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王道剑》读后感锦集

《王道剑》读后感锦集

《王道剑》是一本由上官鼎著作,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129.00,页数:1464,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王道剑》读后感(一):王道之剑、不霸而王

上官鼎金盆洗手后重出江湖,出手不凡。本书集历史与传奇、江湖与庙堂于一体,靖难之役、建文逃逸;明教复兴、大战天竺如同经纬两线贯穿其中。金庸、古龙之后再无武侠。本书无疑是向金庸致敬之作。从明教与明朝的纠葛、武林派系的布局以及“王道无敌”的思想观念都与金庸一脉相承。王道之剑、不霸而王的儒家理想是否会实现,又如何在当今实现“创造性的转化”,实在是一大重要命题。

《王道剑》读后感(二):历史、武侠在小说中相遇

架空的东西看过很多了,突然间遇到这样的小说,让人有点惊艳。

历史的考证,通过武侠的想象加以串联,似真似假之间,很是吸引人。

这样的小说,如果过于强调史实,那么可读性就可能会下降,好在作者的分寸拿捏的还算不错。

没有想到这样的一个作品,作者把他对于人生和社会的理解都写入了,年龄这么大的人,写武侠,其实也写了他对于人生的体悟,对政治、对人性的理解,经常能引人深思,这一方面,可能年轻的作者要逊色许多。

很精致的一件作品,看的出,作者打磨的比较好。

当然,要说到不足,个人以为,最明显的,就是涉及到武功的方面,作者也参入了自己对于宗教哲学的理解,在这一方面,似乎未臻上乘。

《王道剑》读后感(三):老作家的新时代武侠

上周刚看到“上官鼎”和《王道剑》这几个字,心中好生诧异:印象中上官鼎是个台湾的老武侠小说作家了,似乎比古龙还要老,为什么现在会出版一部他的作品呢?

看了介绍才知道,上官鼎本名刘兆玄,是位大学者同时还担任过台湾的行政院院长,上世纪六十年代的那些武侠小说都是当时还是少年的他和两位兄弟的作品(想想真惭愧:人家十几岁就开始写书出版了,而且还不是一套两套,我们十几岁又在干嘛呢?),直至1968年封笔。这次是时隔40多年后再一次创作的新作品,是以明朝燕王“靖难之役”、建文帝出逃为背景的武侠小说,还是由三联书店出版的,更是引起我的好奇心,很快就下单购买了,巧合的是下单的当天晚上居然在新民晚报上看到了关于此书的报道,印象中新民晚报还没有为一部武侠小说发过新闻报道吧。

书很快到手了,大致看了一下,作家之所以40多年后重写这样一部武侠小说的原因主要是受一次在福建参观访问时的见闻所启发,这里不再详述了,书中后记有详细记载。从书的内容来看,尽管以朱元璋辞世前后和燕王靖难为背景的武侠小说不止一两部(个人认为比较出色的是“覆雨翻云”和“天下英雄谁敌手”这两个系列,后者名声不显),但是本书仍然是相当出色的作品,首先它的风格已经完全摒弃了六七十年代武侠小说那种武林中打打杀杀的模式,把武侠与历史很好的融合在一起,更加符合现代人的阅读口味,丝毫不沾过去那些作品的陈腐气味;此外打斗描写仍然精彩,不脱武侠小说的本色,尽管还没全部看完,但总体感觉既有传统武侠小说的精髓,又融合了一些西方惊险动作小说的概念,节凑明快情节节凑,有时戏剧化的效果很强,称得上是一部比较优秀的武侠小说,不由得感叹,尽管40几年没写了,但名家的确名不虚传,一出手还是宝刀不老啊。

要说有什么不足,就是书的第一卷印刷中一小部分出现了瑕疵,虽然不构成太大影响,但总有些不舒服,更何况还是三联书店出版的,真心希望以后不要再有这种疏忽了。

《王道剑》读后感(四):独家解密《倚天屠龙记》后传的历史故事。

费了几个月时间看完王道剑,感觉和古龙某些烂作不相伯仲。

貌似比古龙的一些烂作更注重动作描写。古龙还起码重视意境,刘兆玄的武斗注重的是,卧槽,天才多么牛!

而这本书最失败之处,在于该书故事分两条不怎么相干却又有藕断丝连关系的线索来写。

即东一榔头,西一锤子。刚看完了激动人心的武斗,还想继续看接下来的情节,但上官鼎转笔偏锋,又写到不怎么相干的历史叙述上边,故事主线断断续续,看得人十分不爽。

一个武侠故事,搞的什么历史解密,而且大多篇幅浪费在了历史解密。叙述一大队编造的乏味的而且没啥意思的对白。

前边写了主人公(又貌似不是,看了这本书连主人公到底是谁感到模棱两可,莫名其妙)来历,方军师出现,明教残余,卧槽,倚天屠龙记续集啊,这是~!

刺杀朱元璋,失败!

之后围绕在一个大娘的酒店,明教在锦衣卫中安插的内奸对这个女人感兴趣了!卧槽,特工的浪漫啊!

后来,道衍密谋朱棣上位,道衍借天竺国侵吞明朝。接着作者又跳跃情节···

天竺和少林大战!卧槽,少林真特么垃圾!作者又跳跃到历史解密,朱允炆要励精图治!?

主人公没死!继续跳跃,各种朝廷商议。

又被天竺国伤害了,没死!

······

主人公胜利了,由于同情又帮助杀父仇人杀爷仇人的孙子躲避灾难!终于两条莫名其妙的线重合到了一起。

额,两条线叙事,听起来很屌,实际读起来的感觉,就是乱!

除此之外,作者还想有些历史与武侠的创新。这是人为的主观的联系,即锦衣卫被西方天竺控制,要借此侵略我天朝。

卧槽,天竺阿三整天念佛念经,因过于慈悲弱得被千里迢迢来的雅利安人打得落花流水,还来借锦衣卫之手侵占我天朝上国,上官大叔想多了。

在武功方面,基本上没什么创新,别想在这部小说中找到什么无招胜有招之类的哲学,除了天才,就是天才,女的天才,男的天才,因为天才打不死,因为天才武功高,因为天才不用怎么努力武功就上去了,因为天才结局就是天才必胜,因为天才招式牛逼,因为天才敌人必败。所以,王道剑是天才剑!无语!没啥意思!

这与无敌流有什么区别?一个前台湾行政院长写得一部糟糕的网络小说,是为了卸任后再借余音未绝的名声赚钱吗?

《王道剑》读后感(五):衰世中的逆流

你有多久没碰过武侠小说?

因何使你对武侠失去热情?

武侠的未来又该何去何从?

以上三问,对读过或自称是武侠迷的你做一个简单的调查。

一个不可否认的事实:曾叱咤风云、独领风骚的武侠题材至今经已衰落。历金庸、古龙、黄易、司马翎、梁羽生、温瑞安等一众宗师宗匠开疆拓土后,题材过分完熟,不断重复的套路化现象就难以避免了。哪怕继后有“大陆新武侠”的旗帜飘扬,创作地域从港台又回归到大陆,其标榜的“新”,不论形式抑或内容,到底是只有尺寸之功,还是依样画瓢,争议之声不绝于耳。

上官鼎在过去是个“不入流”的名字,因为叶洪生论台湾九大门派就没他的份儿。其实叶老搞个“九大门派”只能是一家之言,高庸、秦红、孙玉鑫居然榜上有名,云中岳、独孤红、萧逸诸子反而未能自成一大派,真乃咄咄怪事!不管如何排列,九大也好,十大也罢,早年的上官鼎一直处在十分尬尴的位置,滑出榜外的情况尚不为奇。按理,创作还是一人独立完成为佳,而当年台湾代笔捉刀之风严重也是一大问题,流风所及,刘氏弟兄三人合写一书就不好个别指责了。从上官鼎早年的作品中,武侠迷们是无法理解为何金庸会说出“古龙第一,上官鼎第二”之语,如今回头翻阅《沉沙谷》、《七步干戈》、《铁骑令》等书,着实并无多少惊喜,其开创性及影响力实不如司马翎那样深远。

《王道剑》问世,上官鼎在过去的地位就有重估的必要,此作可能是上官鼎武侠中最好的一本,且具个人创作里程碑意义。当下相关明朝靖难前后的小说应该不少,同是武侠题材一下就让人想到了黄易的《覆雨翻云》和凤歌的《灵飞经》,不过后者至今仍未完结,着实不便拿来对比,待完稿后再另行撰文,此处不述。以下将对《王道》、《覆雨》二书进行人物、情节、结构三大方面对比,分析个中成坏,务求合理。

人物:

单从这一项对比,天平必将倾向《覆雨》这一边。观察上官的早年创作历程,人物刻画一直是他的弱项,他笔下无法诞生出令读者念念不忘的角色,连正主儿大多也是空洞无魂,余等更不须多想。时隔多年重出江湖,他也未能克服这一弱点,《王道》中的男主傅翔依然是高大全的形象,作者只突显其百世难得一遇的武学奇才,人物个性及塑造较为苍白无力;配角中章逸和完颜宣明会稍好点,章逸深沉老练又不失风流,完颜遇事犹豫又不失风趣,但终究是喧宾夺主,往后推进又未能将角色发挥到极致;其余郑芫、阿茹娜、方冀、天地人三尊等就不消多提了,距离经典形象仍好大一段差距。反观《覆雨》,整体人物都要比《王道》刻画得出彩,浪翻云的痴情磊落,庞斑的骇俗可怖,厉若海的慨然无惧,封寒的冷酷热肠,秦梦瑶的圣洁纯净……毋须一一细数。《王道》在虚构角色上显然要比《覆雨》逊色,但绝非一无是处。由于两书的背景都选择在明初靖难前后,历史人物的登场就成了不可或缺的要角,可说《王道》的历史部分要比《覆雨》的吃重得多,历史人物的性格、语气、行为更贴近其人。两书都有朱棣、朱允炆叔侄登场,黄易为突显朱棣的雄才大略,不惜对朱允炆的真实形象丑化;上官则不然,对历史人物的拿捏恰到好处,消除了脸谱化,朱棣有狠毒残忍一面,朱允炆也有仁慈爱民的一面,绝不简而化之,同时痛斥了齐泰、黄子澄、李景隆等庸才误国,又讴歌了铁铉、盛庸、郑洽、方孝孺等忠勇保皇一系列事迹。

情节:

当下的武侠极难跳出固有的思维框框,练功、夺宝、言情、决斗、争霸……一系列元素早就成了构建武侠小说的必备材料。不能贸然责难仍在墨守袭用,能一下子通通舍弃,题材发展完熟的情况下,已是不成文的共识了,如何在原有的基础上注入新鲜活力成了创作的一大课题。单论《王道》的虚构情节,其实并没多少新意可言,作者仍停留在台湾当年的武侠盛世,毕竟是那年代的人,自是难免。如傅翔遭双尊联手打下崖后练成神功一段,武侠迷们都有印象在哪几部小说中读过相同的片段,老掉牙的情节到今天该舍弃就干脆舍弃。这绝非说上官在倒退,恰恰相反,比照早年,他已有不少进步。如唐钧战人尊最后双双中毒毙命一段,颇有金庸的风范,就可惜欠了些火候,唐钧和人尊的登场都较后,塑造上算不得忒深刻。其实从很多细节都可观察到上官在努力摆脱早年的古龙式悬疑,气质上更向金庸靠拢,因才华所限,只能是向大师致敬。黄易在气质上反而偏于司马翎,是故《覆雨》的江湖剧斗比朝堂之争要写得好,到了后来的《寻秦》、《大唐》技巧更臻成熟,无论在朝在野同样出色;而《王道》的耀眼点集中在朝堂之上,既然选了历史背景就不可没国法制度,上官在这方面的营造仍予人一种真实时代感。《覆雨》中有好几场大战令人回味至今,决战要数拦江之战为最,群战就肯定是花街之战。不得不承认《王道》这一环技不如人,试想上官并无一个独创的武学系统,《易筋经》、《洗髓经》不知被沿用过多少遍,“王道剑”的概念印象卧龙生的《天剑绝刀》就有“王者九剑”此一武学。

结构:

从小说的结构可看出一位作者的才学笔力,两书均有优点,缺点亦不少。有人认为,写武侠的最大难处应是笔至中段如何发展,而非一头一尾,此观点颇有道理。长篇小说铺展若处理失当就容易造成拖沓,篇幅愈长毛病愈是严重。黄易可算得是继还珠后写超长篇的名家,《覆雨》是他第一部超长篇,然而结构上弊病就少不了。从《覆雨》第一卷推测当初黄易还没将《覆雨》发展成的超长篇的打算,按篇幅应该跟前作《破碎》相若,然而计划赶不上变化,往下主线就交由风行烈及韩柏接力。当主角变成三人或四人,这对作者如何分线巧妙安排绝对是一大考验,连金庸的《天龙》也曾受批评,其余诸子可想而知。《覆雨》最为恼人的要算“浪子艳遇”,黄易的文笔称不上好,却喜爱在间奏中将肉麻当有趣,连篇累牍,弊病就浮现了。《王道》篇幅比起《覆雨》来得适中,毕竟一位主角便于安排,但上官的人物刻画功力平平,主角的线还不一定如配角的来得好,若生出宾主易位之感,分属无奈。长篇铺展最忌早衰早亢,观《王道》的气势可得乎其中,闲写还不算恼人,至于后面是否拖沓则见仁见智。两书都有一个共通之处,实为武侠惯有的套路,最终都安排主人翁和大反派决一死战。《覆雨》中拦江之战后庞、浪双双“破碎”是一大经典,不过这一战的铺垫可真冗长,从约战到决战中间,浪翻云这男一号的戏份有所减轻,换上韩柏的一段又一段艳史,连风行烈也不乏香艳情节,拖沓使人疲倦。《王道》的节奏尚可,从天尊露脸,接着数度交手,最后和傅翔分个雌雄,很遗憾结果并无多少悬念可言,“王道剑”一出力压敌手,不免失之于落入窠臼。

最后总结,上官鼎年届古稀仍有心力独立著书,已属难得,更难得的是比早年有所精进,这是显而易见的。金庸写完《鹿鼎》后就过早封笔了,梁羽生封笔时已是五十多,温瑞安、黄易年过花甲偶尔写作出书,可惜大不如前,足见人的创造力迈向老年必不如青中年那般具爆炸性。上官鼎在台湾诸子中的地位确实值得重估,《王道》整体中上,足可赶上过去的卧龙生、慕容美、独孤红等人吧,至于前后排位,有待商榷。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