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危险的大笑读后感100字

危险的大笑读后感100字

《危险的大笑》是一本由[美] 斯蒂文·米尔豪瑟著作,重庆大学出版社/楚尘文化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5.00元,页数:272,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危险的大笑》读后感(一):>140

8/13 迷人!我喜欢他那样精确的技巧性的写法来展现出现代性主题 13/13updated 我很爱斯蒂芬米尔豪斯笔下荒诞故事的走向 他在这个方面同时像博尔赫斯 卡尔维诺和卡夫卡 但是他的短篇小说比上述三位的都要长 就好像主题和概念已经跨入现代 但是笔法依然坚持经典的现实主义(而我是从经典的现实主义往现代读的 所以很亲切 我猜习惯了现代文学的人会觉得冗余 有失简练)《伊琳科尔曼失踪记》的故事很好 但是结尾真失败Ծ‸Ծ 喜欢《伊琳》《阁楼房间》《危险的大笑》《通天塔》《时装变迁》,《巫师》这篇似乎最有技巧 以及 作者非常喜欢在描述性语句里坚持不懈地使用色彩词汇 updated 猫和老鼠那篇 闰土说只是精准地描述一个东西就可以带来愉悦吧 读者只是读一种精确的描述也可以就愉悦吧 众所周知 在文学里 物体 场景 甚至人物常常会被取消 降格成作家手中的材料和表征 所以猫和老鼠大概算是一种原罪之救赎?

《危险的大笑》读后感(二):空

(短评塞不下)

快乐五星,喜欢,《阁楼房间》和《危险的大笑》有点似曾相识(让人奇怪地眼熟和知道要说什么),《伊琳科尔曼失踪记》的最后一句令人略微失望。后面几篇有点卡尔维诺和博尔赫斯,但更精确和实在,可能会有点过于实在了,描述甚至有点压迫感不过依然非常迷人,读得很愉快。

另外一定要说的就是《烦扰史》这篇。今年夏天在北京蜂巢,一起看黄湘丽《九又二分之一爱情》当做生日礼物,说实话这部戏非常一般,并没想象的优秀,但是印象最深的就是男主角面条对女主角爱情的消逝的片段:两人一起去湖边野餐,女主角说,今天可真美好啊!在那一刻面条的美好心情立刻消失得无影无踪,连同对女主角的爱。这个片段非常吸引我,整部剧一方面是不确定性和情感的流变另一方面是爱的狂热和永恒,几段模糊的扭曲的爱情故事只是背景,尤其黄湘丽夸张又绝望地念着“今天可真美好啊!”,谁能不被吸引呢?演出结束之后想找《九又二分之一爱情》的剧本也没找到,直到今天读到“绿褐色的水,白桶之间的湿绳子,你胳膊上防晒霜的反光,一切都明亮而清晰”,突然觉得防晒霜的反光这句似曾相识,再往后读就是惊讶和喜悦了!如果是在读书之后看了戏,可能没有这样的心情。另外两相对比,把相似的主题能描述得准确恰当,更让人喜欢。《九又二分之一爱情》有点过于追求冲击感了,不太行,不过将一句话稀释到一个剧里依然能成为最让人印象深刻的台词,需要感谢斯蒂芬米尔豪瑟。

《危险的大笑》读后感(三):技术感十足的奇想小说

对作者无甚了解,两天翻完,还是感觉很有意思,作者文风真的很像厄普代克(对物品细节的穷举型描写,对色彩词汇的的大量运用),但内核又完全不同,走的是寓言派玄想型路子。

第一篇我读的津津有味,居然在猫和老鼠的故事中注入了对生之幻灭、对称角色的思考,让人大起鸡皮疙瘩。由此想到童年时那么多的动画,可以搞出多少变形故事啊。

消失一辑质量都超高。失踪记有一种秋叶般的哀伤感,读的时候一直想起《暗店街》的结尾,代入感非常强。是不是在很久以前,那些角落里的人,都慢慢地消失了呢?

阁楼房间营造了一种对称感强烈的光影氛围,在日光里激情不在,在黑夜里爱意滋生。

危险的大笑看的我生理上很痒、很痛.....关于生命的释放。

烦扰史的主题似乎跟奥斯特的《纽约三部曲》里教授的故事很像,都是对词汇的怀疑,尝试用一种新的方式去把握世界的真实性。

建筑的篇章稍弱,圆顶和四世之下很平庸,另外那个镇子没看明白⊙ω⊙通天塔倒是极好无比,是一篇可以容纳多重解读的寓言故事,短短几页就生出了史诗感(似乎关于通天塔的文章都很好看?)

异史很有趣,历史那篇的思考角度很独特,通过对细节的穷举来把握当下的历史,今天就是罗马。时装变迁像在看一幅幅华丽诡谲的时装广告,脑洞收放自如。先驱这篇有种维多利亚时代的奇幻感,是对被历史湮灭的瑰丽之物的深情凝视。压轴巫师读不下去.....技术描写太多了,脑袋要晕了。

期待另一本《飞刀表演者》!

《危险的大笑》读后感(四):幻想家的古怪小说

美国小说家斯蒂文·米尔豪瑟(1943—)对中国读者来说还比较陌生,不过2006年那部风靡一时的电影《魔术师》(爱德华·诺顿主演)就是从他的短篇小说改编的。这部电影讲述了一位魔术师利用幻术最终劫走被豪门大族利益绑架的初恋情人的故事。米尔豪瑟1997年的长篇小说《马丁·德莱斯勒,一个美国梦术士的故事》(Martin Dressler: The Tale of an American Dreamer )获得普利策奖。获奖之后,他之前发表的多部小说和短篇小说集也得以重印。其中最有受好评的是一本模仿鲍斯威尔《约翰逊传》的伪传记小说《爱德温·穆尔豪斯》(Edwin Mullhouse: The Life and Death of an American Writer 1943-1954 )。

这次由孙仲旭翻译,楚尘文化出版的两本著作《飞刀表演者》(1998)和《危险的大笑》(2008)都是他获奖之后出版的短篇小说集。两本书的创作相距十年,都属定型之作,因而风格上并没有太大的变化。《飞刀表演者》的主题无法归类,或者只能归为一类:奇闻怪谈。《危险的大笑》的主题更集中:除了第一个是细致描述迪斯尼动画《猫和老鼠》几个经典片断的作品外,其它分为三个大类:消失、匪夷所思的建筑、异史,每一类都由四篇小说组成。

1

在米尔豪瑟的作品中可以很清晰地辨认出卡夫卡和博尔赫斯等现代派代表作家的叙事风格。卡夫卡与博尔赫斯其实是完全不同的两位作家,但米尔豪瑟却运用一种容易操作的方式将他们调合在一起,即以卡夫卡的典型手法来处理与博尔赫斯相类似的一组题材,即以白日梦的技巧处理神秘古怪的对象。当然,他有时也仅仅模仿其中一人的风格来创作。总得来说,他作品距离现实要比上述两位作家更远。阅读卡夫卡和博尔赫斯的作品常常要解读其中的隐喻和象征意味,阅读米尔豪瑟则不必如此,读者只需轻松地读下去即可。

他们三人之间的区别的主要由他们的题材决定。卡夫卡的题材仍然是延续着经典文学的传统,处理的是人类的命运和希望等不朽主题。把他当成现代小说的奠基者之一,是因为他运用了新颖奇怪的叙事手法揭示出传统题材的潜意识区域,运用印象进行虚构使事件都带有寓言的色彩。但是斯蒂文·米尔豪瑟完全利用想象力开拓出只属于自己的完全与众不同的题材。他的题材已经不再属于人们的潜意识。

米尔豪瑟的题材是一个由“古怪人物、奇异事件、神秘组织、江湖绝技、新科技产品、失传工艺”等组成的集合,与博尔赫斯的题材相类似。博尔赫斯的题材除了前三者之外还包括“早已失传的珍本书籍、神秘符号、巫术道具、异教仪式”等等。这两个题材的部分相交,不相交的部分则有一种平行对应,但是博尔赫斯的题材明显依附于某些历史文献,而米尔豪斯的题材则大多是原创性的。

因此,博尔赫斯的小说有一种浓厚的新古典氛围,米尔豪瑟的小说则给人完全是新生代的感觉,以致于有一些读者为自己找不到任何共鸣而愤怒,认为它们在散布一种虚无主义思想。《飞刀表演者》这本书的封面上写有如下宣传语:“打破短篇小说的写作规则/精微编织的细节中/你发现自己生活在一个陌生的地方”。实际上,与其说米尔豪瑟的小说要把人带到一个陌生的地方,还不如说他在尽力追求“古怪”的趣味。如果读者之前对“古怪”没有意识,一定会不解其意。

模仿王尔德的“唯美主义者”,也可以将米尔豪瑟之类的作家称为“唯古怪主义者”。

以真、善、美为主题的小说家一直占据着文学的主流,但是每个时代都有一部分作家和艺术家对古怪情有独钟。而且在文学史中,人们对古怪的认识也是不断发展的。一开始作家只是创造一些丑陋、古怪小人物,比如莫里哀戏剧中的吝啬鬼和厌世者。18~19世纪的一些作家则热衷于描绘异域(中东、远东、南美、非洲)风情。到爱伦坡创作出现代侦探小说之后,开始出现与古怪人物相联的古怪事件。最后魔幻小说的出现又创造出极为古怪的社会法则并且它们建构出一个完全陌生的世界。至此,古怪在文学中已经无所不在了。一些古典作品也被人改成后现代作品重新散发出古怪而有趣这道独特的光彩,比如英国女作家安吉拉·卡特改写的黑童话系列等等。特别是在科学幻想文学中,那一部分人追求“古怪”的趣味的作家被称为奇幻小说家,他们与那些严肃的硬科幻作家完全不同,并且分别拥有不同的读者群。

实际上在美术界,也有一些人在追求古怪趣味。比如超现实主义画家达利,他所画的溶化的时钟和由人体组成的髑髅都是想要表现一种古怪的意境,而与他同时期的其它超现实主义画家则探索人类的潜意识、符号学、形而上学、生命原动力等等。在电影界我们也可以找到一些追求古怪趣味的导演。如西班牙电影大师路易斯·布努埃尔了。他晚期的电影中每一个人物都古怪有趣,最有代表性的就是电影《维莉迪安娜》中趁主人不在家大吃大喝并摆出达芬奇的名作《最后的晚餐》造型的那些乞丐和一把刀柄上雕有基督受难的小刀。以及《被遗忘的人们》中那个脾气暴躁的瞎子等等。

追求古怪的作家和艺术家群体,其特点就是大家的古怪各不相同。要识别米尔豪斯的古怪,可以将他与被称为邪典作家的恰克·帕拉尼克(代表作品《肠子》)放在一起比较。如果说帕拉尼克是一位腹黑的坏小子,那米尔豪瑟就只是一个闷骚的灵童,有时候还很腼腆。恰克·帕拉尼克喜欢书写有色情和凶杀场面的故事,米尔豪瑟则喜欢在他的小说中安插一段美如童话的爱情,他明显喜欢初恋那种朦胧的境界,以及爱情获得成功的那一刻。这很可能也是米尔豪瑟很多古怪趣味的源泉或者触发点。最有代表性的就是电影《魔术师》的原著小说,以及《危险的大笑》中的一篇小说《阁楼房间》。后者写一对少年少女古怪的爱情,他们每次都是在一个绝对黑暗的阁楼里约会,直到分手也没有看到对方的真面目,最后成了一段似梦非梦的悬案。

3

最能体现米尔豪瑟风格与卡夫卡和博尔赫斯关系的是《危险的大笑》最后两篇作品《记一位电影先驱》和《西奥兰治镇的巫师》,前一篇虚构出一位古怪的隐士式的画家,他发明了一种特殊的绘画颜料,作出来的画呈现出像电影一样流动的影像,但是这种独特的才能最终却导致了他的毁灭。这完全是卡夫卡最喜欢的主题和故事模式:从人类一种卓越的才能中寻找导致其人绝望的种子。后一篇小说则是根据爱迪生的真实生活和他一个谣传的发明,虚构出一个奇妙的故事,在小说里被称为巫师的爱迪生发明了一种比留声机更有独创性的触觉机。人通过他可以获得艺术般的触觉体验。这篇小说与博尔赫斯那些根据一个真实的人物和他一本虚拟的书撰写的故事如出一辙。

如果说古怪的反义词是严肃,米尔豪瑟的小说就是一面反对古板僵化的旗帜。他的读者属于那些每天被严肃而无聊的工作包围,无暇他顾的人们。米尔豪瑟的小说可以帮助他们暂时从狭隘的思想世界中突围出来,并意识到自己的古怪及其美妙之处。或者理解自己为何会对正常生活感到厌恶。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