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八月之光》读后感精选

《八月之光》读后感精选

《八月之光》是一本由(美) 威廉·福克纳著作,译林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39.00元,页数:375,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八月之光》读后感(一):人类文明亘古常新的“八月之光”以及其他

“我拒绝接受人类已经走到了尽头的观点。不是简单地说人类能够持续就说人类是永恒的;当命运的最后钟声敲响,当傍晚的最后一抹红色从平静无浪的礁石退去,甚至不在有其他声音,人类的无尽的不倦声音还在争鸣,我不认输……在于他有灵魂,能够同情、牺牲和忍受的灵魂。”

《八月之光》读后感(二):福克纳的八月之光

在五月里再次重温福克纳的《八月之光》也是因为十块钱,这些日子来天气变幻莫测飞机都不按点了,乘坐高铁的时候在书店十元钱买到了本福克纳的八月之光,这趟高铁超值了。很久以来都被密西西比的八月的初秋迷惘过,那种很久以来就像是在一直以来都在初秋的天空中想如何看得出来有个古老的小镇,那个小镇有着故乡般秋气爽郎也是散发着黄色的落日下金黄的树叶的迷漫之光,湛蓝的天空没有一丝的云朵给你勾勒出这样的小镇,但你依然向往。高铁飞驰而过的感觉只是时间的切换,八月之光又一次的把我带入到了那个很久以前,车到站了,可是书还没看完继续看完后眼前有了一种淡淡的黄色之光,是凝视书本产生的弥漫之光,也是福克纳在任何时候都可以把你带到八月!

《八月之光》读后感(三):这无聊的小说浪费时间

我并非热爱文学,故事本身更加吸引我。这本书前几章,一个坚强乐观的南方少女背负身孕,独自走在旷野上寻找自己的爱人,这个场面吸引我。丽娜登上山丘心想自己竟然走过了许多远路;她坐在路边身着蓝色条纹的粗布裙子,佩戴着与之相配的帽子,双手拿着扇子和包裹,赤脚放在道路边泥土上,目光坚定而平静。这真的很棒,但就到此为止了。

等到该死的克里斯莫斯登场,这本小说变成了另外一本书。从丽娜到达杰弗森镇开始小说变得阴暗晦涩,磨磨唧唧。我猜福克纳他自己写的时候都晕头胀脑了——以至于忘了克里斯莫斯的年龄。我真是厌恶这本书,就想厌恶《白夜》里那个纯情的叨逼。这书比《白夜》更可恶,它还在玩弄叙事结构这种小技巧。到我目前看的位置,这还是一本罪案题材的小说,一本特别磨烦的,主角是个神经病。我看了一些剧透,他最后会被阉割并烧死,无论他是什么肤色来自哪里,只凭这本小说这样的表现,他就活逼该。

《八月之光》读后感(四):摘和思

1. 那一切像一阵雷雨似的过去了,现在是静悄悄的一片,已经进入黄昏,夜幕已经完全降临。然而他仍然坐在书房窗边,背后是黑洞洞的屋子。街角的路灯闪烁发亮,没有风,杋树的斜影仿佛轻轻地倚靠在八月的夜幕上。他听见远处传来微弱却又清晰的声音,那是教堂里人们做礼拜的声浪:这声音朴实严峻而又圆润深沉,谦恭而又自信,忽而高昂,忽而低沉,像和谐的浪潮荡漾在静寂的夏夜里。

2. 他的皮肤像面粉口袋的颜色,上半身的形状像松松裝着面粉的口袋,驮着自身的重量从瘦削的双肩直往腿膝上坠。

3. 海托华仍然坐着不动。他端直地坐在桌对面,两条胳膊平行地放在椅子扶手上。他既未穿衬衣也没披外套,面孔瘦削而又松弛,看来仿佛是两张面孔,一张叠在另一张上;杲滞的目光从眼镜片后面向外望,苍白光禿的头颅四周,围了一圈灰自头发。由于老坐着不走动,身体发胖,肌肉松垮垮的;他露在桌面以上的躯体不成个体型,近乎畸形。他坐得笔直,脸上那副带有保留和捉摸不定的神情现在却变得明朗了。

4.

《八月之光》读后感(五):福克纳

几条彼此区别、各自独立的叙事线索同时展开又相互影响,叙述过程中不断改变故事主角和叙事角度,这种手法加上福克纳独特高超的文笔,使小说故事如大河流淌,曲折蜿蜒,又十分壮阔,让读者沉浸其中。作者习惯从第三者的角度传达出来故事背景和故事走向,这种手法让读者自行铺开想象力,极具场景感。

然而除却意识流的写作风格,福克纳复杂高超的文笔,以及写作手法外,对于故事的社会背景,比如当时美国的南北的分歧,种族歧视和迫害,我却没有很强的体会。另外,读的太快,导致对故事更核心的东西更深层次的精神内核没有很好的感受,以后再重新读。作者在复杂的,多重嵌套的句子经常让人读不懂,但又经常出现一些逼真细微有如神来之笔的描写,有如文中惊雷。不过备受争议的语言风格也给其它语种的读者带来了障碍,要想有更好的体验,还是直接读原著更好,但对于大多数人,英语水平也达不到那个地步。

福克纳的法什么体系有点像美剧冰血暴的感觉,故事主要地点就局限在杰夫生镇,只有短短几天的时间跨度,却在书中跨越了几代人的生死离别。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