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胡金铨武侠电影作法》读后感锦集

《胡金铨武侠电影作法》读后感锦集

《胡金铨武侠电影作法》是一本由胡金铨 述 / [日]山田宏一 / 宇田川幸洋 著著作,北京联合出版公司·后浪出版公司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9.80元,页数:360,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胡金铨武侠电影作法》读后感(一):最好看的访谈

哪怕没有看过胡金铨的电影,都可以看看这本书。

我是真没有想到访谈可以做到这样的深度,除了胡金铨本人实在是博学强记、幽默坦率之外,访谈的两位也是真厉害啊。

所有的问题都建立在对于胡金铨个人和电影的了解之上,能够拆解到具体的镜头,一点点去追问用光、剪辑、道具、打斗的细节如何呈现,并且提出自己的看法来,背后所下的功夫,不敢细想。

好的访谈是极少见的,是一种抛接球的游戏,必须势均力敌,才能够出彩且有深度。

要和胡金铨势均力敌,实在不容易,已经不光是在“技”上的用心,还有在“神”上的修炼,这是一本可以看到胡金铨,也可以看到两位访谈者的审美世界的书。

现在很多的访谈都是没法看下去的,采访者普遍太弱了,一方面是能力不足,另一方面是态度不端正,说是访谈,其实是去证明自己的固有印象,或者拿访谈者来衬托自己,充满各种廉价、煽情、自来熟的漂亮废话,简直没眼看。

(读书打卡第14本)

《胡金铨武侠电影作法》读后感(二):错过的电影,用一本书的时间来个重点回看

作为一名普通的不能再普通的85后,武侠影视陪伴了整个年少青春。撇开电视剧不谈,鼎盛时期的港片武侠电影,就是在那时候一部接着一部看,来者不拒,全因为真的是好看,就算来个黄飞鸿123,你还会期待456。那个年代,男的李连杰、成龙、元彪、洪金宝是标配,甄子丹吴京都是后来的事儿,不算;女的林青霞太过出挑,张敏张曼玉顶多只能撑个美女角色,还到不了林那样可以撑起一整部电影。

说远了,拉回来点儿,之所以搬出武侠情节,也是因为想说明为何会突然选这样一本古董书来读。很明显,胡金铨是上个年代的人的集体回忆,跟自己搭不太上边儿。但冥冥之中总觉得欠了这个导演一份认知,武侠电影能有今天,胡导功不可没,追更溯源的事儿,兴趣使然,既然有本书能帮你把事情理顺,何乐而不为呢。

这本书的风格和之前看的《吉卜力的风》采访铃木敏夫一模一样,看来日本人很喜欢访谈录的写法,但不得不说,确实好,按照时间轴来,通过跟采访本人的对话,不仅能挖到很多彩蛋,更重要的,也从一问一答中了解了采访本人的性格和说话风格。

关于胡导究竟是怎样一步一步打开武侠电影的大门,他本人又究竟是一个怎样的人,就不在这里累述了,看书都能找到答案。倒是书中好几个彩蛋可以在这里略提一二,也算是吊吊大家的胃口:武术指导这个称呼其实是从胡导开始用的,韩英杰是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武术指导;拍电影的时候光影有多重要,摄影的时候有什么办法在演员又跑又跳还能保持聚焦,这类特别实际的操作也在书中被胡导以分享行业秘密的调皮说法毫无保留地解释了一番;当然,里面还提到了成龙、胡金宝、元彪以及之后的徐克,他们怎样误打误撞地跟胡导有了交集。

怎么样,爱武侠的你是不是已经有些眼馋了?赶紧去看,饱眼福的。

《胡金铨武侠电影作法》读后感(三):如果有一出戏由胡金铨导演,金庸编剧……

这本书来得很及时,近来一直在重温胡金铨,龙门客栈、大醉侠、侠女、空山灵雨、迎春阁等等。虽然都是老旧的片子,但依然看得有滋有味。忽然这么复古,大致要怪《聂隐娘》。《聂》片华丽唯美但却不愠不火,总觉得有些没有搔到痒处的感觉。我眼中,侯孝贤、李安、胡金铨三位的创作理念是一致的,是一脉相传的。可惜侯导对武侠没有太多涉足,也非常抗拒叙事,就叙事来讲胡金铨无愧于大师的称号。如果有人觉得《聂隐娘》不过瘾,你完全可以介绍他去看胡金铨。除了色彩不够亮丽,武打不够火爆外,情节、细节、拍摄手法丝毫没有过时,甚至很多精髓现在已丧失掉,难觅踪影了。

总有一个不太恰当的念头,胡大师大致相当于中前期的金庸,平正有余,稍欠险绝。鄙人陋见,胡的颠峰之作《空山灵雨》已能与《天龙八部》并肩,前者拍出了禅意,后者拍出了“有情皆孽”。但胡还欠缺一部满意的作品,能进入《笑傲江湖》奇正相生的道家境界,这可能是他接手《笑傲江湖》的初衷,但最终未能如愿。只能以一部《阴阳法王》来了此宿愿,可惜《阴阳法王》票房不佳,凄惨收场,虽然该片现在来看依然经典。金庸的最后一部《鹿鼎记》所体现出来的“即能险绝,复归平正”、“大俗即大雅,大雅即大俗”的境界,胡就更远了一步。胡大师早逝,如假以时日,当不难达到。

作为演员的胡大师让人忍俊不禁

《胡金铨武侠电影作法》读后感(四):佳话的误会和最后的贵族

之前看虹膜magasa的微博,说在微信平台发现很多人喜欢搜索“胡金栓”,不得不专门做个“胡金栓”的关键字。我在微博上试了一下,还真的不少人发表对“胡金栓”电影的敬仰。可见大众对于胡金铨还是比较陌生。我能想象到这本书的受众群主要是武侠片的死忠粉,电影学研究者以及图书馆吧。篇幅不多的八卦可以慰影迷,而电影的制作方法是业内人的宝藏,胡导演从北平到香港到台湾的一路曲折又与半个世纪的中国近现代史相和,也是难得的史学资料。

忘记在哪里曾经读到过一篇文章,说胡金铨对美术讲究过甚,为了一块布像旧的,要等它自然风化。在这本书中,胡金铨提到了几段往事,让我疑心之前所看的文章其实是段子。拍《梁山伯与祝英台》的时候,他和李翰祥在服装道具上很考究。一方面是因为他和李翰祥都是美术出身,但还有个原因是因为没有剧本,他们希望舞美制作时间拖久一点,能给剧本以时间。这真是歪打正着。对于一部黄梅调电影而言,故事方面大众已经耳熟能详,“好看” 的几乎都集中在视觉和听觉感官上了。

另外,他提到拍摄远景近景的顺序,是为了抢光线。拍摄时也把剪辑考虑在内——因他本人做过几乎所有岗位——都是为了节省。他对摄影也很有了解,什么时候用什么滤镜,选择外景地为什么选韩国,都是在经济上做了考量的。在美学和实用方面他有一套逻辑。他在画面美感上的确是不遗余力,但并非传闻中那种为求真实不惜一切代价。为了好的光线,要求老板做高架子是必须。但是没想到到了老板宣传的时候,非说连草芒都是要等真的长好才拍。甚至说为了建筑有古旧感,要等台风等了一年才开机。胡金铨笑老板对外宣传说等生了青苔出来才拍是胡说(胡金铨说吗?哈哈)。青苔都是用染色的锯木屑粘上去的。由此可见,之前的那些佳话,恐怕有不少是以讹传讹。但是最怕的是新导演以为这才是大师范儿,只懂得学皮毛,越学越坏。

两位采访者提问非常到位,日本人讲究采访像catch ball,要丢过去一个对方接得顺手的球,还得能激发对方丢回来。难得采访者和被访者在学术和技术上的讨论能有互动,并且对整个中国近代史都有了解。相比而言,国内现在采访者只是娱乐记者,挖到的是外传,上上网站还可以,集结成书就显得小题大做。

书中对胡金铨的家世做了详细的访问。我又想抛出我的原生家庭论了。不论出身,都可以做出巨大的成就,但是成就背后的心态则是受原生家庭影响。徐克的电影有很强的政治诉求,而胡金铨相对看不到“千古文人侠客梦”,他就是单纯对好故事和如何讲好故事有兴趣,并在拍电影的过程中享受搜集资料的乐趣。他祖父是山东巡抚,父亲干实业,叔叔做官,姐姐参加游击队,哥哥是留德的博士和医生,小时候和外甥解剖狗。家里在戏院有股份所以小时候经常看京剧,家里还有图书馆,这样的阶级出身,对于宣扬价值观和权力掌控没有太大兴趣,这是最后的贵族,拍出的电影也很纯粹。我看他对获得戛纳技术奖也很得意,真是难得,多少导演懂得电影技术的重要?

《胡金铨武侠电影作法》读后感(五):品读胡金铨先生的电影人生

我知道这是同香港电影有关的一本书,但仔细看来我发现这严格的说来是一本自传。但也不同于传统的自传,这是以访谈的形式,完全记录下来的口语读本。无论胡金铨先生提到多么要人觉得陌生的字眼,但在他的口气里这些都显得格外亲近。在他的访谈里面,感受不到油滑的东西,也不抱怨什么,好像洗尽铅华也从容,非常安然大方。

要人感到意外的是他的家世背景,他从事电影业的原因。还有那个时代香港电影业的一些情况,看现在电影明星的光鲜与酬金的正比,那个时代是无法想象的,用胡金铨先生的话来说,很不稳定,不好以此养活家庭,所以要做多份工作。

读他的家世背景,我想到了巴金笔下的家,梁实秋笔下的家,张伯驹的家,因为与此相同,胡金铨出生于富有的大家族,父辈有从官的,有经商的,但即便如此,对待小辈十分严格,胡金铨没有零用钱,最多够买酸梅汤。出门没有轿车坐,因为那是公家的。想也是如此,才出了那么多好学的大学生,没有荒废了大好的青春时光。这里尤其提了家里有两个共产党高官哥哥,那个大家族里面一个是明面的党员,宣传马克思,一个是卧底的,瞒过全家发电报。他没说这两个人的名字。我想来姓胡,具体还是不知道是谁。不过胡金铨是个例外,他没有读大学就去了香港。

我本来想去香港是不是和电影有关,结果发现丝毫联系没有,他本来想继续学理科的,这时有位远房亲戚说去香港(为的是八路军来有麻烦),他也跟着有了想法,但是他走成了,这亲戚反而没有去,考上了人民大学。我没读出个缘由,总之他离开家没带钱,去香港无法继续学业,就为生计苦恼起来。先是设计广告,当家教,后去了电影厂搞美术,就这样七拐八拐被选中当了男主角。我读着感觉好传奇,同时看到虽然生在富贵之家,但他的电影事业与此全无联系。那些人情关系,富二代官二代的戏码这里全没有的,所以说他传奇也有这层意味。

然后进入这本自传的重头戏了,同电影相关,谈论他的首部导演作品《大地儿女》,后来又谈《龙门客栈》,《侠女》、《空山灵雨》等。我看后就一个总体的感受,戏里戏外都有故事,戏外的更加诙谐,充满戏剧化。这些就像他刚开始接触电影那样,颇具传奇色彩。这里面穿插着他理解的“武侠”,“功夫”,还有他独特的画作,对京剧的理解,学习电影理论,对女主角的评价,和同行的友谊等等。为了不泄露具体的情节,这里就不详述了。都能够感受到他知识的宏富,与高贵的鉴赏力,以及最难能可贵的言语间的真诚与大度,读着就感到被亲近与自由笼罩。

后来结束,他回到北京,与家人取得了联系。也正是这次重逢,要他了解到很多关于胡氏家族的事情。在往后,很不幸就是他的离开。“原谅我,不说再见了”。我便这样相逢了一个坦率之人的死与生。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