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芙蓉镇》的读后感大全

《芙蓉镇》的读后感大全

《芙蓉镇》是一本由古华著作,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0.00元,页数:207,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芙蓉镇》读后感(一):芙蓉镇

文字真实,很有代入感。作为一个90后,对于六七十年代的事情或许只能从电视剧里得知。那个时代发生的阶级斗争和时期的社会面貌是无法去想象的。古华老师的《芙蓉镇》将那个时代的印记用文字的形式记录下来。读来不仅真切而且富有感情。最同情和最受触动的就是卖米豆腐的胡玉音和秦书田夫妇。终归是好人有好报,最后得到平反。

《芙蓉镇》读后感(二):一个没有亲身体会过的年代

初读此书,万万没有想到芙蓉姐子后来竟是那种悲惨命运。读到后面,才为之动容,心里放佛有一块石头般压着。那是怎样一个年代,从来没有体会过,只能站在后人的角度,从史实和文学作品中体会。始终觉得自己的知识面狭窄,读后,留下的,只是这种难受的感觉。希望日后,在更多的了解历史之后再读这本书时,会有不一样的感受。做一个好人,为自己,为良心。

《芙蓉镇》读后感(三):比边城更丰满,比活着更丰富

我认为《芙蓉镇》是可以和两本书来类比一下——《边城》和《活着》。

和前者比,书中前一部分对芙蓉镇风土情物的叙述虽不及沈从文先生笔下的边城那样旋律悠转,却也有清泉般的甘冽。像作者后记中所讲“诚惶诚恐的紧张状态”下,“把相当一部分精力花在了字句的推敲上”,也让芙蓉镇有了一些潜心梳理的美感。

而同后者比,两书的人物同样都在历史的车轮下遭到了碾压,但“活着之苦”更像是刻意地为一个苦难人平添诸多的荆刺,就是要让你在这苦味中遭罪,好用这苍白让旁人明白苦尽甘来的甜;重在写事。而《芙蓉镇》中,更多的是在写情:胡玉音对黎满庚的兄妹情让她吃了苦,黎桂桂对胡玉音的夫妻情让他丢了命,秦书田对胡玉音的患难情让他们活下去……苦是伴着乐一起的,善与恶也是同行的。像是一大锅有滋有味的热汤,喝得人心里五味杂陈的。

《芙蓉镇》读后感(四):人性中的恶与善——读《芙蓉镇》

记得上初二的时候,语文老师第一次在课上给我们讲到了辩论赛,还出了一道“人之初,性本善还是性本恶”的辩题,选出了两支辩论小组,让我们在课上进行了一场辩论。

当时国内正热播1993年版的台湾电视剧《倚天屠龙记》,支持“人之初性本善”观点的正方辩手,拿出了周芷若做例子,说“周芷若最初是个连兔子都不忍心伤害的善良小女生,是被师父灌输了恶的思想,最后才成为杀人不眨眼的女魔头”。正方选手举出这个例子后,反方辩友一时语塞,不知道该拿出什么更有利的例子回击,沉默了一会儿,反方有人说了一句“可你说的那是电视剧啊,又不是真事!”

《芙蓉镇》读后感(五):芙蓉镇读后感

芙蓉镇读后感

人不能脱离环境而存在,当然也不能不受环境的影响。在那个“一切真善美和假丑恶、是与非、红与黑全都颠颠倒倒光怪陆离的年月”,每个人都遭受着环境极大的影响。李国香从饮食店经理变成了县委工作组组长,批斗别人又被批斗,后又变成了县委副书记;王秋赦从一个无赖变成了镇长;黎满庚出卖了胡玉音也没能保住自己大队支书的职位;谷燕山从粮站主任变成了“不问世事”的醉汉;秦书田变成了铁帽右派;黎桂桂自杀;胡玉音变成了富农寡妇。

然而拨乱反正之后,真正能过好日子的人还是那些能够坚守道德和底线的好人。对于坏人虽然“跑了些大的,抓了个小的”, 但“吊脚楼倒了”就变成了镇上的喜事,“王秋赦疯了”变成了咒骂的对象。当然即使在那个年代“芙蓉镇的人也不是个个都心肠铁硬”,街坊邻居们讲良心没有把胡玉音往死里踩,小军军也是因为谷燕山、黎满庚照顾才能顺利出生成长。这也许就是中国人的温良吧。至于出现那个时代的原因?“是历史的产物,几千年封建愚昧的变态、变种。”那个时代会不会再来?“芙蓉姐子”抚着小军军稚气的头,在担忧:“王疯子冻不死,饿不死,还有好长的寿啊?”……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