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忽有故人上心头》读后感摘抄

《忽有故人上心头》读后感摘抄

《忽有故人上心头》是一本由季羡林等 著著作,古吴轩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46.00元,页数:224,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忽有故人上心头》读后感(一):一世一时 相逢相忆

俯仰间 成陈迹

大概一千年前,一个月圆之夜,宋朝的一个大胡子乘船游赤壁。他喝着酒唱着歌,忽然听到伴奏洞箫声很悲伤。原来同船那人正感伤人一生之短暂。

——你看那汉时的枭雄曹操,当初何其大的威风场面,天下归心,何其豪迈,也是在这明月大江上,现今哪还有一丝痕迹。

人啊,太渺小无力了,就如天地间的一只蜉蝣,沧海一粟。这一辈子就跟一眨眼一样,真是令人感伤呢(哀吾生之须臾)。

和苏东坡这位同船友人有同样慨叹的还有很多人,比如更早一点的王羲之。他在《兰亭集序》里说,俯仰之间,已成陈迹。修短随化,终期于尽。

无论再怎么痴情用心,一转眼就抓不住了。一生就好像是一低头间那么短暂,怎能不令人悲痛呢(岂不痛哉)。

偶相逢 长相忆

而一生短暂,那些匆匆相逢又分别的人更是倏忽,总有许多情愫仍来不及,许多的话还没有机会说。

后来忽然知道某人逝去了,永再没有倾诉的可能,于是遗憾愧悔之情涌来,难免郁结于胸。

不单是生来血肉相连的父母至亲,还有很多偶然才能相遇相知的夫妻、长者、同窗、知己、子弟、好友。

永恒的离别必定要来,这是所有人都逃不开的悲苦事。

这本《忽有故人上心头》就是一本关于怀念的散文集子。其中有朱自清的《背影》,老舍的《我的母亲》,鲁迅的《纪念刘和珍君》《藤野先生》,也有汪曾祺写的老舍、赵树理,丰子恺写的李叔同、梅兰芳,还有季羡林、丁玲、郑振铎、郁达夫、徐志摩诸位的怀念文章。都是长长的绵绵的忆念。

也许太浓重粘稠的思绪不容易倾吐吧,这些散文名家娓娓记下的,都是整理过的,看似平淡从容的情境里蕴含深情。

某时某地某个片段里,那人或慷慨激昂的,或忧愁苦闷的,或殷勤好客的,或雍容严肃的,音容笑貌在心上挥之不去。

这些“故人”一定也是我们每个人都有过的,忽然不见了,就牵肠挂肚,无人诉说。

像骤然失掉了风筝的线,一下子无所依凭,无可奈何。

但这压在心上的往事故人亦是人生极可珍贵的所得。就像苏东坡安慰同船的洞箫客人说的一样,世间那么多人,遇到过的、经历过的就是属于你一人的,都是造物者无私伟大的赐予。一个人一个瞬间,刻骨铭心,给自己或给他人,一世难忘,常常想起,亦足可说不枉此一生了。

还有什么好说呢。

《忽有故人上心头》读后感(二):散文合集《忽有故人上心头》

《忽有故人上心头》是一本散文合集,共有二十三篇散文。有丰子恺,俞平伯,季羡林,徐志摩,汪曾祺,老舍,鲁迅,丁玲,夏丏尊,郑振泽,郁达夫,胡适,朱自清,王统照这些名人的文章。其中鲁迅朱自清等人的文章也学过。例如鲁迅的《范爱农》《藤野先生》《纪念刘和珍君》朱自清的《背影》等。我比较喜欢丁玲的《一个真实人的一生——记胡也频》,看完就挺感动的,感觉很好看。在这本书里也算比较长的一篇文章了。看完感觉挺遗憾,主要讲述丁玲的丈夫胡也频一生中寻求真正的道路,最后却被国民党杀害的真实故事。老舍先生的《我的母亲》也很不错。还有季羡林的《悼组缃》也很好看,真的会被那时候的友谊所感动。这本散文合集分为五部分,辑一:从来只有情难尽,有丰子恺的《怀李叔同先生》《悼夏丏尊先生》《访梅兰芳》,俞平伯的《忆振铎兄》,季羡林的《悼组缃》《忆章用》,徐志摩的《吊刘叔和》。辑二:今日花开又一年,有汪曾祺的《才子赵树理》《老舍先生》,老舍的《悼念罗常培先生》《我的母亲》。辑三:人间难免别离愁,有鲁迅的《藤野先生》《范爱农》《记念刘和珍君》,丁玲的《一个真实人的一生——记胡也频》。辑四:桃李春风一杯酒,有夏丏尊的《鲁迅瓮杂忆》,郑振铎的《忆六逸先生》《记黄小泉先生》,郁达夫的《雕刻家刘开渠》。辑五:此情可待成追忆,有胡适的《追忆曾孟朴先生》,朱自清的《背影》,《背影》是讲关于朱自清父亲的,相信大家都看过,就挺出名的一篇文章。还有朱自清的《我所见的叶圣陶》,王统照的《追念同轩老人》。 看了这本散文合集,我感觉自己爱上了看散文,以后也会多看这类文章。很喜欢这类叙事的文章,好几篇文章仿佛“姐妹篇”,里面的名人原来都互相认识,有的还很熟悉。这让我很震惊,果然还是要多读书哈哈哈哈哈哈哈。他们之间会互相交流写小说学术问题等等。我挺喜欢里面的一些句子的,例如季羡林的:“那时我们都很年轻,我的岁数最小,还不到二十岁,正是幻想特多,不知天高地厚,仿佛前面的路上全铺满了玫瑰花的年龄。” 他们谈天说地,说过去,说现在,说未来。他们闯南闯北后回来再见,感慨万千,看那些纪念年轻的时候读大学的文章真的很感叹,年轻的时候的朋友多年后还能再见真的不容易,尤其是年老后看着他们一个一个逝去,真的非常心痛。然后写着悼念他们的文章,就像季羡林在《悼组缃》里所说:“一个常常要写悼念文章的人,距离别人为自己写悼念文章,大概也为期不远了。” 喜欢散文的朋友可以读读,都是名人作品。(感觉内封很好看哈哈哈哈哈哈哈)。

《忽有故人上心头》读后感(三):故人零落,追忆潸然

问我清游何日最,木樨风外等秋潮。 忽有故人心上过,乃是虹生与子潇。

一一[清]龚自珍《己亥杂诗》

“我曾跨过山和大海,也穿过人山人海。”我们都曾走过许多的路,也遇到过许多的人。父母、恩师、良友……这些人生路上曾经同行或者擦肩的人,给我们留下了极深刻的印象,永远在我们心中占有一席之地。本书选取十四位散文名家的二十三篇写人散文,在寂寞人间看聚散有时。其中十四篇是悼亡文章,生死永诀,尚在人世的生者对彼岸亲友的一缕思念在广阔无垠的天地间显得如此遥渺,如大漠之上腾起的一缕青烟。 十四位名家生逢同一个风起云涌的年代,很多人彼此熟悉,因此在本书中会看到互相怀念的文章。作者写他人,亦被他人写,怀人者自有他人怀之。丰子恺悼老师夏丏尊先生,夏丏尊忆鲁迅翁,鲁迅又写藤野先生、记念刘和珍君;老舍悼念母亲及罗长培先生,汪曾祺又写老舍先生。我们读他们的文章,又从别人的文章里读他们的人格。 本书所选文章风格淳厚质朴,没有丝毫虚浮造作痕迹,人物神态性格跃然纸上。音容笑貌宛在眼前。唯鲁迅《记念刘和珍君》一篇,辛辣犀利,愤然呐喊,风格与其他选文截然不同。 这些文章里,我最爱季羡林的《忆章用》一篇。季羡林与章用在国外留学时相识相知,时常围炉夜话,“有时候在雪意很浓的傍晚,他到我家里来闲谈。”他们一起走过哥廷根的长街,踏过落叶与暖阳。背井离乡的寂寥时光,幸有知己相对,剪烛西窗,共话哲学与诗文,思想碰撞出火花,彼此慰藉,彼此成就。章用去世以后,季羡林感叹:“我已于无意之间损失了一个知己,一个真正的朋友,在这茫茫人世间,究竟还有几个人能了解我呢?”我们寂寞地浮沉于茫茫人海,寻找相投合的好友,灵魂光芒彼此照亮。“人生得一知己足矣,斯当以同怀视之”。 丰子恺写的三篇文章《怀李叔同先生》《悼夏丏尊先生》和《访梅兰芳》也很出彩。李叔同、夏丏尊同是丰子恺在杭州师范读书时的老师,二人虽为好友,但性格不同:李叔同以身作则、严肃板正,夏丏尊平易近人、事事操心。丰子恺谓李先生的是“爸爸的教育”,夏先生的是“妈妈的教育”。名人眼中看名人,名人笔下写名人,读来别有一番趣味。《访梅兰芳》一文,感慨梅兰芳是“造物者特殊的杰作”,并借此文表达人生无常之恸:“依宗教的无始无终的大人格看来,艺术本来是昙花泡影,电光石火,霎时幻灭,又何足珍惜!独怪造物者太无算计,既然造得这样精巧,应该延长其保用年限;保用年限既然是不肯延长,则犯不着造得这样精巧;大可马马虎虎草率了事,也可使人间减省许多痴情。” 本书还附有唯美的中国风插图,翠竹映衬红墙,冬雪覆盖青瓦,古刹门前金黄的银杏叶飘落……在这凝滞的时空中,静谧的气氛里,翻开的书页之间,我们伸出意识的敏锐触角,探寻作者们字里行间流露的诚挚而炽热的真情。 借俞平伯《忆振铎兄》中的一段文字作结:古人说“朋友之墓有宿草而不哭焉。”因为随着时光的过去,那悲哀的颜色就会日趋于暗淡了。正唯其如此,所怀念的四周的轮廓虽渐渐的有点模糊,而它的中心形象便会越发的鲜明;也唯其历久而动人思念,这才是更值得追怀的。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