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三重门读后感100字

三重门读后感100字

《三重门》是一本由韩寒著作,天津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5.00元,页数:293,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三重门》读后感(一):算是青涩时代吧

作为一个上海80后,韩寒本人的背景让我有种理解上的天然便利。三重门其实是如实、风趣、富有感情的还原了80-85这批人的初高中生活,为了出风头而进行各种学生活动、暗恋女生产生的各种笑话、校方的古板和墨守成规、好学生面对小混混的恐惧和面对体育生的优越感等等。但是文字上我觉得那时刚满18岁的韩寒还停留在堆砌文学名词和故意展现涉世未深的“老练”和“不经意”。但不得不说我是以30多岁的阅历去评论稍显不公,还原到一个高三大一学生的作品,还是很大的高度,难怪以司马南为首的一派力量强烈质疑韩寒作品的代笔实质。还有三重门这样的作品,很大程度上必须是以文笔和抽样的阅读为佳,因为没有华丽的画面,紧凑的故事情节或者其他适合搬上屏幕的因素。

《三重门》读后感(二):三重门

韩寒写《三重门》时是上高一的时候,18岁,与我同龄。笔下的林雨翔有着他的影子,骨子里的孤傲,现实里的不顺,总有种恨不逢时的感觉。从初中到高中,林雨翔一直浑浑噩噩,除却遇见Susan后发奋了一阵子考上了市南二中,高中生涯可谓是飞流直下三千尺,不得不说有时候美女的激励对一个中二少年还是有一定帮助的。 林雨翔高中以体育特长生进了市重点,韩寒也是如此,他们都迫切想证明自己不只是四肢发达的蠢材。不同的是,林雨翔浑浑噩噩最后失去了Susan,学业上也一无所有,韩寒至少写了《三重门》。 文章末尾,林雨翔想到了逃离,离家出走,可是看着窗外的夕阳,陷入深深的愁思,他没这个胆量。 写完《三重门》的韩寒,大火了一把,一个新时代的愤青,批判现代教育体制,可谓道出同龄人的苦水。2000年的序,他说,我是金子,我要闪光的。随后,他选择了休学,靠稿费养活自己。 看网上很多人说《三重门》韩寒写的很烂,和钱钟书怎么可能相提并论。我不禁哑然,韩寒自己如今也说休学未必是件好事,但至少那年18岁的他是义无反顾的。

《三重门》读后感(三):《三重门》,你我精神的延续

看韩寒的书让我仿佛回到了2003年在郑州八中的日子,和谢匹夫全K一起成立文学社成立扯淡部,用自觉无比新潮的语言去对抗一名年过花甲的语文老赵,并且最终被她在某些角度有所承认,也是我们当年津津乐道之事。《三重门》就像把我们当年的手账日记整理出书一样,做了我们不曾进击过的事情。 刚进入青春期的我总是想着去标新立异,在语言运作上极尽钻研之能事,我当时并不觉得这有什么问题。但看到韩寒说他在《三重门》的语言造诣上是一个今后无法逾越的顶峰,我才意识到当时我们的确很欠缺一些思想,所以只有利用语言的华丽及堆砌的词藻来弥补空洞。 但并不是在错怪什么,我觉得人的每个阶段都有属于当前的事情,初中的写作本不需要有太多深刻的东西,将一句话解构,添加一些有趣的形容词,然后重组输出,就就是最愉悦的体验。 《三重门》就是这样体验的极致,虽然林雨翔的情感无疾而终让人无法回味,虽然有些人设没有完全树起来,但是对于一名17岁的学生来说,这就够了,这已经很好了。 我羡慕韩寒在这个年龄能将自己的思想传播开来,这是我们未曾竟的事业,所以我所敬佩,所向往。

《三重门》读后感(四):读后有感

我看的书太少,我不敢妄自评价韩寒老师的文采。我只想说说里面的人物,看完了之后,有一些对林雨翔的“惋惜”和“反感”,惋惜的是他不好好抓住机会,在家里给提供的较好的学习条件下认真学习,在市南三中还不好好读书,把大部分时间用在文学社上。反感的是他自作聪明,有时还随便夸大自己,吹牛……

大概是生活环境的不同吧。确实小说中一些老师,家长做法不好。大部分评论说小说体现出对教育制度以及社会上的一些不良现象的批判,有人说谢景渊是教育“奴化”的“产物”,虽然他出现的场景不多,但我印象深刻。我自己以及身边的一些同学又何尝不是这样呢?我觉得基于中国的国情和社会的状况,应试教育虽有很多不足,但是他对好多好多“同学”来说,他是一条“途径”,一个“希望”。Susan在我看来就是我超羡慕,倾慕又超想成为的那种“学生”,人好看,有不一样的学生气质,与众不同,见识广,学习还很好……

中国的应试教育给了广大学子一个机会,他不是绝对的公平,但他又是相对公平的,并且国家也一直在改革,创新,探索……我觉得在想让学生张扬个性发展的同时又要适当保留一下“个性”,在合适的时间和环境里发展自己的个性~

《三重门》读后感(五):《三重门》

今日在微信读书上看完韩寒的《三重门》,一本像极了的网络校园小说,叛逆的故事和情节很抓中学生的眼球(但不建议他们看),但我看完后只觉空洞无物。“三重”在古文里是三件重要的事之意(《礼记·中庸》:“王天下有三重焉。”三重指仪礼、度、考文),“三重门”或许指的是家庭、学校、社会三层大门,可是小说未写到主人公林雨翔参加工作的故事,或许他在校期间和其他差等生在学校外面闯荡的几处情节就算是混社会了吧。这本小说起先眨眼一看略有新奇,而后就逐渐归入平淡。大量夸张的讽刺贯穿全书,虽然不乏一针见血之处(例如对教育体制、文人、教师的讽刺),但也有过犹不及之处,给读者的视角是灰色的。小说的文字特点不失幽默俏皮,但拖泥带水较重,这种幽默和玩弄文字的技巧起不到推动情节发展,只能算是累赘,文笔有钱钟书的影子,但又较钱先生围城里的幽默风趣相差甚远。当然,对于一个十七八岁的少年来说,这样的文采的确实属不易了,里面有些颇有道理的句子我是划了重点的,但我想如今即将不惑之年的韩寒回头再看看当初自己写的东西,他也许会不堪回首吧。总之,个人还是比较喜欢他写的杂评。(备注小说里的主要人物:林雨翔、susan、沈溪儿、罗天城、马德保、梁梓君、钱荣、余雄、谢景渊、刘知章……)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