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永恒少年》读后感1000字

《永恒少年》读后感1000字

《永恒少年》是一本由[瑞士]玛丽 - 路薏丝·冯·法兰兹著作,台海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88.00,页数:464,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永恒少年》读后感(一):比短评长一些

可以理解为了让更多人看见这本书的而采取简单策略:将永恒少年混淆于“妈宝”,进而暗示这本书能让你理解“妈宝”,甚至为“妈宝”提出大师背书的解决方案。

可是真的这么简单吗?永恒少年是应当被摒弃的吗?一个所谓“健全”的人就完全没有“永恒少年”的成分吗?为了融入社会,必须将“永恒少年”抹杀,或者粗暴贬抑为“妈宝”吗?

我想作者的本意仍然是关注于人格的完整健全,以及如何在真实的世界中生存的过程中减轻痛苦。阅读的目的不是为了向外惩治那些长不大的“永恒少年”,而是向内理解自己的内心,理解意识之下软弱、未被审视却有可能成为个人成长的掣肘的部分。

基于作者的时代背景,书中的某些观点需要辩证看待,但不妨碍阅读这本书可能带来的助益。

《永恒少年》读后感(二):归来还是不要成为少年

在今天的语境中,“少年”这个词是一个好听的词汇。大家都喜欢说“愿你归来仍是少年”,我不太懂他们归来要保留的到底是什么样的少年。但看看身边,倒是有太多三十多岁,甚至五十多岁的“少年”,不断让自己的生活陷入困境。

这本《永恒少年》,初看名字觉得很燃很有朝气,真正读发现原来这本心理著作中“永恒少年”这个原型,很大程度上是有病,得治,最少得实现自我跨越。作者说了一句狠话:“如果你拒绝成长,成长就会杀死你”。

书中以两部文学作品作为案例做了详细的案例分析,一本是我们非常熟悉的《小王子》,另一本是德国的一部神秘主义小说《无空间王国》。书中列出永恒少年的诸多问题之一:无法处理亲密关系。

比如《小王子》的作者圣埃克苏佩,只要在家里就跟老婆吵架,焦躁地在家里走来走去,天天想着飞行任务来就好了,在超过飞行年龄之后又去硬行申请飞行,一直持续到他遇难才终止。他小说中的小王子也是无法在一段关系中稳定下来,比如已经和狐狸“驯服”的好好的,又要离开去找玫瑰,但也不是真心回去。

永恒少年在工作中,永远无法处理自己不喜欢的事,或者干脆就不工作,因为重复性的工作太乏味,没有创造性,永恒少年只愿意活在理想中,要做自己喜欢的,创意十足的、飞升性的东西,他们的口头禅是:只要条件都具备了,我要好好做这件事情。但我们都知道,条件什么时候都不可能都具备。他可能充满艺术性、想象性,但是永远无法脚踏实地的生活。

上面当然是永恒少年的阴影面向,如果我们完全杀死永恒少年也不一定就好。作者在书里提到的一个案例很有趣,有的人抛弃了心中理想和童真,以为就变得成熟了,果断与理想一刀两断,变得非常世俗,不相信任何理想性的东西,这就是过分世俗了。就像我在一本书里看到的,主人公让自己显得很“社会”之后,老是问自己:我都这么俗、这么没底线了,为什么还不成功?

作者认为健康的人格是保留一部分少年人格,跨越性格中的障碍,进入成熟阶段,这样的理想型倒有点像北野武,看他很多电影的主人公,成熟稳重之下带着一些孩子的顽皮和异想天开。

《永恒少年》读后感(三):永恒少年彼得潘

事实上,我们的灵魂,每时每刻都在投射,根本无法掩藏。

即使我们以为自己伪装得很好了……我们也只能骗得到和自己一个认知水平的“永恒少年”。

比如说?比如说我们所喜爱的意象。

如果说有什么意象,是我曾经迷恋的、喜爱的、推崇的,但是我现在看到会立刻脊背发凉、启动红色警戒的…… 那就是“小王子”了。 或者说,“永恒少年彼得潘”。 这个听起来浪漫至极的概念,还有另一个名字:恶性自恋。 我最近常常会想到一部少年时代看过的电影《铁皮鼓》。 电影里那种拧巴的感受,穿越了时空,搅得我不得安宁。 事实上,我在重塑三观的初期,就已经察觉到,“或许,我原本难以理解的许多事情,本质上……全都来源于一种人类精神层面的……自体发育遭遇障碍的挣扎?” 是的,就是挣扎。 因为种种原因,自体发育遭遇了打断/打击,一个人的精神没有办法再继续长大,于是,只能以一些极其诡异而乖张的行为,试图借此冲破内部心之壁,以期得到进一步的人格融合? 毕竟,在我自己走到这一步之前,我根本是完全无法想象、人的精神原来是需要不断发育的。人的自体居然是有真实的和虚假的……甚至是七零八碎的、不存在的状态的。或者,可以说,我曾经的选择,被选择,吸引我的,我所吸引的,乃至,我所有的言语、行为、际遇……本质上,都是一种与自体发育程度相对应的、必然的结果……所以才会让我感到,如果不是变量被打破了,以我为轴心的、这个人为制造的小范围模型,将会一直以相同的起承转合、一边令我摸不着头脑、又一边像一条衔尾蛇那样循环下去。 为了测试这种推理,是否是我的过度解读,我又顺藤摸瓜地拓展了一些阅读。 很遗憾,我没感觉错。 尽管我心里还有一丝试图证明逃避成长没什么大不了的狡辩,但至此,我已经不得不承认:没有办法长大的成年人,其实,只是精神发育畸形的……丑陋的侏儒,而非什么迷人的“少年”,更不是什么“珍贵的初心”。 事实上,如果一个小孩把为了好玩而捣毁一个蚂蚁窝的那种“天真无邪”,保留到了成年,并且依旧无法发育出对其他生命的共情,继续把这种高度自恋投射到周边……这无疑是种灾难了。 这仅仅就是一种人格缺陷、甚至障碍,而已。而刻意美化这些拧巴的、与生理年龄撕裂的、肆意妄为的特质,仅仅、只是一种自恋暴怒和自恋防御,而已…… 心智成熟才是无限靠近美好初心的方向,而无法成长,只是在利用成年人的破坏力,无限放大一些残忍的天性罢辽……

我以前常常会说,当大人一定好无聊,他们既看不见箱子里的绵羊,也看不见蛇肚子里的大象……

诚然,当我们真正长大后,能明白,这其实只是一种自恋障碍的试探,似乎,浪漫就此消失了,似乎,许多事物都失去了那种诡谲的美感。

可是我想说,恰恰相反,至少,我在追逐繁星的时候,根本是留意不到什么美好的:我是孤独的,虚无的。

或许,我会开始假装看不见箱子里的绵羊、蛇肚子里的大象,令那些和我曾经一模一样的“永恒少年”失望,以此回避掉一旦纠缠就必然发生的毫无意义的价值争夺。

事实上,当我真正拥有了那颗星星的时候,我确实不再对绵羊和大象再感兴趣了:宇宙万物的浪漫,才刚刚开始真正地、被我的双眼看见。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