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酒吧长谈》读后感100字

《酒吧长谈》读后感100字

《酒吧长谈》是一本由[秘鲁] 马里奥·巴尔加斯·略萨著作,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75.00元,页数:766,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酒吧长谈》读后感(一):教你如何写严肃小说

虽然很长很厚,但完全没有疲惫之感,文章编排结构非常厉害,全书共分四部,第一部可能读起来有点费劲,他通过不同时空,不同场景的对话将整个小说所涉及的都进行了呈现,第二部通过两条线,不同的视角将场景进行多角度的阐释,使整个故事的开展更立体,第三部第四部慢慢将前面所埋的坑进行梳理,所有的疑问都进行了解答。读完给我最深的印象是这是一部很严肃的小说,他讲述了秘鲁的独裁政治,个人的成长与整个社会的变迁,按理来说他应该非常枯燥,但略萨通过将他解构,每一部都有其高潮,每个场景都有令人想要深入了解的欲望。

小萨,全书主人公-父亲是可以左右政局的大资产阶级,全书通过他的成长与逃离,逃离父母,逃离金钱,逃离优渥的生活,在一种困苦与寻求当中,将秘鲁的独立道路,独裁道路通过所连接的人物以及他们的视角完整的呈现出来。个人的成长离不开社会,社会的发展走向同样离不开个人的选择,作者在书中也在寻找作为个人是什么时候开始倒霉的,整个秘鲁什么时候开始倒霉的,个人所寻求的在不作为的政治环境中应当何以自处。全书描写了太多的人物,每一个都有血有肉,都非常立体,每一个人的挣扎与生存都是整个社会的镜面。

《酒吧长谈》读后感(二):差点被绕晕

第一次读略萨的小说,开头几章就差点被绕晕,为了分清楚人物和事件读得很慢。略萨不愧为结构现实主义大师,在小说的形式上,《酒吧长谈》进行了极大胆的创新,利用“通管法”(有点像电影中的平行和交叉蒙太奇手法)和“对话波”,小说对1948~1956年奥德利亚军事独裁时期的秘鲁政治和社会生态进行了手术刀般精细的解剖,制造出了如福克纳般众声喧哗的效果,而且不同时空的对话和事件相互交织、互为对照和评价,这种时空交错感不仅是拉美文学爆炸的典型特征,还将作者的个人观点巧妙地隐藏起来,让读者自行领悟出自己的观点。特别是在如交响乐般的第一部第七章中:安布罗修回忆父亲特里福尔修和母亲“黑妈妈”,卡约·贝尔穆德斯越俎代庖进行政治冒险,军事保安局清洗工会、审查报刊的狠辣手段,竞选黑幕,变态的保安局打手们拷问特里尼达·洛佩斯,以堂费尔民为代表的大资本家和独裁政府高层讨论如何利用国际社会和控制政变后的国内局势,堂费尔民用缪斯性贿赂堂卡约,堂费尔民的家庭情况,安布罗修开始在堂卡约手下工作……多条线索交织在一起,全书的主要人物几乎都在本章中登场了,秘鲁社会底层人民的淳朴和高层人物的腐败相互映衬,是一副宛如《教父》第一部中迈克·柯里昂一边在教堂接受洗礼一边暗杀自己的对手般的画面。可以说,略萨成功地完成了作为题词的“小说被认为是一个民族的秘史”的任务。不过《酒吧长谈》过多的线索虽然在技巧上很惊人,但在情感上的感染力却比较逊色,同样是通过小说写历史,《酒吧长谈》缺少《战争与和平》那种宏达的史诗气质,也没有《悲惨世界》《双城记》中异常牵动人心的角色和剧情,除了可怜的阿玛利亚,里面人物实在让人喜爱不起来,只能说略萨在《酒吧长谈》中极为深刻地刻画了腐败政治下的一群让人厌恶的寄生虫,但这本“长谈”也实在是太长了。

《酒吧长谈》读后感(三):酒吧长谈之长叹

是在凌晨三点看完这本书的,然后用了半个小时从压抑的情绪中清醒过来,最后只剩一句:

“小萨,你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就倒霉的呢?”

在看前三百页时,我用了两个多月的时间,而后四百多页,我只用了半个星期的时间。大概是初读这类结构现实主义作品,加上人物众多,关系又互相牵连,前三分之一让人看得异常缓慢,可到了后面就渐入佳境,人物关系越来越清晰,谜团也接连解开,也就越能带入情感去看这本书。

在阅读这本小说前期,在错乱的时间与人物不停转换中晕头转向的我,时常感叹略萨是怎么样写出这样一部长篇的呢!似乎一切都是错乱复杂,你必须细细的去理出一些头绪,才能继续研读下去。它就犹如一座庞大复杂巨型建筑,可实际却有着它的基础框架,它们互相环扣着自己的分支而形成一个整体。所以不管是将军还是财阀,不管是司机还是妓女,他们都被囚禁在这一个巨大的框架中。也正因为是长篇小说,使得每一个人物形象都十分立体,而情节几乎都是由对话推动的,在静止的酒吧长谈现实与回忆中人物的转换中,似乎更让人感受到真实性。

没有伟岸的人物形象,没有幸运的宠儿,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没有人能够自主的选择命运。作者常用主人公问:是从什么时候倒的霉,秘鲁是从什么时候倒的霉 !似乎在主人公小萨面前从来都没有出路,身为知识分子在国家无出路,身为资产阶级后代对一切又满是怀疑;似乎主人公安布罗修无出路,身为司机打手看尽丑恶坏事做尽,身为底层得为生存挣扎徘徊。甚至阴谋家、资本家,没有人能选择自己的命运,在时代的潮流下,上至统治阶级、下至底层女工妓女,都不无被命运推着走,无从选择。

是作者怀着柔情在憎恨自己的国家!

所以看完,不禁感叹,人类永远都不会进步,不管任何时代。因为人会死,然后又生,再从头来过,过去与现在并无不同。

到底是所有人造就了时代,还是时代造就了所有人?

《酒吧长谈》读后感(四):用酒精剪辑的悲伤回忆

近半年来阅读了的四部大长篇《丰乳肥臀》、《百年孤独》、《白鹿原》、《酒吧长谈》。每当一本书接近尾声,我就会有种空乏、怅然的感觉,仿佛与一位老朋友彻夜长谈后的离别,一段旅行进行到了最后一站。当我合上了《酒吧长谈》的最后一页,我又要与一本书告别了。用了一个礼拜读完了这本51万多字的巨著,几乎是贪婪、惊奇、欲罢不能地读完,最后所有的感觉都变成了崇敬,对这本书的崇敬、对作者的崇敬。本书略萨采用了所谓的“立体式描写”,放弃传统的叙事顺序,将事件分解成片段、碎片,根据片段之间的内在联系重新组合在一起,打破了时空的关系,让阅读产生了立体感。刚开始读会有点迷糊,但一旦进入和习惯这种模式,阅读就像同时看书又看电影、过程像飙车、快感像吸毒,然后你会迷上这种结构主义。

小说内容以记者圣地亚哥、流浪汉安布罗修一次偶遇,而后在一家酒吧的聊天为线索,在两人交织的回忆中拉开了一个时代的波澜壮阔的序幕。

圣地亚哥出身富贵之家,却具有强烈的反抗和怀疑精神,与父母的资产阶级观念不合,后来离家出走;在大学参加反对独裁统治的革命组织,策划罢课行动失败后被逮捕,从此远离政治;喜欢同学阿伊达,却被另外一个男同学抢走;成绩优异却放弃学业,不想成为一名光鲜亮丽的律师而选择在报社当一名小记者;调查一起凶杀案,却牵出与自己父亲有关的丑闻;宁可过着拮据、借债度日也不愿意接受家里人的帮助。圣地亚哥有理想、有抱负,可是当时秘鲁处于独裁的集权统治下,容不得他的理想与抱负。而他在面临的困难面前也没有足够勇气去抗争,选择了逃避和放弃,既无法反抗暴政又不能接受像父亲一样作为一名资本家与政府同流合污。最终沦为一事无成,默默地度过一生。

安布罗修是个出生穷苦的黑人,因为给上层人士当司机、打手,见识和做了不少丑恶之事,收保护费、镇压民众集会、甚至甘愿忍受老板的同性恋癖好。他一辈子都在被别人驱使,受人摆布,逆来顺受。书中最后描绘的安布罗修变成在利马街头的流浪汉,靠零散的打工来维持温饱。通过这个人物的回忆,牵出了大量社会上层的黑暗面,被殴打逼供致死的平民、监控民众的特务、对学生、工人的镇压、警察既是特务、打手又是流氓。整个秘鲁在奥利维亚统治时期“一按下去,到处都在流脓”。

2010年诺贝尔文学奖颁奖是这么描述略萨的文学贡献:“他对权力结构进行了制图般的描绘,对个人的抵抗、反抗和失败给予了精致的描写。”这本《酒吧长谈》正是对这句话的最好的诠释。在暴力独裁面前,知识分子的反抗是脆弱的,平民被蒙蔽操纵,甚至在生活的挫折面前,他们也是无力的,玻璃球般的美好理想经不起钢铁般现实的碰撞。书中圣地亚哥和朋友卡利斯托有一段谈话:“我们都承认了,一个是失败的共产党,一个是倒运的诗人,现在我们仅仅是新闻记者了,小萨。”关于理想的破灭总会让人痛心,让读者产生共鸣,因为我都曾带着理想成长,然后在不断地成长教育与妥协中变成生活的灰烬,我们甚至不再说起往昔的畅想,仿佛那重来没有过。唉,小萨,你知道了你什么时候开始倒霉的,那我是又从什么时候开始倒霉的呀。我想起北岛的一首诗:“那时我们有梦,关于文学,关于爱情,关于穿越世界的旅行。如今我们深夜饮酒,杯子碰到一起,都是梦破碎的声音。”

唉,我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倒霉的呢。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