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非如此不可:顾准传》经典读后感有感

《非如此不可:顾准传》经典读后感有感

《非如此不可:顾准传》是一本由吕峥著作,辽宁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2.00,页数:2014-9,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非如此不可:顾准传》读后感(一):立于那个时代,该何去何从

作者的写功如何,我还没有资格去评价,但读完这本书,却被他笔下的顾准深深的震撼到了。

对他的了解,以前只知道是一位著名的经济学家,然而,这本书介绍了顾准的一生,历经黑暗的一生,饱受摧残的一生,仍光芒万丈的照耀我眼前。再巨大的肉体上的折磨,也非不是不能熬过去,精神上的摧残才是对一个人最大的考验。顾准可以对各种帽子不屑于顾,要牙抗议的虐打,但是面对家人的不理解,妻子的含恨而亡,自己临终前孩子拒绝探访,那是人生中怎样的一种悲哀?顾准心里是怎样的苦楚,然而,他却没有放弃追求真理的步伐。

立于那个时代,该何去何从?我喜欢书中那段对顾准人生态度的评价“如果说钱钟书是笑看风云,陈演恪是坚守底线,顾准便是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看到了黑暗,他没有选择“光明”,而是容身黑暗,去创造属于自己的光明,心若有希望,纵使受尽万般磨难有何妨?

《非如此不可:顾准传》读后感(二):非如此不可

对于顾准来说,这么薄薄的一本小册子显然有些过于寒酸。当然,我无意指摘本书的作者,只是可惜顾准没有更多的时间与更好的条件进行更多研究,这对顾准来说是遗憾,对我们来说又何尝不是可惜。最令人感到震撼的是顾准身上那股韧劲与绝不屈服的勇气,我想,文人骨气,也就如此了吧。他在受尽苦难中高喊的那句“我就是不服!”实在是令人钦佩与汗颜。一位在十几岁就写出《银行会计》的天才,在国家的曲折发展中遭遇了困惑,转而向历史与哲学进军,是“穷则变,变则通”的生动写照。或许所有成功的一蹴而就都是厚积薄发的假象,那么“终极目的”真的是罪魁祸首吗?定义在实践面前是苍白的,所有的解释都在为过去和将来缝补,而脚下的路最是举轻若重。由此我更想到一个问题,当初应该如何有效消解过剩热情?公共领域的缺失当然是一大原因,但寄托于易受影响的公共领域,本身也是极为脆弱的途径。今天再来思考,争论的焦点似乎并没有太多变化,我们太容易从一个樊笼挣脱到另一个樊笼。所以,“提高警惕,保卫祖国”永不过时。

《非如此不可:顾准传》读后感(三):20世纪浪潮中孤独的天才

顾准,20世纪浪潮中孤独的天才。

在历史的一个角落,有这样一个人。

从这本书才知道,顾准两次下放的地方是信阳。

残酷至极的现实和中国最理想主义者之一的顾准。

很多人和事写的煽情,火车上也冷,看到最后忍不住流眼泪鼻涕。

一生漫长而短暂,做自己要做的事情。

在一二人心中长存。

骨灰洒在美丽的地方。

到了离去的时候就离去。

珍惜生命。

******

其实顾准的人格并不孤独。孙冶方入狱,单人牢房,顾准说,孙冶方有自己强大的思想,不会疯掉。还说孙冶方出狱第一个要找的,就是他。几年后孙冶方带着自己狱中脑中打磨了无数遍的腹稿出狱,第一个问的就是顾准。

九十多岁的母亲给他炖的鸡汤。

爱因斯坦写居里夫人的祷文,第一流人物对于时代和历史进程的意义,在其道德品质方面,也许比单纯的才智成就方面还要大。居里夫人的品德力量和热忱,哪怕只有一小部分存在于欧洲的知识分子中间,欧洲就会面临一个比较光明的未来。

爱因斯坦的遗嘱要求把他的骨灰撒在不为人知的地方,不发讣告,不举行公开葬礼,不建坟墓,不立纪念碑。火化时按照死者的书面遗嘱,免除所有共同集会,免除所有宗教仪式,免除所有花卉布置以及所有音乐典礼。

《非如此不可:顾准传》读后感(四):那个特立独行的寂寞背影

因为看过《顾准最后的25年》、《顾准日记》、易中天的走近顾准,以及一点其他介绍顾准的材料,所以看起来不算陌生。

总体来说,这本书还是值得一读的。虽然浅一点,不够深入,比如未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论断作多表述,没有对顾准的思想的形成进行深入的剖析,等等,有可能限于篇幅,也有可能因目标读者定位。我们很多人已经不知道顾准了,顾城知道的人可能还会多一些。如果这本书定位于让普通大众知道在那个特别的时代有这么一个特别的人,有这么一个黑暗里独自前行的斗士和思想者,那么应该是很好的。增加的一些主观想法和细节描写让本书荡漾着某种抒情的色彩,文字美好,融入得很自然,读起来也轻松、流畅一些,还是应该感谢作者。

我们读这本书是来读顾准的。

一位难得一见的天才,一位高深的专家,一位非凡的思想家,一位曾经彻底的革命者,一位普通的父亲……顾准是很多角色的结合体,每一种角色都让人浮想联翩,很多时候又让人唏嘘不已。

最重要的是,顾准的一生告诉我们,每一个时代都需要思想者。那个万马齐喑的年代,顾准在黑暗中特立独行,历经磨难,又生命不止追寻不息。他的背影已经渐行渐远,但他手握的荧灯永远是那个时代最坚定的光源,虽微弱却不会熄灭,终将引领更多的人前行,灯光愈加明亮,背影亦愈发高大起来。

本书中引用的一句话很好,一切都如凡·高对他弟弟所说的那样:“没有什么事不朽的,包括艺术本身。唯一不朽的,是艺术所传递出来的对人和世界的理解。”

世人应该记住顾准,尤其是中国人。

《非如此不可:顾准传》读后感(五):《非如此不可:顾准传》

让一个1985出生的人给顾准做传,的确有点难为他了。所以这本的书的开始部分非常的沉闷,写作的方式也相对平庸。好在书的号半部分引用了一些顾准作品里的原文,可以让读者自己感受顾准思想的精髓。顾准这个唯一带过两次“右派”帽子的知识分子,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依然坚持真理,坚持着他认为“对”的事情,保持了一个知识分子的气节,这点难能可贵。因为即使如钱学森这样的大知识分子,也有在政治压力下胡说八道的时候,比如钱在《粮食亩产会有多少》一文,详尽而"科学"地论证道:"现在我们来算一算,把每年射到一亩土地上的太阳光能的30%作为植物可以利用的部分,而植物利用太阳光能的30%把空气里的二氧化碳和水分制造成养料,其中五分之一算是可吃的粮食,那么稻麦亩产量就不是现在的两三千斤,而是2000多斤的20多倍!这并不是空谈。"那位姓郭的科学院院长更是满嘴放屁。

生在那个时代,顾准最大的遗憾可能并非“普天之下竟然放不下一张安静的书桌”,而是在临死之前,无论做了多少努力,依然没有见到自己的孩子,而这个时候,他一生所爱的妻子已经离开数年之久了。

摘抄一段这本书最感动我的文字“顾庆莲(顾准的母亲)放弃了,她选择每晚坐等陈敏之从医院返回,向她叙说顾准的病情。当她听说儿子只能吃流食时,便背着众人掏出钱,让保姆买来母鸡,每天一大早起床,亲自下厨,为他熬汤。病榻上的顾准,喝着母亲亲手煮的鸡汤,落下了眼泪。可怜天下父母心。不管他变成了什么样,是万众瞩目还是千夫所指,母亲永远都是那个母亲。她一直在原地等着,就像顾准年少时在立信打拼,劳累了一天下班回家,总是能吃到母亲为他做的可口的夜宵……”

这让我想起了自己的母亲。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