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随想录读后感精选

《随想录》是一本由巴金著作,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89.00元,页数:896,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随想录》读后感(一):忘记历史就意味着背叛

巴金老先生的最后一部作品,《随想录》共五册:《随想录》《探索集》《真话集》《病中集》《无题集》。作为当时的作协主席,以罕见的勇气来说真话。

整本读下来,“真话”“骗子”“”“愧疚”是感受最多的地方,像回忆录又不是在回忆以往的经历,更多的是反思,很多文章是“怀念XXX”,其实就是回忆、反思那十年,有些地方读的很震撼,尤其是写那些年出现的那些疯狂的事情时,其实很多野史也会说到,但都不太敢也不太想去相信,可是当巴金这位重量级的亲历者讲出来时,就让人不得不去相信了,我想,他也一直在想,为什么会这样,书中或多或少有些思考的结论,可经过时间检验到现在看来,略显偏颇。读到十年中那些疯狂的行为时,我脑海中不断浮现《1984》里的片段,这是一本读的我后背发凉的书,历史总是会惊人的相似!

书中充斥着巴金对自己在那十年中说过的话写过的文章的愧疚之情,认为自己“上当受骗”了,我想,何止是他,千千万万,都被“迷住”了一般,谁又能幸免,他应该庆幸自己结束后才发现受骗了吧,不然,留给他的只有一条路,而且这条路仍然是充满屈辱的。

巴金老爷子最后的愿望是建立“XX博物馆”,显然这个愿望没有实现,而且在不远的将来也不太可能实现。也许初衷是好的,希望引以为戒,不重蹈覆辙,只是现实不允许而已。想想,那时结束到现在也不过四十年,可我们就好像已经把这段历史集体忘记了一般,我们的课本上,几乎找不到它的痕迹,它的细节,似乎早已湮没在人们的记忆里,可是,那些亲历者,大都还健在的呀!与此形成对比的是,近代以来的西方列强入侵、抗日战争、南京大屠杀……等等这些我们历史中阴影,我们倒是“如数家珍”般地一次又一次去强调,它们离我们70+年了,亲历者已经寥寥无几,可我们依然坚定地认为:忘记历史就等于背叛!是的,忘记历史就意味着背叛,可,封存甚至删除历史又等于什么?

《随想录》读后感(二):在自由与不自由之间,是死不反顾的灵魂迎日光而鸣

我想,没有人可以做到在《随想录》这本书面前维持高高在上的批评态度。 如果你一字一句读下去,终究会被那一份真挚的悲哀而感染,拉近到作者的心边。 你无法挑剔文字的浅白,无法指摘结构的简易。你会发现在一颗淌血的心面前,冷静的描摹器官的结构是一件再残忍不过的事情。 人,不应对另一个人的痛苦视而不见。 心,不应对另一颗心的呼救置若罔闻。 说真话是一件困难的事,剖白自己的真话更难,那剖白时代呢?似乎与精卫填海的孤勇别无二致,你看,现代的人冥冥中又与祖先的神话和命魂产生了呼应。千万年过去,为何而生存依旧是人类百思不得其解的命题。 《怀念萧珊》是流着泪读完的。比起其他篇目,这一篇少了些直接的指斥与尖锐的标签,更多的是一种无能为力的深切的悲哀。可这种悲哀的份量远远超过了前者。巴金一一细数自己的妻子所受的苦难,一切的根源不在于她做了什么不可饶恕的坏事,仅仅是因为她是巴金的妻子。即使病入膏肓,她依旧是安静的,善良的,对于他人怀抱着这样的信念:请原谅我麻烦了你们。她的眼睛始终是那么明亮,那么大,那么温柔,给予巴金无尽的勇气与力量。 人的灵魂将在苦难的挣扎中更显美好,纯洁在遭遇不平时更见无瑕。可这是作为旁观者的奢侈的特权。无谓的苦难从何而来?无由的冤罪因何而生?若本就生无过错,何以会有原罪来审判每一个人。 老舍去世前对巴金说:“请告诉朋友们,我没有问题。” 这是留给后来的人永恒的问题。 《随想录》收录的皆是短文,主要的几个主题大致是对现象的揭露,对亡友的悼念,同外国友人间的挚情,对过去的回忆。 揭露的文章,如果要说力道的话,终究是稍显不足的。但,它依旧是有着自己的份量在的,大概是因为,这是一个人用自己身上切切实实深入骨髓的伤口和烙印为武器呼喊出的不平。但即使在愤怒、指斥的时候,作者只在坚持自己的态度上选择了刚烈,而对待他人,仍存有一份温柔敦厚,那是一个人的灵魂气质。 而最可读的,大概就在于悼念与回忆的篇目了,作者说真话的诚挚与回忆的情感相融合,从而拥有了更为厚重的力量。在看似琐碎的字句中,我总觉得有一种静穆的悲伤。我想,巴金在这样的书写中得到救赎,而读者,将在这样的文字中自省而得到净化。 巴金在涉及自己和涉及《随想录》这本作品的文字中,提到了一个意象“鸟”。这只鸟是不自由的,它没有翅膀,无法飞翔。此非天生,而是人为使然。但这只鸟又是倔强的,热烈的,在它的胸膛涌动着一种无法熄灭的热切与激情,如果再也无法奔赴天空,那么它宁愿滚落深海,也不在这不上不下的人间苟活。 这只鸟让我想到了孙犁《书衣文录》中的具有同等气质的一只鸟儿:“今一旦自由,虽死不反顾。余知其必能归至旧巢,迎日光而鸣也。” 在自由与不自由之间,是死不反顾的灵魂迎日光而鸣。 《随想录》中有的文章,现在读来,未免觉得有些熟悉,为祖国发光发热,这些话模式化气息太浓,看久了,就觉得失却了生活的气息。但我们无法忽略这些文章的背景,巴金在那十年里记不清写了多少的检讨书自白书思想报告,当其中的某些词汇文句出现在劫难之后的文章中时,意外带有了更为复杂的意蕴。一方面我丝毫不怀疑这是这位老人发自肺腑的心声与热忱,另一方面,又不得不承认,这些固有的模式化的表达,是伤疤,是废墟,是劫难的脓血。它是深入骨髓的爱,也是深入骨髓的痛。 而在另外一些篇章,比如巴金怀念自己的妻子,他写他醒了,按照日常的习惯,儿子给他擦身体,穿衣服,他的儿子不知道他前一天做了什么梦,醒了多少次。这些段落没有光和热,没有奉献与伟大,但让我感受到了真真切切的感动与悲伤。 这样的悲伤,让我无法忘怀。

《随想录》读后感(三):真实与真诚

对于巴老先生的《随想录》,一直以来的评价颇高,谓之文人的良心。久闻其名,期间有段时间一直没买到,而购入后发现有五册,甚至怀疑是否买错书了。可见下的功夫还是不深。

好像是小学时读过巴老先生的《家》、《春》、《秋》,那会的阅历还不够深厚,现下已无甚印象,只隐约感觉读起来略有些晦涩,且书的封皮呈淡黄色。不出意外的话,这三本书应还在老家书柜里,下次有机会回去时将它们一并带回北京,重新细读一番。

回到这套《随想录》,最大的一个感慨就是巴老先生不加任何掩饰的真实与真诚。如果说每本书多多少少能给读者一个感触的话,对于我而言,《随想录》带给我的“真实”两字无异于振聋发聩。在写这些感想时已离读完本书半年有余,但这份真实已然多多少少开始影响我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我想这也正应和了巴老先生在其耄耋之年仍笔耕不缀写下此书的意愿。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真实反而更让人尊敬,自身觉得天大的事在他人眼里或许不值一晒,敢于认错,听得进意见及建议,才更是对自己负责任的态度。

本书是150篇小文章的合集,从1978年12月1日撰写至1986年8月20日,并陆陆续续发表于香港的《大公报》,五本集子也一定程度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动态,比如《随想录》(1978-1979)更多集中于拨乱反正,而《无题集》(1984-1986)已经关注到社会中存在的拜金现象。这个期间正是后舆论环境相对较为友好的时期。当时作者已年近75(1904-2005),在字里行间颇流露出时日无多的感慨,对于这样一位老人而言,如果说这些文字还是带有功利的目的,是不合适且不公平的。如作者在后记中所言,《随想录》是他一字一字拼凑起来的,是一本《真话的书》。小文章们并没有很多文字的技巧,巴老先生也在书中正面回应了一些读者指责本书文学性不足的言论。对于巴老先生而言,本书只是为了把心交给读者,而不是卖弄自己的文学功底(巴老先生谦卑地认为自己并没有什么所谓的文学底蕴,只是用心),更没有所谓的代替读者思考或者说教。随着阅读量的增加,我个人也更来更偏好于由真情实感而抒发的文字,逐渐反感于单纯华丽辞藻地堆砌。

相关感想如下:

一、对个人保持真实与真诚

在我看来,本书中的真实是作者毫不忌讳自己不光彩的过去,将过往的种种文字及行为均再呈现于书中,供自身及读者借鉴。而书中的真诚,则是作者对待自身负责任的态度,自身宽广的胸怀,及自身的忏悔和提醒。

这份真实与真诚,能够转化为对自我的尊重。这种尊重不是面上的所谓傲气,而是内在的、不容磨灭的傲骨。用作者的话说,这可以武装自己,铸造属于自己的武器。自重会带来内心的坚持与平静,“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二、反思

作为当时席卷全国的运动,“”结束后出现的更多是所谓的伤痕文学,但一味地陈述伤痛并不是避免悲剧再次发生的最好方法,而更需要从体制、制度、环境等各个方面把隐患消泯于无形,这必然涉及到反思。只是这种反思是逆人性的,大多数人都往往以艾希曼那种“平庸的恶”来为自己开脱。因此,巴老先生的这套《随想录》从这个角度而言是难能可贵的。

通篇来看,作者认为封建主义思想是“”的起因之一,具体形式包括个人崇拜、文字狱、阶级等级观念、不讲法治全凭个人好恶、愚民等等。作者“四谈骗子”,多多少少在影射中那些骗人者与不肯悔改的受骗者,并且反对所谓的“家丑不可外扬”和“掩耳盗铃”。个人觉得,中国传统中的一些糟粕确实在运动中展现地淋漓尽致,但是否互为因果可能仍需要进一步的思考与挖掘。一个疑问在于,上述这些现象其他社会主义国家亦存在,无论西方或东方,所以除考察本土人情文化外,可能也需关注制度存在的一定同质性。

此外,如同奥斯维辛对外开放以警醒公众外,作者呼吁也建立一个类似的“博物馆”提醒后人勿前蹈覆辙。十分佩服作者的敢言,如同作者流露出的情感,“人之将死其言也善”。

三、勇气

在经历这一切现下常人难以想象的磨难后,巴老先生还愿意去揭开记忆的伤疤,把苦痛托出,这其中的重量远远超过这近50万的文字。人性总是趋利避害,作者在书中坦言,时常还会被噩梦惊醒甚至于在梦中大喊大叫,可想而知这种记录是多么困难,也是多么勇敢的壮举。

同时,巴老先生也秉承反求诸己的态度,对自身在历次活动中的表现进行了反省。即使有人为之开脱,他也并没有因此满足于点到为止或者借坡下驴,而是仍然深刻地从自身身上找原因,难能可贵。

四、抛开两分法进行评价

巴老先生在书中提及了多位和他有过交集的作家和文艺工作者。我个人的一个感受在于,人是一种处于不断变化的中的动物,不论外貌还是性格,甚至于价值观。因此,不能以当下的品格去否认过去作品的重量(e.g.郭),更不能用所谓的两分法连同过去一棍子打死,反之亦然。

随想录于2020年8月21日下午16时30分阅毕

探索集于2020年8月28日上午9时30分阅毕

真话集于2020年9月10日中午11时阅毕

病中集于2020年9月24日上午10时30分阅毕

无题集于2020年10月10日上午9时阅毕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