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手卷读后感摘抄

手卷读后感摘抄

《手卷》是一本由西西著作,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38.00,页数:231,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手卷》读后感(一):羊皮筏子

阿根廷的博尔赫斯,小孩子的时候,就长期居住在瑞士;意大利的卡尔维诺,小孩子的时候,就长期居住在古巴。在生命的激流中,每个人都有不同的渡船。人生尚有无数可能,彼岸的呼唤,你又是否听见。在浮城与肥土镇里,发生着奇奇怪怪的事情,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故事。

《手卷》读后感(二):封面的居民楼,眼熟不?

封面的居民楼,眼熟不?

《手卷》读后感(三):我只是挑着看的

本书是我随手借来的,因为是理想国出版的。我只是挑着看的,现在看看目录反而觉得略有新意。有浮城的诡异,朋友猬之事,南非事宜,手卷-儿童,也就细细的看了这几篇。故事虽说不太跌宕,却也温情悲伤。读来,略有散文格局,却是奇思妙想,也有真实事件,却也悲天悯人。我不禁会想,这也是我读过所少见的文章了。(我虽读不多)

仅此而已吧。

《手卷》读后感(四):令人珍惜的写作者

七分,向下取整,7.6万字,看了两个半小时,喜欢《虎地》《贵子弟》《手卷》《雪发》四个故事,其他故事没有太看懂。还是喜欢西西写童话风格的故事,没有浪漫的矫饰,有的是孩子般明亮的双眼去看世界,从孩子的眼光看到听到的东西,因为没有办法全部理解,所以会有魔幻色彩,读来让人觉得又变回孩子一次,关键是不刻意制造寓言,隐喻,《贵子弟》里把孩子的写作疑问写出来,一个喜欢写说明文的孩子,被父母觉得学校教作文没有艺术性,而老师用温柔的方式教导孩子,把自己会做的事情和经历告诉别人是很重要的技能。的确,我们长大后,如何用语言吸引别人尽可能多的注意力来传递重要的事情。有几个人懂得呢?

西西是那个会写出“妈妈说壁虎会吃蚊子,是益虫,而我不会吃蚊子,我不是益虫”的人。是会写“在树上看到一只甲虫在认真的刷牙,它吃好了午饭,准备睡午觉”的人,是会写“一只粉毛毛虫移动全部的脚一起散步,妈妈说多运动才不会得风湿痛”的人,有这般敏感体会生活的人,令人珍惜。

《手卷》读后感(五):参差不齐的小说集

“有人说,那是人蛇;有人说,那是人龙。神龙见首不见尾,掩掩映映、隐隐蔽蔽。排队的人是到这里来申请良民证。有了良民证,就有资格申请做移民,移居到他们心目中美丽的、勇敢的、痛苦的、灿烂的、悲壮的、[ ]的、[ ]的新世界。” 参差不齐的小说集(以及散文诗?),1987年以前的十一篇作品。《羊皮筏子》《浮城》开篇就将我带回卡尔维诺,昭示着纯文学的来临,是的,对我来说是一种“来临”,黄子平说当年他在美国大学里看到书架上并排放着同一年代大陆与港台的文学,大为震撼,而我在读西西之前也并不知道中文世界里的纯文学要怎么写,80年代的大陆仍在艰苦卓绝地书写或摆脱某种底色,哪怕到了90年代,公认的卡尔维诺式写作的王小波,也难逃政治关联。并不是说西西写得多好,而是在于它来自体系外,像黄子平所见的书架,向我展示着打了无数问号的“world literature”与“literatures of the world”的区别,在这一维度上西西仍然在后者的多样性体系中。

《虎地》《这是毕罗索》《名字阿扎尼亚》是常见且一流的作品,虎地即苦地,较容易联想的铁丝网。《雪发》其实也是不断叠加的同一场景,只是语言繁复煽情过了头。《手卷》《玛丽个案》所拥有的先进叙事,只有在三十多年后的大陆互联网上才能够见到,连马原的叙述圈套在前瞻性上都相形见绌。以及《肥土镇灰阑记》,也许是西西做过很久的小学教师,她对于儿童(或弱势群体)的叙述是具有颠覆性质的,反他者、立主体,呼唤本质性的话语,清醒且有见地: “锣鼓号钹齐鸣吧,探射的灯光,集中到剧场这边来吧,我站在这里,公堂之上,舞台之中。各位观众,请你们倾听,我有话说。六百年了,难道你们还不让我长大吗?”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