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学诗浅说读后感1000字

学诗浅说读后感1000字

《学诗浅说》是一本由瞿蜕园 / 周紫宜著作,当代中国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49.00元,页数:248,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学诗浅说》读后感(一):不拘门类的均衡

读书完全是个人享乐的一件事。但是我想这种享乐只有在遇到了真正心仪的好书之时才能体会之万一吧。该书的编辑们将小书的标准定义为:不限门类、不限年代、不限国家、只要有文化的积淀、可喜的文字、阅读的趣味、未出版或虽已出版但市面上版本极少、又或者已绝版多年的小书均纳入其中。不求规模的宏大、不限时间的长短、不拘门类的均衡,只要得中意的小书,便出版结集。于是,我才有幸在此生再次相遇那种心情。

《学诗浅说》读后感(二):文学形式

本来为书评题目想了个题目:我们要不要学诗。虽然不假但感觉有些大、空。但是本书的内容打消了我的疑虑,无论什么时候都不能放弃对传统文化学习,当然要取其精华。相对于其他的文学形式,诗是写作虽然有难度,特别是古体诗,但是它的形式确实最朗朗上口,最受人欢迎的。

《学诗浅说》是前人之书首次在内地发行,作者瞿蜕园、周紫宜,由二人合著用白话写成,以学习如何去作旧体诗和欣赏诗为主,内容属于科普性质,简单易懂容易操作。是一本可以仔细研读,认真揣摩的传统文化的书籍,不流俗,不跟风,一门心思在诗词。

《学诗浅说》读后感(三):正确的第一步,不过是多读而已

前三分之二讲古诗发展,到宋词为止,“建安诗由十九首发展,左思、郭璞在建安诗上加入了史、子的成分,陶潜以后,开辟了摹写自然的诗境,梁陈诗又增加了花鸟人物的形象刻画,到唐代则形式多样,内容复杂”。角度和文学史教程的讲法很不一样。押韵平仄对仗则以具体诗句为例,讲得细致有条理。

词则作为诗的一个变体来讲,“诗是直说的,词则必须装点陪衬。诗的字句要沉重,词的字句要轻清。”认为在词中周邦彦为正宗,一如在诗中杜甫为正宗。

后三分之一讲写作方法,细致、浅近、切实,完全是手把手教学。大处讲起:作诗以兴到为主,拟古是为初学计的捷径。细处则如:防咏物的流弊,防惯常老套的典故,切记浮生虚响而无真意,实字和虚字的搭配,律诗的对法,句法的变化,以及如何通过改字换字、蹈袭名句来进行学习,等等。当然对我们来说第一步不过是多读而已。

《学诗浅说》读后感(四):不故弄玄虚,也不卖弄文墨

唯一庆幸的是,这本书讲的就是与诗有关的各种基础常识。不同于市面上泛滥的,如同高中语文里诗词赏析题一般的古典文化丛书,《学诗浅说》是本普及读物,不故弄玄虚,也不卖弄文墨,写得有一定深度,却又不至于叫读者看不懂想不明。

书的前两篇章系统地讲了诗的结构,包括句法体裁、平仄对偶等等基础概念,而这部分正是我读起来最为吃力的。幼童时不解其意只知背诗,义务教育、高等教育看似学诗却只为应试,到头来,我读不懂那平仄声韵之美,只留得一个模模糊糊的语感印象。

而自第三篇章起,阅读的过程就略微顺当起来,诗的发展、流派、代表人物……这些在教科书上机械化反复出现过的内容,多多少少化解了我在读此书时的尴尬。可惜,即便我知其然,却不知其所以然。流派之所以兴起,代表人物之所以名留史册,传世之作之所以传世的等等理由,我的确还是一知半解。宛如隔岸观花,我观其花开鲜妍,心然赏之,却从未过问花开的缘由,从而时常误读花语。

《学诗浅说》读后感(五):朗朗上口

本来为书评题目想了个题目:我们要不要学诗。虽然不假但感觉有些大、空。但是本书的内容打消了我的疑虑,无论什么时候都不能放弃对传统文化学习,当然要取其精华。相对于其他的文学形式,诗是写作虽然有难度,特别是古体诗,但是它的形式确实最朗朗上口,最受人欢迎的。

《学诗浅说》是前人之书首次在内地发行,作者瞿蜕园、周紫宜,由二人合著用白话写成,以学习如何去作旧体诗和欣赏诗为主,内容属于科普性质,简单易懂容易操作。是一本可以仔细研读,认真揣摩的传统文化的书籍,不流俗,不跟风,一门心思在诗词。

当我读到这本书时立刻想到了叶嘉莹的著作,我想说目前在豆瓣写评以来,最喜欢两本书:一本是叶嘉莹的《人间词话七论》,一本就是瞿蜕园《学诗浅说》,真真正正的讲述诗词基础读物。由于本人偏爱古典传统文化,虽然没有什么高深的见解,可就是喜欢这一类的书,尽管可能不是目前流行畅销书的题材,可是书中所讲的内容,拥有的是永恒的魅力,任何一个喜欢汉语的人都不可不去谈的文学种类之一。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