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道德的谱系》读后感100字

《道德的谱系》读后感100字

《道德的谱系》是一本由[德]尼采(Friedrich Nietzsche)著作,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9.80,页数:256,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道德的谱系》读后感(一):痕迹,再来

一 好坏 从高贵的权利意志来定义 善恶(无私) 由弱者的怨恨来定义 二 痛苦-快感 一种债务引发的惩罚 痛苦作为算计的财物 带来快感 谱系学的方法 -汇聚 对祖先的罪欠 恐惧 祖先变为神 自由本能 在国家的建立中转换成为良心谴责 罪欠的翻转 基督教的爱 权利意志的超人 要么相互欠-还 送-送 抢-占 这样的翻转,同样是一种极端,放出了欲望 权利意志-谱系学-永恒轮回 这样才能保证 尼采之前 未来已经被过去和现在固定死了,同时过去和现在也同样被固定 想象未来,才足以为过去和现在松绑 三 禁欲主义 来自对瓦格纳的当下关注 哲人不受打扰的生活样态不同于教条的禁欲主义 禁欲主义的产生 力量反对力量 生命反对生命 扭曲病态后的后果 取决于 禁欲主义祭司 这种生理缺陷(二章的快感和罪欠关系)转化成心灵痛苦 用机械的节律和小快乐来治愈 教条化和着眼于低处开始相关 对教条化后的万物一体进行批评 禁欲主义的目的是宰制一切(权利意志的扭曲) 看起来科学,像是他的反对者,但实际上, 科学他总是来自低处,总为那些人的更低的部分打掩护。 而科学是有前提的,这样的前提是一种信仰。这种信仰展现出尼采,贯通2000年的深邃目光。(基督教,柏拉图主义) 科学哲学与史学和禁欲主义之间的关系。 2000年来的求真意志。(单线条的与谱系学相反) 人宁愿愿望虚无,也不愿空无愿望。

《道德的谱系》读后感(二):尼采的奴隶哲学——或为一种误读

『一切高尚的道德均来自于一种胜利般的自我肯定,而奴隶道德从一开始就对“外在”、“他者”、“非我”加以否认。』(第一章,第十节)

肯定差异,肯定他者,这当然是主人的道德。但是,只有先成为主人,成为强者,才能有肯定的权力。而不是有了主人道德,就成了主人。没有主人的力量,是不配有主人道德的。如果一定要装作主人去肯定他者,强大的他者就可能会拒绝,也很可能引来毁灭。是主人,还是奴隶,这不是主人道德、奴隶道德决定的,而是先在的权力或者关系决定的。谁的力量大,谁才是主人。所以尼采只能呼唤一个超人,一个绝对的正义的强者才能重估一切价值。——而这个,是不现实的。 肯定差异,肯定他者,这其实就是弱者对强者的奢求。或者说,最多是正义的强者对自身的要求。强者作为他者,才不会需要被弱者肯定,而只会要求弱者臣服、听话。尼采其实就是一个弱者,对强者提出希望,希望强者能肯定他。他批判基督教是奴隶道德,从他重估的视角看,是的,但是他本人也不过是奴隶。 肯定差异,肯定他者,必然造成一种同化,或者说必须有一个最低限度的共识。而真正的彻底的差异是拒绝被肯定的,要么发生冲突,要么不在一个时空,没法发生冲突。 永远不要忘记差异啊!那是在恳求强者的怜悯,恳求正义的来临,恳求艺术的救赎,恳求酒神的解放,恳求永恒轮回的安慰,恳求权力意志这个结构性的强者接过弱者自身的原罪…… 而我作为一个弱者,也是作为一个奴隶,才如此喜欢尼采。只是希望,弱者有一天变成了强者,不要忘记自身也曾经是弱者。只是希望强者有一天足够强了,也不再担心弱者变强。只是希望有足够的空间安置差异,希望有足够的资源满足多元,那样人人都是主人,也都有主人道德……

西方哲学史,其实就是主人哲学到奴隶哲学。而奴隶哲学的目的,也不过是为了成为主人哲学。然而不管怎么样,其实都是奴隶哲学。但是自以为是主人的,更是奴隶。归根结底,大家都是奴隶,也总是奴隶:『人宁愿愿望虚无,也不愿空无愿望……』(第三章,最后一句话)

尼采为什么疯了?大概就是想明白了,当他设立权力意志,哪怕是作为生成的过程、整体,其实依然是一种“自身确立自身的自因”,就是依然延续了传统的形而上学,依然借权力意志在外部画了圆圈,而内部还是存在群氓-超人的对立,留下不可解决的悖论:颠倒的形而上学,依然是形而上学;自诩为超人哲学,也不过是奴隶哲学。——就像俄狄浦斯王难逃宿命。

啊,少读尼采,少读哲学,少做梦吧!

《道德的谱系》读后感(三):听《道德的谱系》

很神奇这本书居然不是禁书,感觉这应该就是nc的精神纲领。尼采通过这本书主要讲了一个问题:“道德是怎么来的?”。而且,刘玮在解读的最开始就提到,这本书的观点,在当代社会,显然是会被认为“政治不正确”的,所以大家在读这本书的时候,一定要带着批判的眼光去读,说白了就是,你可以去欣赏尼采看问题的角度和深度,但是不要被尼采洗脑了。刘玮通过三个部分来解读这本书。 第一部分:为什么说善恶,这一对道德概念,其实是从“高贵与低下”这对权势概念来的;最远古的古代人,比如古罗马人,都是尚武的,靠着自己的实力去赢得荣耀和一切物质的奖赏,那是一个崇尚强大,力量的时代,这些人都是高贵的贵族。当这些贵族强者遇到了更强大的对手时,会尊重这些对手。他们崇尚的就是强大本身,这些人强大,残暴,自私。当然,在这些人的阴影之下,也有一些弱者,他们卑微、懦弱、服从、忍耐。但是,他们将这些概念包装成了善良、谦卑和忍耐,于是“道德”的概念诞生了。 第二部分:善恶这一对道德概念,是怎么从高贵与低下的权势概念演化来的;这里就不得不提到那个神奇的民族——犹太人,因为古代犹太人就一直被周边的古埃及和古罗马人欺负,所以犹太人一直就活在被欺负的状态下,这就是一个受欺负的民族,一个弱者的民族,所以,作为“低下”的代表,犹太人开始他们一步一步爬上道德制高点的“阴谋”。第一步,他们编造出了上帝,并且编造出了上帝崇尚“善良、谦卑和忍耐”的美德,让信众们去遵守。第二步,他们让上帝的儿子耶稣去殉道,为了人类而死,进而让人类对上帝产生愧疚感,加上人类本身从亚当和夏娃那里继承来的原罪,背负了双重负罪感的人类,就为了侍奉上帝,开始信奉“善良、谦卑和忍耐”的美德。 第三部分:这种演化造成了什么后果?第一,唤起良质,让人类对上帝拥有亏欠,当然,尼采把这一点当做“后果”;第二,禁欲主义,尼采认为,禁欲主义是违背生命意志的;第三,民主主义,说白了,尼采是反民主的。 最后,尼采在他的另外一本书里,为这种道德困境开出了他自己的药方——权力意志,或者也译作强力意志。

《道德的谱系》读后感(四):弱者何为?

1.即便善良、正义、宽恕是最弱者、最卑劣者用以向强者发泄怨恨的权力意志,即便那些伪善的背后不过是希求成为主人的意志,但尼采依然无法避免齐泽克在《意识形态的崇高客体》中所发出的致命一问——为什么这样的内容偏偏采取了这种特定的形式?权力意志为什么偏偏采取了曲折的、委婉的、虚伪的道德的形式,而不是尼采所推崇的直接的、自为的和狂野的形式?不解决这个形式本身的秘密,那么道德的秘密依旧不会因为它的内容被揭示而得到解答。 2.正向尼采在书中所指出的,高贵的贵族最终败给了精于算计和诈巧的、聪明的祭司。但如果贵族的高贵来源于它直接在征服和行动中获得权力感的能力,而非在结果中才能间接的、被动出现的幸福的话,尼采又何以对如今贵族的没落愤愤不平?这岂不是在说——贵族必须通过「在社会结构中成为支配者」这一中介才能证明自己?这样的想法可一点也不贵族,而恰恰是尼采笔下对被奴役、被伤害之后却又无能为力而产生的、劣等人的憎恨。

3.尼采天才地洞见了事物的起源与事物的目的因的区别,指出时间上的始因不等于事物结构上的形式因,那些形式、意义、目的只是由于被不同的「力」占有后而事后赋予的。但奇怪的是,尼采仍旧把那个已经在时间中几乎消失了的非病态的「罗马人」「拿破仑」等看作最应当推崇的,可这分明是以应然对抗实然,以名为「超人」的天国对抗尘世,不知尼采何以又奇怪的回到了敌视大地的立场?尼采何尝不是在文中又虚弱地、徒劳地呼唤着查拉图斯特拉的降临?现在我们要做的正是拒绝如后现代一般对实在界过度接近的立场,避免一种恋物癖式的倒置。如果他们认为,隐藏在光鲜亮丽的仁义面纱下的,乃是与律法毫无关系的生命本能,那么我们恰恰应做如下颠倒:正是这种「欺诈性的表象下存在某种终极原质」的看法,才是最大的表象。那拒绝任何对他者的委身也不惜持守真实的人将会发现,那份真实才是最大的虚构。

4.不得不说,尼采对善良、正义、宽恕和道德感的嘲讽严重地伤害了我的自尊心,这无疑是一阵见血的。这有力地向我提示这一点:如果我们这些卑劣者、懦弱者想要更充分地实现善,我就必须以一种孤注一掷地姿态跃入善的对立面。是的,就像尼采说的,人必须变得更好一些,为此他必须变得更坏一些,为了树叶能够向着阳光生长,它的根就必须不断地扎向阴暗的地底。因此,我不得不去相信——我在我背叛了正义之后能够以某种方式重新获得我所舍弃的东西。空洞的同义反复必须停止,一种信仰之跃必须被建立,我想,这就是我读完这本书后最大的启发吧。

《道德的谱系》读后感(五):认识你自己!

半夜刚看完,兴奋得睡不着觉,随手敲得,有待修改和补充。

尼采在前言的开始就给人当头棒喝:

“我们并无自知之明。我们是认识者,但我们并不是认识自己。”

第一部分讨论了“善”与“恶”的问题。实际上,尼采撕开了当下“道德”的虚伪面具,让人们反思,道德意义上的“善”果真是“善”吗?在追溯“道德”这一观念的过程中,尼采认为在人(首先是阶层)的问题上,首先发展出来的是道德感;这种感觉被转移到行为与品格上,而对于统治者而言,保持等级差别的激情就存在于该感觉的最内在本质之中。而作为被统治阶级的弱者、卑贱者、失败者因其无力改变现状,便发展了“忍耐”“宽恕”等种种“道德”品格,并且把这些品格都上升到“善”的高度,而祭司便是这类人的典型代表,集大成者(我们将在第四部分看到,禁欲主义祭司是祭司的高级形态)。祭司是最软弱无能呢,而正因如此,他的仇恨和暴力性就越强,他们建立了一个贵族的价值方程式,即善=高贵的=强有力的=美丽的=幸福的=受神宠爱的。并坚信“唯有困苦者,才是善人”。由此,尼采又进一步把矛头直指以基督教为代表的宗教传统,他指出,基督教所宣扬的“苦难乃是上帝的一种选择和嘉奖,并且将来意味着天国永恒的补偿”这一理念完全荒谬至极!我觉得,这里尼采是在暗示人类的现状:人类害怕自由,因为自由意味着面对自己;因此他们便把自由拱手交给上帝,甘愿承受世间的苦难(有兴趣的朋友可以联系一下《卡拉马佐夫兄弟》中伊万的相关观点)。对于基督教来说,这正是一个乘虚而入的机会,把普罗大众的自由全部收入囊中,告诉他们将来会有“末日的审判”,会有“天国降临”,但是在那一天到来之前,人类将暂时生活在“信”“爱”“望”之中!

在第二部分,尼采主要阐述了“罪欠”意识和“良知谴责”。尼采认为,对于个体而言,遗忘是积极的力量,对生命起到促进和增强的作用;反而记忆显得相当暧昧——“只有不断引起疼痛的东西,才能保留在记忆之中”。而罪欠意识和契约关系密切相关,在统治者对犯人量刑处罚的时候,人们总觉得存在等价偿还的可能性——对于受欺辱者而言,报复的快感(兑现残酷)能使得他们的伤痛得到愈合。此外,人们还认为,将犯人囚禁在监狱中,可以让他们产生良知上的谴责。正如被关进牢笼的狮子,犯人只会不断地撞击墙壁,在逼仄的空间内不断的迫害自己、啃噬自己,让自己变得遍体鳞伤,最终这个犯人,这个傻瓜,这个充满绝望和渴望的囚徒发明了“良知谴责”;而这一“良知谴责”带来的致命疾病就是与过往的自己粗暴地决裂,彻底地走向痛苦!进而,尼采又分析了“良知谴责”产生的历史渊源——对先祖的幻想意识和畏惧心理,再向前推进,祖先不可避免的变成神!这或许就是诸神产生的原因,源于后人的畏惧!然而,诸神与人类的关系在基督教的神这里就显得相当有趣。尼采认为,在希腊时代,人们在漫长的时代里一直利用诸神让自己远离“良知谴责”,从而让自己的自由灵魂保持快乐;这与基督教恰恰相反,基督教的上帝反而希望人们产生“良知谴责”,进而人在上帝面前变得一文不值。最后,尼采提出想要战胜上帝和以上帝为代表的虚无主义者,就需要反基督主义者的出现,而最伟大的反基督主义者即查拉图斯特拉。

最后一部分,尼采浓墨重笔的讨论了禁欲主义理念。这一部分的论述读起来非常非常刺激!尼采讨论了以瓦格纳、叔本华为代表的哲学家如何从禁欲主义中建立自己的哲学王国、找到自己的广大信徒并牢牢把他们锁在沼泽之中!禁欲主义理念哲学家们通过制造快乐感、让情感无节制发展等方式来治疗受难者,从表面上是让他们得到了某种精神上的缓解,而实际上是不断地让受难者的精神疾病不断加剧、毒化!关于这一部分,尼采着墨极重,三言两语一时难以概括,就先说到这里吧,改天再整理。

书的最后,尼采的结尾只有几行字,但令人为之震颤:

“因为我们的愿望从禁欲主义理想那里获得了它的方向,那就是去仇恨人性,进而仇恨动物性,甚而仇恨物质性,还有就是厌恶感官、厌恶理性本身、畏惧幸福和美丽...——让我们鼓起勇气来直面现实:所有这一切都意味着一种虚无意志,一种反生命的意志,意味着拒绝生命最基本的前提条件,但它的确是,而且还将一直是一种意志......最后还是让我用本章开头的话来结尾:人宁愿愿望虚无,也不愿空无愿望......”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