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伟大创意的诞生经典读后感有感

伟大创意的诞生经典读后感有感

《伟大创意的诞生》是一本由史蒂文·约翰逊 (Steven Johnson)著作,浙江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CNY 52.90,页数:260,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伟大创意的诞生》读后感(一):这本书读得有些痛苦

说实话,我不太明白这本书写的意义究竟是在哪里。感觉作者用大量的事例解释了一些大家都已经达成共识的观点。与其说他是在讲创新,不如把这本书当成发明史以及部分进化论科普读物更合适。可能是由于引用的事例 太多,使得全书的逻辑有些混乱。个人觉得这本书本身并没有什么值得读的地方。不太明白豆瓣这么高的评分是怎么得来的

《伟大创意的诞生》读后感(二):如何产生好的创意

出差的一个副作用就是在火车上把这本书读完了,这也是2015的第三本书。

1. 相邻可能性

引入外部的观点,推动内部观点的分享和传播,探索更多的可能

2. 信息外溢

推动观点的讨论,积极向外部传播观点,促进观点的酝酿和升华

3. 时间积累

扩展兴趣范围,积累暂时没有的想法和技术,完善知识和技能系统,为未来做准备

4. 机缘巧合

扩展网络和平台,连接外部和内部的信息点

5. 有益的错误

创建和维护一个对错误宽容的环境,降低试错成本,允许试错。move fast and break things

6.关联思维

把不同的人的思想连接起来,关联更多的信息

7. 生态系统

构建堆叠是的平台,为创新减少成本。创建生态系统,使上下游和平台融合不同的可能性。

《伟大创意的诞生》读后感(三):借鉴别人的创意来源

作者的建议: 分享与合作打开创新之门。创造创新的工作场合、消费媒介的方式、扩增记忆容量。散步、培养直觉、记录每件事但保持文件夹凌乱;拥抱意外收获、犯生成性错误;拥有多种兴趣爱好;常去咖啡馆和其他液态网络;跟着连接走、让他人依赖你的创意;借用、循环、改造。建设一条错综复杂的河岸。

从独立研究者角度来看:在社交网络上关注不同学科研究者,并定期整理转发的微博,将微博上的链接知识整理成笔记;多关注创业网站的内容,参加不同学科的会议而不是关注眼前的内容;利用好笔记管理软件,定期搜索关键词来看看论文主题的时间线变化;多看看一些有联系的学科的杂志,了解一些术语后用搜索引擎加上自己感兴趣的关键词多搜索下。定期利用文本挖掘工具来分析一些研究主题;多用文献引用分析功能来探寻不同领域研究者对于问题的看法。学习那些优秀创业者的理念和关注的技术。而unrelated knowledge discovery这项技术也许是创意的好开始。散步、提高睡眠质量,努力试错。使用工具时尽量选择生态比较完整的,有利于以后再发展方法上的改进工作。

《伟大创意的诞生》读后感(四):伟大创意的诞生

三星。举例略多,仿佛在看议论文,难以评估根据有限例证推导出结论的合理性有多少,可作为参考,多实践。

创意不是空穴来风,需要平时多积累、勤思考、善联想。生活中小到电灯泡、空调,大到达尔文的进化论、物种繁殖等等,都是创意的体现。有些创意的发现看似灵感乍现,有些则前后经过十几年才问世。常常觉得自己的创新能力乏善可陈,不是一个可爱的大人。可是,怎么样才能成为一个有天马行空创意的可爱大人呢?

1、多和外界接触,多学科学习,不要将自己囿于熟悉的小圈子;

2、注意积累,随手写下思想漫游产生的想法,善用软件,与检索工具整合,形成自己的百科全书;

3、给大脑放个假:去做一些其他事情,比如散步、淋浴、泡澡;

4、集中时间阅读;

5、污染和错误对创意的发生来说不是坏事,注意寻找有用信息;

6、学会联想,将看似不相关变为相关;

7、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前进,利用好已有资源。

总的来说,本书是一本方法论,提供了看待问题的不同视角和启发。贵在实践。

《伟大创意的诞生》读后感(五):创意、连接、组合、群体智慧、开放

《伟大创意的诞生》书中4个核心内容: 1.第一点,伟大的创意常常是已有想法的连接和组合,很少是灵光一现。我们要做的是找出有相邻可能的旧想法,并且用一种新的形式组合在一起。满足相邻可能的想法才可能产生出伟大创意,不构成相邻可能的超前想法只会过早夭折。 2.第二点,伟大的创意常常是群体智慧的集合,很少是个人智慧的成果。而这个群体的智慧只有在液态网络的环境中,在规章次序和杂乱无章之间达到一种完美平衡的时候,才能释放出最大的创意能量。让办公室更符合液态网络的环境,能更好地激发员工们的集体创造力。 3.第三点,伟大的创意常常来源于无心插柳,很少是有心栽花而结的果。想要诞生伟大的创意,你可能需要在那些看似无意义的事情上投入更多的精力。我为你介绍了三个很好的办法:从意外中收获成果,从错误中寻找有益的答案,以及通过功能变异把不相关的想法联系到一起。 4.第四点,伟大的创意常常依存于开放的生态,而不是封闭的竞争。从最近600年的创新史中我们可以看到,竞争不是创意诞生的唯一引擎,打造第四象限那种网络协作、非市场竞争型的平台,将成为未来创新的发展趋势。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