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永恒史读后感摘抄

永恒史读后感摘抄

《永恒史》是一本由[阿根廷] 博尔赫斯著作,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7,页数:152,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永恒史》读后感(一):可爱的瞽目学者

不论是作者、译者还是读者,直接是表达或沟通的真谛,任何委婉都代表着失真或误解。

不逾越本分,作者讲述故事,译者忠于原文,读者心存敬畏,才能够愉悦。 而对于博尔赫斯来说,博学且聪明的他,分享窥见的世界的几片亮光,都随处可见对于文字技巧的炫耀,其实可爱。就如读钱钟书的管锥编。

更喜欢博尔赫斯去讲述一个混沌的故事,如沙之书、曲径交叉的花园、老虎的黄金,尤其是其作为一个作者在讲述时,都战战兢兢的,这样的留白才有味道。而不是:跟你说有一二三,让你去悟得“三生万物”。

《永恒史》读后感(二):卡尔维诺评博尔赫斯:有关《接近阿尔莫塔辛》

为了写得短小,博尔赫斯发明了一项决定性的东西,这也使得他把自己发明成为一位作家。不过回顾起来,这发明其实很简单。他差不多到四十岁,才使自己从写随笔过渡到写叙述性散文。帮助他克服这个障碍的,是他假装他想写的那本书已经写成了,由某个人写成了,这个人是一位被发明的无名作者,一位来自另一种语言、另一种文化的作者;接着,他描述、概括或评论那本假想中的书。围绕着博尔赫斯的传说中,有一部分是这样一则轶闻,说他用这一方法写的第一篇非凡的故事《接近阿尔莫塔辛》最初在《南方》杂志发表时,读者竟相信它真的是一篇关于某位印度作者的书评。

《永恒史》读后感(三):难以读懂却又迷恋其中

我再回到柏拉图的永恒上来。《九章集》第五卷里有一个内容非常广泛的清单。正义就在此,还有数字和美德、行为、运动,不过没有错误和非正义,它们是形式已经腐坏的物质疾患。可以不是旋律,却是和谐与节奏,音乐就有了。病理学和农业没有原型,因为不需要。财政、战略、修辞学和统治艺术同样被排除在外,尽管在时间上它们也源于美观和时间。不存在个体,没有苏格拉底甚至高人或帝王的基本形式;普遍存在的是人。相反,所有几何形状都有了。色调中只有基本色调:在永恒里没有灰色,没有紫红色,没有绿色。按照向前排列的顺序,最古老的形式有:区别、一致、灵感、安静和生物。

我们已经审视了永恒,它比世界还可怜。

《永恒史》读后感(四):《接近阿尔莫塔辛》

他明白,与他对话的这个卑鄙下贱的人是不可能一下子变成这样雅致的人的。由此,他作出推测,在此人的身上一定“反映”了另外一个人的思想,这个人可能是他的朋友,也可能是他朋友的朋友。于是,他重新又思索了这个问题,并产生一个神秘莫测的信念:在这个世界上必然有这样一个人,他与之交谈的那个人的那种温情或激情正是此人表露出来的;此人一定在地球的某个地方,他本人就是这种情感的化身。于是,大学生决定花自己毕生的精力去寻找他。

在《永恒史》的最后一篇里,博尔赫斯写道。

可是,阿尔莫塔辛如何获得了那个寻找对象和自己相同的名字?或那个出现的大学生阿尔莫塔辛是否知道那个对象应有这个名字?

我们只能期待着那个阿根廷的印度作者永远不必出现的扩写。我开始相信,一部小说的完成就在其缩写诞生的一刻。围绕着灵魂的永恒不再摒弃过去而欣羡未来。

《永恒史》读后感(五):永恒中的轻盈

博尔赫斯在《永恒史》中回忆了数个永恒的定义,他就如一本古老厚重的书籍一般,将那些历史娓娓道来,每一种永恒都自有其重量。即使这些永恒大都借托着神学,我还是看得津津有味,只因这是博尔赫斯在讲述,他对我而言本身就带着永恒的意味与重量感。而令人可喜的是,在《永恒史》中我还直视了他此前隐匿在这种重量感身后的感性轻盈。 “现在只差向读者指出我个人有关永恒的理论了。这是一个没有上帝的可怜的永恒,而且没有其他拥有者,没有原型。” ………………(省略) “我现在这样写:那些同类事物的单纯再现——宁静的夜晚、藤忍冬的乡村气息、原土——三十年前那个街角的一切不仅完全一致,而且它们既不是相似,也不是重复,就是本身。如果我们能够察觉到那种一致,时间就成了一种欺骗。一个看起来是昨天的时刻和另一个看起来是今天的时刻之间的相同性和不可分性足以把时间分解。 很明显,这种人类时刻的数量并不是无限的。那些基本时刻一肉体痛苦和肉体享乐的时刻、接近睡眠的时刻,聆听音乐的时刻、非常紧张或非常松弛的时刻一都是最 客观的。我提前作出结论:生活如果不是不朽的就太可怜了。可我们甚至对我们的可怜都不能肯定,因为时间在感觉上很容易被否定,但在理论.上就并非如此了,延续的概念与其本质似乎是分不开的。于是,模糊的意识成了情感轶事,真正的陶醉时刻和永恒关于那天夜晚对我并不吝啬的可能暗示也就成了本文的明显特色。”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