实际上他跨到了所有这些领域。而一定要说他的设计风格,可能是他以前的官网上的一句话吧:The Elegance of Intelligence (智性的优雅)。

Damien Hirst 的艺术透露着一种对死亡的迷恋,但同时他又是能精准捕捉现代人审美动向,以一种尖锐的爆发力获取公众关注的那个人。他的作品既鲜艳又暗黑,在象征现代商业社会的灿烂夺目的符号中,藏着人类古老的死亡崇拜 --- 这在那具钻石镶成的骷髅中体现无遗。

仔细看鸟巢,感觉这个巨大的建筑由一堆骨骼组成,看上去并没有一片平整的皮肤。的确,赫尔佐格和德穆龙的设计的建筑,几乎没有光滑完整的表面,好像是把建筑内部的结构外部化。当然他们的建筑也都有一种“语不惊人死不休”的劲头,因为这两位建筑师的确对“地标”情有独钟。

川保久玲的PLAY系列推出了一颗红心,到现在已经是一个许多人乐于挂在胸前的时尚符号。这个拙拙的插画logo简单而已蕴含着某种童趣,是现代高度成熟化的摄影、数码艺术、平面设计的某种“反动”。的确,这个icon的始作俑者 Filip Pagowski 的确是一位似乎还停留在手工时代的艺术家。

产品设计师 Konstantin Grcic 是理解德国设计的一把钥匙。普遍意义上说德国设计更注重function而不是form, 但深入看,德国设计试图将结构、承重和美感融合在一起,注重设计过程中的理论和验证,追求精确和理性。在表面的冷静后面是一种德国式的热情 ---- 一种对过程而不完全是结果的热情。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