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一本严格意义上的日记》读后感锦集

《一本严格意义上的日记》读后感锦集

《一本严格意义上的日记》是一本由勃洛尼斯拉夫•马林诺夫斯基著作,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9.00元,页数:436,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一本严格意义上的日记》读后感(一):关乎人性

昨晚在清华附近的豆瓣书店翻了翻这本书。书不值得精读。但翻书的短暂十分钟期间,看得到一样的对于知识的热忱,一样的严于律己,一样的丰富情感,一样的对于自然之美、人文之美的丰富内心感受。反观自己的日记,其实不乏鄙陋浅显之见!然而,这就是成长的一部分。自我鞭策与警醒,向内挖掘。

上次和May聊起来,他说起一个有关人性的心理学实验:八小时,一些诸如玫瑰、打火机、小刀的道具;一个被束住手脚的女人,和一群可以对她做任何事的受试者。整个实验是匿名的,受试者不必承担任何道德或者法律责任。

实验刚开始的时候,受试者还把花送给女人。实验结束的时候,女人已经受到了诸多折磨。

人非圣贤,深挖人性是无意义的。你对我好,我对你好,那电光火石间的真挚纯粹的情感,即是我们两人之间的神明。

《一本严格意义上的日记》读后感(二):一则非严格意义上的书评

关于您临走前送我的

本子使用报告: "相较于这一客观、理性的形象,他的私人日记里则藏着另一番光景。" 这么说起来,我在这一点上,倒是挺像马林诺夫斯基的:您给我的本子,已经藏了好些光景——我也不断地在日记中发誓,然后不断打破自己立下的誓言。起初,我也会想,是不是糟蹋了您的一番诚意,但后来领悟:正是我的书写让它提跨越了原有价值,它不再止步于一个纪念品,甚而至于,我和您的生命也因此缠绕得更紧密了。

这样看来,如果书写这个纪念品时我还有顾虑的话,那便是在担心其他的东西——或许是过于高频的使用让它“去神话”:本子丧失了原有的权威性,每次书写它时小心又欣喜的“仪式感”也逐渐消逝。

这样,我们的关系,仿佛也随它淹没在了日常的琐碎中,那它还是我们的投射吗?

不是了,那便只是一本严格意义上的日记了。

《一本严格意义上的日记》读后感(三):记录

在马林诺夫斯基去世之后,他的遗孀在1967年出版了他的私人日记(《一部严格意义上的日记》[A Dairy in the Strict Sense of the Term])。一经出版,就在整个社会科学界掀起了滔天巨浪,不但马林诺夫斯基本人几乎遭到了“鞭尸”,他的遗孀更是触犯了人类学共同体的众怒,尤其是马氏本人的及门弟子。

何以如此呢?马林诺夫斯基在这本日记中的行径和他在那部开山经典《南海舡人》(又译为《西太平洋上的航海者》)一书中的形象简直是天差地别。在《南海舡人》中,马氏孤身闯入原始丛林,与土著人建立起笃厚的交情,那些土著人即使称不上是无私和文雅,也绝对不是自私和粗俗,而马氏最终也满载而归,在伦敦出版《南海舡人》,一朝成名天下闻。但在日记中呢?马林诺夫斯基不但在精神上极为苦闷,有时甚至想跑到海滩上恸哭一场,他大骂特罗布里恩岛人是“黑鬼”,还曾挥拳打落了他雇用的土著“孩子”的牙齿,恨不得杀了他。他们不但总是试图勒索他,甚至还背信弃义,本来答应他可以随船队远征的——当然,实际上出尔反尔的正是马林诺夫斯基本人,因为他不肯从口袋里掏出当初答应付给土人的足额英镑(作为随同出征之报酬)。 的,它根本不该发表!很多人类学家肯定在心中这样咒骂,这是自掘坟墓!在乔治·史陀京等人的猛烈炮火下,即便马氏及门弟子们的辩护最终也显得苍白无力,比如说马氏本人其实在内心里是很尊重土人的,可这样的辩护辞在根本上并不足以维护人类学家正在失去的清誉。

《一本严格意义上的日记》读后感(四):记录

在马林诺夫斯基去世之后,他的遗孀在1967年出版了他的私人日记(《一部严格意义上的日记》[A Dairy in the Strict Sense of the Term])。一经出版,就在整个社会科学界掀起了滔天巨浪,不但马林诺夫斯基本人几乎遭到了“鞭尸”,他的遗孀更是触犯了人类学共同体的众怒,尤其是马氏本人的及门弟子。

何以如此呢?马林诺夫斯基在这本日记中的行径和他在那部开山经典《南海舡人》(又译为《西太平洋上的航海者》)一书中的形象简直是天差地别。在《南海舡人》中,马氏孤身闯入原始丛林,与土著人建立起笃厚的交情,那些土著人即使称不上是无私和文雅,也绝对不是自私和粗俗,而马氏最终也满载而归,在伦敦出版《南海舡人》,一朝成名天下闻。但在日记中呢?马林诺夫斯基不但在精神上极为苦闷,有时甚至想跑到海滩上恸哭一场,他大骂特罗布里恩岛人是“黑鬼”,还曾挥拳打落了他雇用的土著“孩子”的牙齿,恨不得杀了他。他们不但总是试图勒索他,甚至还背信弃义,本来答应他可以随船队远征的——当然,实际上出尔反尔的正是马林诺夫斯基本人,因为他不肯从口袋里掏出当初答应付给土人的足额英镑(作为随同出征之报酬)。 的,它根本不该发表!很多人类学家肯定在心中这样咒骂,这是自掘坟墓!在乔治·史陀京等人的猛烈炮火下,即便马氏及门弟子们的辩护最终也显得苍白无力,比如说马氏本人其实在内心里是很尊重土人的,可这样的辩护辞在根本上并不足以维护人类学家正在失去的清誉。

《一本严格意义上的日记》读后感(五):一些简要的感想

馬林諾夫斯基的日記出版於1967年,引發了人類學界長時間的討論。與他嚴肅認真且充滿深刻人文關懷的《南海舡人》不同,他的日記中展現了一個顛覆性的形象,一個內心充滿矛盾、對土著人排斥鄙夷(甚至涉嫌種族歧視)的田野工作者,一個被藥物、垃圾小說、淫慾誘惑的人類學家——一個普通人。

這本書主要由1914-1915和1917-1918兩部分的日記組成。毫無出版意圖、不供外人觀看的筆記總是誠實的,有人鄙夷馬林諾夫斯基的分裂,有人對人類學的“在那裡”充滿幻滅,但我不這麼認為。真實的田野總是充滿灰心喪氣、孤獨、身體虛弱、難以控制的自我懷疑等多種面向,還需要持續地與自己的觀念做各種鬥爭。

從日記中我們可以了解馬林諾夫斯基做田野時最真實的身心狀況。首先是他的身心健康問題:馬林諾夫斯基之前的身體就稱不上是非常健康,在他的日記中我們也能看到他暈眩、虛弱,有時想要強迫自己去運動的一面,而注射“砷化物、嗎啡、可卡因”可能使用來穩定情緒。除了在物理上運用種種手段讓自己維持良好狀態外,馬林諾夫斯基也通過一些心理上的安慰自我鎮定。

他頻繁地寫信、與自己所熟悉的“文明”世界保持聯絡。他經常想到大洋彼岸的事物:英國、波蘭、母親、未婚妻……對於人類學家來說,田野生活是具有二重性的。一方面,做田野時要深入當地人的日常,充滿熱情、好奇心地通過他們的眼觀察世界以及思考文化;另一方面,我們並不能剔除自己身上的文化特質,我們想要從熟悉的事物中獲取穩定感和安全感,我們情不自禁地作價值判斷。將《一本嚴格意義上的日記》與《南海舡人》對照起來看,我們就能看到馬林諾夫斯基作為人類學家的職業精神——本質上來說,人是多線程的人,人類學家也是一份職業。在焦慮與輾轉反側中依舊能自我反省與束縛、秉持著職業精神將田野工作做到這樣的地步,馬林諾夫斯基是個優秀的學者。

馬林諾夫斯基的日記中還透露了許多私人的觀念,他對性的渴望和執著、對小說戲劇情節的偏好、對文明生活形態的嚮往和思念,他陀思妥耶夫斯基式的性格特征,這些都是他作為一個複雜的人的一部分,而這一部分在他的長途旅行中時刻被動搖著。他的主體在崩塌與重建,這也是人類學家在田野工作時的必經之路。我不覺得人類學家需要保持心靈上的純淨和完美,因為這樣的人是不存在的。重要的就是怎樣將雜音保持在可控狀態,或者乾脆如現在的許多人類學家一般將自己的觀念、矛盾和失敗的田野經歷也呈現在民族誌中,以便他人分辨和解讀。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