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井上有一经典读后感有感

井上有一经典读后感有感

《井上有一》是一本由[日]海上雅臣著作,商务印书馆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149.00,页数:527,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井上有一》读后感(一):井上有一给我带来的启发

让我没想到的是,井上有一当了一辈子中小学教师,书法一直是他的副业。想想看,自己的中小学有个是大书法家的老师或是校长,是什么感觉?他曾苦恼本职工作占用太多时间,让他不能专心创作,盼着退休后可以全身心地投入书法,但是真退休后,他感慨,上班时挤时间创作反而更勤奋,成果更大。这不就像齐白石小时候没钱买《芥子园画谱》,就认真地临摹借来的书,打下深厚的绘画基础。他要是轻易就能买到那套书,或许就没那么珍惜了。人们对于自己真正喜欢的事总会想方设法去做,反之,会找各种借口为自己的懒惰开脱。

《井上有一》读后感(二):万人的书法

有触感的全身漆黑毛边纸封皮一本书。

尽管喜欢井上有一的字,但第一次读这本书时却没有太多愉悦感,他的字体气势磅礴,但书中描写井上的生活和书法创作两条故事线读起来却是压抑灰蒙蒙的,生活中严谨规整的教师与书法中突破结界呕心澎湃的书法家身份有着相当的距离。很多时候能感到井上先生在自我划定的圆圈中将自己逼入了深巷,极度的内敛和贲张混合在一起多少让人产生距离感。站在他的鞋子里有点遥远。 第二次读刚好练到颜真卿大人的《祭侄文稿》,与血书《祭侄文稿》类似,井上早年在二战东京大轰炸中在焚火中死里逃生的影像呈现在后来的作品《啊!横川国民学校》中,但颜大人作为世大夫的内敛情绪换成了井上独有的气吞如虎。与同样经历过二战的宫崎骏爷爷不同,井上先生将这段生死经历化成了压抑在胸中的气团,在NHK纪录片中观看井上创作的状态能些许理解为何井上在临终时还以身侍贴。但多少有点力道过满,书法讲究的是人书俱老,然而背负生死记忆几十年后再选择回忆创作,却是真让人轻松不起来。 再翻的时候已经过了临写创作阶段,这次只是挑了井上先生本人的日记来看,有了一些不同的感受。作品的成熟需要岁月累积也需要苹果掉到牛顿头上的一瞬间,即便是成品成名之后,井上先生仍然面临着诸多来自外界和自身的限制,对书写工具研究不深限制了表达,纸张不够影响创作状态,总之即便面临国际美术展,整个过程也是不善完美。也许也是因为有了临创经历,在这次的阅读中,似乎感受到了井上作为教师朴实严谨的一面。三十年后井上先生手上具备了中国和西方的技巧,终于可以游刃有余的表达当年的深刻体验。气吞如虎背后有简单实用的理念。 只是在临终前,他依旧奋力临写被他认为是一条大河的颜大人,大约和中国书法史上很多大家一样,对经典高峰既敬畏又好强,高峰如同抛物线的顶端,难以超越却又需要被超越,二十多岁尚未成名的傅山、练字三十年堆成了笔冢的智永和怪才八大山人是不是也有过。在二王体系之外的日本书道,井上以特别的气质和方式回答了另外一种理解。 遥远的井上似乎近了那么一点。

《井上有一》读后感(三):纯真所以孤独,孤独所以温情

这本书最有价值的是两部分,一部分是有一的生平故事,一部分是有一的作品。

有一做了41年的老师,用教职养家,而非纯艺术的道路,让人很有亲近感。

有一有罕见的坚持精神。从战后连续记了163本日记,最后一篇是1985年5月20日。

有一的作品,之前没有感觉,但看了他的创作思路,觉得很有味道。

有一个作品是“贫”字,像一个昂首阔步于天地之间的人,有一种挺立而向上的力量感。他在演讲中解释“贫”时说,“记得老子有一句话叫“知足者富”,我认为懂得这四个字绝不会起战祸。”《老子》是有一从东京大空袭中死里逃生的唯一的藏书,是他在尸臭弥漫的废墟听着防空警报读的那本书。

有一个作品“乃”字,和他的单恋有关。有一在日记中写下对简乃相思的短歌是1969年底,而有一书写“乃”字作品正是从这个时期开始。直至1973年初,共计53幅,其中50幅是1969年12月后四个月所做。

有一一个字往往写上几百、几千张,然后再从中选出少数几张作为作品留下。就是说,四个月要留下50幅“乃”字,不知要在“乃”字上付出多少时间、纸张和能量。

还有一个“爱”字。存世126幅,其中大部分集中作于两年之间,1972年92幅,1973年20幅。1972年是茧乃以结婚为由辞去教职的一年。

由此可见,有一的书法作品是他内在思索和情感的表现。

谈到临书,有一也提出了自己的观点——临书应该怎样呢?直接向古典学习,洞察古人的精神,提升自我心性。把抓住什么变成形,用感动让自己和古典融为一体。

有一最后一年的1985年书写大作“上”、“月”、“心”。宽广,静谧,清澄,是可见有一了彻心性的秀逸作品群。

我很喜欢。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