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当代哲学问题九讲读后感1000字

当代哲学问题九讲读后感1000字

《当代哲学问题九讲》是一本由陈家琪著作,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3,页数:215,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当代哲学问题九讲》读后感(一):将概念逻辑地构建起框架来把握人和事

特别喜欢作者这种用大白话来讲哲学的语言风格。

本书涉及的概念和话题超多,顺着书中提到的人名和书名,按图索骥的去阅读和思考,肯定收获很大。至少有两点需要做笔记。一是,哲学是被一系列的相互联系着的概念框架建构起来的、把握在思想中的他的时代;搞哲学,需要依托经验,更需要想像力。二是,要多读书获得一套概念框架,根据自己的经验,借助敏感性和想像力把这些很多个联系的概念给串起来,以对某个对象(人或事)进行整体性把握。

《当代哲学问题九讲》读后感(二):笔记

这本书是陈家琪教授在给北大研究生上课的讲稿,其中的一部分内容陈教授已经写成了论文,但是像这样汇集成一个专题,围绕着“当代哲学问题”这个话题来专门进行系统性的讲授,这本书还是比零散的文章更有逻辑性。

全书共分九讲,第一讲引出一个大的话题:什么是当代哲学问题,也是全书围绕的核心。作者引用了黑格尔的观点“哲学就是被把握在思想中的它的时代”,也就是说时代在哲学家的思想中被重新建构赋形,就成为了时代的哲学问题。把握时代离不开两点。一是需要有敏锐的感受性,即回忆能力、想象能力和把握未来的能力。二,把握时代需要用框架概念来理解时代。在这里作者用大量的篇幅对框架概念这一核心的哲学问题展开论述。查尔斯·泰勒强调在任何一个时代,所谓的意识形态、占统治地位的思想和主流价值观实际上都是一套概念装置。这套装置暗中操纵着我们的价值观念、感觉欲望、表达方式和生活方式,我们表达和反映的内容都是这个概念框架的投射。于是作者在第二讲用“政治哲学”这个概念来具体回答前一讲所提出的问题,并在第三讲讨论其为何会成为当代显学。作者认为现在这个时代弥漫这一种后现代主义和结构主义的情绪。总体上来说大家忽然感觉到没有着落了,也就是说我们处于一种原来支配我们的概念体系被瓦解,而新的概念体系还未形成的过渡状态中。在这种情况下,人们开始用政治哲学的范畴来反省我们的时代,因为只有政治哲学才与公众存在的秩序有关。而这两章都可以归结为第四讲,关于现代性的反思。整个二十世纪的四个主导逻辑,总结起来说就是用事实取代价值,把理论上纠缠不清的问题转化为用行动加以证明的问题。这完全符合马克思·韦伯所说的现代社会的两个基本特征:合理化和除魅,一个破一个立。看起来,世界大部分国家都由古典社会进入到了现代社会的转型变化,尤其是一些西方国家似乎在理论上已经进入了无所着落的后现代,而中国究竟有没有完成从古典到现代转型,作者在第五讲,第六讲和第七讲进行了讨论。美籍人类学家张光直认为,中国现代性的主要动力是政治,中国是一种全责政府的模式,而西方则是通过权力、财富和话语的分化共同推动社会变革,这其中又特别强调财富的作用。作者着重谈了两点,一是知识分子的困境。知识分子是一个现代的概念,在过去中国古代只有士,并且排在四民之首,士是官和商的人才库。大家相信如果读书人在朝廷做官一定会清正廉洁,社会一定是风朴民淳。但是科举废除之后,知识分子面临着一个不断边缘化的过程。大量的人投入到了专业技术上的钻研,而对理论性和批判性是学科产生怀疑。同时缺少了相对自由的话语讨论空间,造成了知识分子越来越沉默。知识分子的社会理想与社会批判是社会活力的重要来源,但现在这个途径基本断绝了,这对于中国社会的现代性转型是一种严重的障碍。二是社会转型中的信任问题。德国思想家卢曼认为信任是社会复杂性的一种简化机制,人们通过信任来简化社会的复杂性,而社会的复杂是社会分工和专业化的结果。人们把自己无法决定的事推给了专门的机构和学者,但他们已经受到权力和利益的支配,这就造成了一种信任的危机和矛盾。并且由于分工的细化,知识分子越来越关注具体的问题,已经无力对整体性的问题,尤其是一些看起来虚无缥缈但同时又非常重大的问题表示关心了,也无法整合对于过去的回忆。无法整合过去,也就没办法建立起新的信任。因此我们这个时代对于政治、对于哲学的话语的缺失,导致了开头几讲所说的秩序的混论。秩序建构的阻碍和构建秩序的需求之间的巨大鸿沟,就是当代哲学问题的重大课题。

这几讲在前后之间有着非常紧密的逻辑推进,常常是由前一个话题,引出下一个思考。首先我对于当前整个时代有了一个大的把握,也就是作者所说的政治哲学概念框架,以此来关照我们文学史的研究热点也有类似的感觉。比方说这两年对于先秦诸子等经典的重视,前两天河大校庆请来的方勇教授也着重讨论了诸子学的兴起,都是要重新构建起一套能让我们认同的中国传统的政治秩序和理念。其次,除了关于整本书大框架的逻辑观点和印证之外,作者还讨论了很多发散的观点和例子。比如古希腊的戏剧和神话有一个共同的主题是命运,命运难以分出善恶、对错、好坏,这是一种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力量,对此进行反省的人是苏格拉底,他说“认识自己”便将命运和人的概念区分开了,告诉人们人在选择着自己的命运,“选择”意味着理性、意志还有行动的能力。到了近代,科学的力量又将古典社会拉到了唯物主义的信仰,命运的可怕与偶然性和无法预测有关,因此一旦消灭了偶然性,也就消灭了悲观主义。我们要的就是可知论的乐观主义,也就是群体的力量或者公共利益。这些例子很有启发性,对于发散思维很有帮助。

《当代哲学问题九讲》读后感(三):九讲笔记以及谈及书籍整理

近于通识的课程,几乎没有严密的论证。平铺散述,又夹杂以个人独特的时代感与经验,却能化肃穆于疏朗中。于是具有林下闲谈的萧然之风,娓娓道来,茶炉篆香可与一共。

【第一讲 什么是当代哲学问题?】

黑格尔“法哲学”序言:每个人都是他那时代的产儿,哲学也是这样,它是被把握在思想中的它的时代。

时代怎么会被你把握在思想中呢?

第一,你要有感受性或敏感性,回忆的能力,展望的、想象的能力。

第二,你要有概念的框架,这些概念的框架与经验与现象(内容)合成为哲学的理念。

查尔斯·泰勒《自我的根源——现代认同的形成》

三类最重要的概念:1.生命。2.自由。3.尊严(幸福)。

卡尔·施密特《游击队理论》

游击队的明显特点:1.全民皆兵。2.不分敌前敌后。3.不分敌友。4.游击队都和森林、高山、土地、大湖等最容易隐蔽于其中的东西有密切联系。

制度和政治的分道扬镳可能是游击队理论针对外国强大的制度而展开的斗争,恐怖主义就是政治的一种直接体现。

谢尔登·沃林《政治与构想》

超级大国完成某种制度性的建构以征服,即价值观念式的征服。

价值观念与大国利益的冲突,选择价值。

右派较为团结,左派则对忠诚表示怀疑,什么赤胆忠心在他们看来都是谎言。根子里他们还是相信世界毁灭的观念,这是一种深刻的,甚至被自诩为崇高的悲观基调。他们有对社会下层的一种同情和支持,希望社会保障系统更加完善;内心有一种流浪汉的情绪,即无处可待、无家可归的失落感、无力感,有一种无根的自我意识,以至一种莫名地思念家乡的灵魂深处的渴望。

【第二讲 政治哲学为何会成为当代显学?】

“政治的概念成为了被把握在我们思想中的当下的时代。”

第一,它是人为的吗?或者说是某些人炒作起来的?

柯耶夫,“哲学追求的是一种永恒而普遍的东西,这种永恒普遍的东西只会有两种方式解决:或者把永恒普遍的东西跟时间分开,或者把永恒和时间合二为一。”

黑格尔,概念在时间中的自我实现。

第二,它与我们的时代是什么关系?我们现在为什么关注政治哲学话题?

迈尔《神学抑或哲学的友爱政治》(收录在卡尔·施密特《政治神学》)

四个原因。

1.苏联和东欧原社会主义阵营的解体。

2.只有启示宗教才可以反抗自由主义和资本主义在全球范围的胜利联手,从而开启一个替代现在的世俗主义(资本主义)的方案。

3.人们对于新的绝对义务的渴望,想要回到某种正统性。

4.在后现代大潮中,人们对某种决定性的大事件有种混乱的、朦胧的期盼。

罗尔斯《正义论》施特劳斯《政治哲学史》

一、古典自由主义(个人主义的市场经济)——凯恩斯主义(国家调控)——新自由主义(把市场经济原则推广到社会方方面面)——罗尔斯正义论——诺奇克(公权力无法公正分配)

二、回到古希腊的的施特劳斯

科学理性的脆弱性(无法判断审美和伦理的价值)和自由民主制本身的不确定性以及它带来的问题——福山《历史的终结》

【第三讲 世纪的思想情绪及20世纪】

希腊戏剧——命运——中国一元论与西方二元论

20世纪特点:

1.希望与失望共存。

2.尼采(死亡)——关于高贵的生活态度、胡塞尔(现象学)——形而上学的复兴、西美尔(《货币哲学》)——现代性与金钱、弗洛伊德(《梦的解析》)——确定性的丧失。

20世纪的主导逻辑:工业化、资本化、民族国家的形成、国家监控机制的完善。

【第四讲 现代性反思与时代的拐点】

事实取代价值——合理化与去魅(马克思韦伯)——科层制、等级制——被训练的无能(默顿)——平庸的恶(阿伦特)

现代性:

1.现代国家的基本标准。——阿玛蒂亚·森《正义的理念》——寻求非正义的共识。

2.多元现代性,即文化和制度的关系。——黑格尔《法哲学原理》

3.反思现代性。——艾森斯塔特《反思现代性》

我们是否能弥合超越秩序和世俗秩序?——超越秩序到底是通过神秘启示来达到信仰和启示的问题,还是一个可以进行理性证明的问题。——如何使两个秩序的弥合制度化?

4.进化代替进步。——索雷尔《进步的幻想》

5.男性原则和女性原则。——费迪南《新时代的精神》

6.传统现代两分法——社会发展内因外因说——现代社会的发展趋同——依附说和转型说。

7.威尔斯《1688年的全球史》

【第五讲 知识分子与现代性危机】

知识分子的分类:

1.工具理性(专家治国型)的知识分子。

2.社会批判型的知识分子。——雅各宾式的知识分子

雅各宾式知识分子的五种特征:

1.固守着一个超越层次。

2.有一种神权至高无上的观念。

3.他们会成为民族主义和民粹主义的代言人。

4.他们是新道德的制造者和传播者。

5.他们的合法性依据是阶级的附庸。

雅各宾式知识分子的困境:

1.他们的观念只能通过权力来实现。

2.几乎没谁能抵制住专断权力的诱惑。

3.可能生活在一个退化解体的时代。

中国知识分子面临的普遍性问题:

1.大家对理论的不信任和敌意。

2.知识分子和非知识分子、学院内和学院外的界限已经模糊。——超级精英的退出体制。

3.如何恢复公共空间。

【第六、七讲 社会转型中的信任问题】

冯天瑜《语义的文化变迁》——金观涛刘青峰《观念史研究》

信任简化社会分工系统——人格信任的前提即其自由——对国家的信任(沃林的《政治与构想》)——对系统的信任(货币、真理、权力的社会系统、集体意向性与语言、反讽)

社会转型中的信任问题:

1.信任即复杂社会系统的简化机制。

2.知识分子地位的急剧变化。——官商士工农。

——知识分子遭遇的挑战:知识垄断型的社会分子早已不复存在。技术进步对生态环境的威胁。知识分子的社会理想与社会批判途径基本消失。分工精细使得知识分子无力把握整体。对知识分子(管理型和批判性)的不信任。知识分子对社会的想象能力的消失。

3.全责体制的瓦解。

4.无法整合过去的回忆。

5.社会序列的平板化。——民众和精英。

卡尔·洛维特《世界历史与救赎历史》

我们能确信什么:

1.中西二元。

2.市场经济。

3.家庭秩序的改变亟须外在的秩序(法制、公共空间)。

【第八、九讲 哲学的语言学转向与母语的危机】

语言学哲学(linguistic philosophy)——英美分析哲学:

普遍适用于所有哲学问题的语言分析方法。

语言哲学(philosophy of language):

哲学某个领域的问题。——概念与现实之关系。——如果人们没有读过爱情这个字眼,就不会堕入情网。

《经验之为经验》:

1.到底是什么框架把我们所经验到的一切汇聚成知识的?

2.这些框架的依据是什么?来源是什么?——查尔斯泰勒《自我的起源》

3.主体由主体自身把自己构建为一个道德主体。

达米特——语言先于思想。

李泽厚,能不能让这些走出语言(中国哲学将要登场?):

1.儒道的情本体、心理主义和审美主义可以让哲学走出语言。

2.说话毕竟是第二位的。

3.中国古代——行动的世界。——儒道都不倡于言。

4.比语言更根本的是生,生活、生命、生活。

米德,符号的意义:

1.意味着即将发生的动作。

2.意味着与对方的关系。

3.这种意味不仅仅是为了让对方知道,更重要的是让自己知道这种意味意味着什么。

汉字的特点:

1.汉字的本身符号即有意义,西方的字母是无意义的。

2.汉字中单字和词无区别,有着句子的功能。

中国母语面临的危机:

1.“社论体”、“体”话语影响恶劣。

2.外语学习成为一种急功近利迫切的需求。——只有先掌握“解码”工具母语,才能更好的掌握其他语言。

3.简体字的盛行使汉字失去本意,而方言也面临巨大的威胁。

——2017.5.2一星如月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