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荣耀与丑闻》读后感1000字

《荣耀与丑闻》读后感1000字

《荣耀与丑闻》是一本由[德] 萨弗兰斯基著作,世纪文景/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53,页数:472,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荣耀与丑闻》读后感(一):德国的荣耀与丑闻,世界的繁荣与战争

浪漫主义源于德国,是德国的骄傲,也是德国的噩梦。非理性激情带来的是无尽的遐想,也是肆意的灾难。了解西方近现代的文化与艺术,就离不开了解德国的浪漫主义。伟大的负面是卑鄙,繁荣的尽头是战争。德国为什么有那么多的哲学家、艺术家、科学家。德国又为什么会滑入战争的深渊之中而不能自拔?了解这一切,从阅读这一本书开始。

《荣耀与丑闻》读后感(二):笔记

人出生于受到限定的环境里,他能理解简朴的、附近的和确定的目标,习惯于使用就在手边的手段;一旦他来到远方,他既不知道自己要什么,也不知道自己该做什么,这样的话,他是被大量事物弄得精神涣散,或者是被这些事物的崇高和尊严弄得不知所措,这对他来说是一回事。倘若他有理由追求什么东西,而又无法通过一种有规则的自觉性,将自己与此联系起来,这始终是他的不幸。

《荣耀与丑闻》读后感(三):这书是卫茂平亲自翻译的吗?深表怀疑

萨福兰斯基的书卫茂平基本都翻译过来了,以前出的尼采、席勒传等翻译都很晓畅,读起来没什么困难。现在出的这本怎么这么别扭啊。

随便举几个例子:

1、他被追踪;遇到一个似乎对他知晓一切的人……后面这句译为:遇到一个似乎知晓他一切的人 不是更通顺吗?

2、对于秘密的意志,既在组成阴谋社团的人那里,也在受此惊吓的人那里是一种推动力。对于……,误用。

3、因为如所周知,那里有光照派的大本营。如所周知,怎么理解?

据说卫现在是上海外国语大学德语系主任,上面的翻译真不能代表系主任的水平啊!

《荣耀与丑闻》读后感(四):浅谈浪漫主义

说没有办法给浪漫主义下一个定义的人,可能是在自觉或不自觉地为浪漫主义辩护,或者说,是在以浪漫主义的方式叩问浪漫主义。或者说,浪漫主义已将自身变得暧昧不清,即已将自身浪漫化了。但其实,我们都清晰地知道浪漫主义是什么,难道不是吗?但这种清晰以混沌作为表现形式,由此我们都不愿且无法说出它。

但浪漫主义作家诺瓦利斯到底还是给出了一个定义:当我给卑贱物一种崇高的意义,给寻常物一副神秘的模样,给已知物以未知物的庄重,给有限物一种无限的表象,我就将它们浪漫化了。卫茂平在《荣耀与丑闻》的代译序中指出,这个定义中的关键词“崇高”、“神秘”、“庄重”和“无限”等,虽属浪漫主义的特征,但远非浪漫主义的全部。另外,他还指出此处有一个重要的缺漏,那就是没有提到关键要素“反讽”。事实上,这种并不全面的有限的表述,或许正是反讽技巧。反讽这一写作技巧或许是作者绝对不负责的表示,借此作者游戏于语词之间,因为大家至多也只是猜测作者的意图,而作者的真正意图处于漂浮的不确定状态。或者,所有属于有限的语词都是在无限这个无需赘言的大背景下被说出的,即无限这一前提是隐含的。借助反讽,有限之人避免了独断的自负和僵硬的自卑,获得了说出事物的权力,而这事物,具有了无边的外延。

首先是赫尔德发现了涌动的生命,由是他寻找比喻性质的语言去接近它。这仅是浪漫主义的肇始。青年歌德,这个后来反感浪漫主义的有素养者,此时深为赫尔德所动。赫尔德推崇一种极端的人格主义,即每个个体以其特有的方式显示,人是什么以及能是什么。即每个人都在重新定义“人”的概念。

其次是席勒的“游戏论”为浪漫主义的登台做下铺垫。席勒想通过审美教育医治文化之病,通过游戏,人们享受着享受、感觉到感情,爱着被爱的状态,同时是行动者和旁观者。席勒指出,艺术首先是游戏,其次是目的自身,第三它可以抵消席勒当做市民社会之特殊畸变的东西:发达的分工系统。席勒写道:享受与劳动、手段与目的、努力和报酬脱节。永远束缚在整体的一个孤零零的小碎片上,人也就将自己仅仅培育成一个碎片,耳朵里听见的永远是由他推动的轮子的那种单一噪声,人也就永远无法发展他本质的和谐,他不去铸造其自然的人性,而仅仅变成其劳作的一个印记。而艺术的游戏即使不能克服,至少也该抵消这种社会的疾患。席勒对审美教育寄予厚望,由此促成了迄至那时艺术和文学之地位的空前提高。

浪漫主义继承与发展了这种艺术家自治这一新的自我意识,对于伟大游戏和崇高的无功利性的鼓励,对于微笑中一种整体的允诺。由此浪漫主义这个题目大得可怕,因为它涉及的范围简直无边无际,这是因为,浪漫主义的一个要务就是,模糊边际,弱化分工,即浪漫主义作家似乎有点石成金之力,使每一样被他们目光所及之物,其自身都能独立地容纳整个世界,或者成为一个世界。这是可以被体验的,因为当我们深入观看事物的时候,会发现万物乃是一,即万物你中有我,我中有你,难分彼此。但细想之下,又觉得哪里不对劲。艺术、美的外延被无限扩大,以至于涵盖万有。所谓模糊界限其实是将一切融合成为混沌,然后囊括在美的概念之下。浪漫主义思想是如此炮制出来的,拿现有事物,将其浪漫化,便得到了新的事物,这个新的被浪漫化了的事物,仅仅是用旧的浪漫主义公式求得的。听多了浪漫主义者们狂热的学说,发现并无新物。一切都可以被简约为美。浪漫主义即是审美至上主义。也就是说,我发现,浪漫主义中包含着可怕的简化主义。除了美,他们拒绝看到其他。美是他们珍贵的新发现,也是蔽人眼目的烟雾。比如,在我看来,施莱尔马赫发明的审美的宗教已经混淆了审美与宗教,这格外不同的事物。一种审美的宗教已经不再是宗教了。浪漫主义作家有时不知道自己所谈论的到底是什么,所有一切:宇宙、宗教、文学、社会都成了美的代名词,或者,美成了一切的代名词。美成了终极价值。

浪漫主义对世界万物的晦暗面投注了甚多关注,在这样一种不确定中,他们并不惧怕或战栗,或者说,在惧怕与战栗中,他们发现了美。由是这种恐惧也成了审美享受,成为游戏中惊险刺激的环节,由是事物失却重量,被送入了漂浮。浪漫主义登台亮相的年代,人们以阅读取代了真实生活,或者:剥夺生活的真实质感,将其送入了漂浮。歌德曾简洁地断言:可敬的公众仅通过小说认识一切不同寻常之事。由此人们通过阅读感受,排除了生活体验。生活成了对小说的戏仿或复制品。逐渐这种在头脑中展开的附加的生活成了生活真正的重心所在。日常场景将被陌生化,从而带上神秘色彩。一切如奥登的《罗马的秋天》:一切文人都会/ 维持一个幻想朋友。

一个表面上的悖论:向内即是向外。即浪漫主义作家取消了内与外的界限,我与宇宙的界限。“我返回自身,发现一个世界……”而这个世界就是外面的世界。或者:外面的世界之所以能被称为世界,首先是因为它进入了我的内心世界。如是浪漫主义表现为一种自我主义,但它也并非那样高举个体,因为在浪漫主义作家的头脑之中,这个内倾型的个人最终会消解于美。对我们的整个此在无声息地消失在无限中是一种有趣的意识(施莱尔马赫语)。由是,自我也处于审美之下,浪漫主义与虚无主义达成联盟,而充当中介的桥梁,就是“美”。虚无主义成了使人受益的生存方式,虽然它使人处于无根基的、理应绝望的状态,但它以游戏的形式使人们忘却了绝望反而获得了陶醉的快感。由此,浪漫主义作家的基调是欢乐的、甚至是积极的(尽管表现为消极的形式),这一点使得他们与后来的存在主义者们区分开来。或者说,这一支轰轰烈烈的浪漫主义宣传大队(才华横溢的花花公子们),我认为,从基调上(因而也是实质性地)与克尔凯郭尔、陀氏、萧沆等人区分开来,后者是在精神和气质上散发着深渊的气息。后者是真诚的,他们真诚地迎来了生存之恐惧。

在接触浪漫主义之前我就早已听说过,浪漫主义是事物发展的初级阶段(与之对应的是克尔凯郭尔的人生三阶段论中的第一阶段就是美学)。我当时对此的评语可能不无浪漫主义色彩:事物发展可有什么初中高级阶段!但随着对浪漫主义了解的深入,逐渐感觉到那一条通向内部的神秘之路,是条死路。说它死路并不单单是指它走不通,更是指它是致死的。虽然浪漫主义作家们可能寄希望于死后的涅槃,但恐怕死亡并非是一瞬间的事,而是一个过程,一个超出我们想象的漫长的过程。而带有浪漫色彩的涅槃,是浪漫主义作家所崇尚的幻想,但幻想终究是幻想,是缥缈的一层烟雾,而现实仍然保持其铜墙铁壁的硬度。与虚无主义的联盟是令人不寒而栗的,当游戏者真的感觉到自己被其吞噬时,方才醒悟自己是在引火上身。犹如来自少年维特那“我返回自身,发现一个世界”之欢呼的一个忧伤的反响,1802年克莱门斯•布伦塔诺的评语是:谁指引我注意自己,谁是在杀我。当浪漫主义作家逐渐衰老,迟早会厌倦这种漂浮,或者终于迎来狂欢的青年时代之后的暮年恐惧,当迷人的雾霭散去,他们也不得不面对这背后的虚空。以狂欢填补这片虚无是不可能的。绝对的自我是绝对的空虚,美是一个美丽的陷阱。是谓对自我的深渊体验。浪漫主义作家的热情没有跨越修辞的界限,他们并不会豁出去经受一种实际的考验。当现实轰然倒塌,他们终于露出孱弱的本质,仍然拿诗为自己开脱——我们从头到尾谈的(不是宗教、不是政治)都是诗。

纵然如此,浪漫主义这一代也未必如歌德言简意赅地指出的那样:矫揉造作的英才时代,这或许只是现实与幻想之间的断层,这种头脑发热,未必不真诚和缺乏洞见,或许只是过于简单了——因为对于人的幽暗本能,既然无从得知,那么对它赞美一番之后也就束之高阁了。最终他们成了一群空谈理想家。浪漫主义或许是怀疑者一个很好的逃遁之处——我指的是那些因怀疑而痛苦的怀疑者——由是他们无须关心那迷人的黑夜里到底有什么,而只需陶醉于这种晦暗,保持浪漫的姿态,摇身变作游戏者。

《荣耀与丑闻》读后感(五):【编辑手记】《荣耀与丑闻》责编:我不是一个人在战斗

作者:小白(文景社科图书编辑)

《荣耀与丑闻——反思德国浪漫主义》,在印刷厂足足倒腾了有20天,6月11号下午准时拿到样书,正好大家开会,在同事们手里默默过了一遍,大家反映内容加形式的综合分还不错。从2012年7月到现在,正式工作即将满两年的时候,终于做出一本还挺漂亮的书,我感觉心里挺美。

讲德国浪漫主义的书很多,即便在中文书里,也不算少。但是萨弗兰斯基的这一本,有他的独特之处。萨先生其实并不是个陌生人,2001年的时候,云南人民出版社就已经出版了他的《恶——或者自由的戏剧》,之后他的著作被陆续翻译过来,包括《尼采传》《席勒传》《来自德国的大师——海德格尔和他的时代》《叔本华及哲学的狂野年代》。萨弗兰斯基是传记大师,他写的传记分为两类,一类写人,瞄准的都是德意志民族缔造者这个级别的思想家,包括2013年在德国新出的《歌德传》;另一类写概念,比如写恶、写真理、写浪漫主义,等等。这两个写作方向,其实在萨弗兰斯基的每一本书中,也都是相互交融的,他的人物传记,常常会有一个表达概念的副标题,比如席勒传的德文提名中,还有个副标题,叫作“德国理想主义的发明”(die Erfindung des Deutschen Idealismus)。同样的,《荣耀与丑闻》这本讲浪漫主义的,其实介绍了大量德国浪漫派的作家,从他们的友谊到他们的爱情,从他们对自我的追求和寻找到用酒神精神反抗启蒙理性的阿波罗强权,都是用实实在在的故事讲出来的,且又不止于浪漫派,往前一直写到了歌德,往后一直写到1968的革命青年一代。照片上总是叼着烟斗的萨先生,看起来是个温柔的爷爷级大叔,这种温柔的气质和年代感共享在他笔下的文字中。我个人是比较推崇他的文字风格的,和我喜欢的茨威格有得一比。有细节,但不流于细枝末节,在细小处,有大视野,读起来很有嚼头。这本书下印的时候,跟译者卫茂平老师通电话,卫老师跟我讲,之前他见到一位德国教授,告诉他在德国,学界都很感谢萨弗兰斯基,因为他太会写了,读者覆盖面很广,以至于老师们在上课的时候,很多基础性的内容都不用再费力去讲,因为学生们已经可以在萨弗兰斯基的著作中了解到这些,讲述又有趣,很容易吸收。我挂了电话,顺藤摸瓜去德国的亚马逊看了一眼,果然,在写浪漫主义的书中,这本书排名第一。

也真是荣幸,公司把这个选题分给我。买下选题,已经是多年前的事情了,慧眼识珠的是文景现在的蔡欣副总经理,也是她,给这本书找到了一个非常好非常合适的译者。我拿到书稿的时候,看到译者那里写的是卫茂平老师,眼前一亮。以短暂的从业经验来说,出版社拿到名家的著作并不是多么困难的事情,反倒是求得资深译者执笔,实在是难得。卫老师的确细致又有经验,译稿非常整齐,做了大量的注释。除了通过编辑技巧揪出来一些小错误,改动并不多。卫老师翻译精益求精,编辑对文字的常规规训,没想到卫老师还记在了心里。给卫老师送译者样书的时候,有幸和卫老师一起吃午饭,卫老师特别提到,编辑处理这本书,让他发现了自己一直以来的一个文字问题,就是说“涉及”的时候,他以前总喜欢说“涉及到”,看到校样对此的纠正,他自己把手头在译的其他稿子也统查了一遍。卫老师说,他喜欢翻译简洁,能少一个字,就不要多一个字,否则显得拖沓。(不过卫老师,你知道我发现下面这个对毕希纳的注释有错的时候,有多骄傲嘛!我觉得自己超厉害耶!)

好书,好译稿。责编压力大,可别人家一个漂漂亮亮的姑娘,被责编这个嫁娘给整得泯然于众书,那就糟了。但是,要知道,责编的太阳星座是双鱼,上升星座是天秤,天生的外貌协会的主儿,怎么能允许这种事情发生?!身处文景这个团队,怎么能允许这样的事情发生?!

折腾从出版方案开始。我的同事(她其实是我领导,我们部门主任,team leader,但是她不让我这么叫)袁晓琳总结出了“黄金四问”公式(这个名字是我写到这里想出来的),帮助我来思考出版方案的重头——定位问题。这四问是:1. 这是一本什么书?(调研,与同类书比较,与作者其他作品比较)2. 这可以是一本什么书?(可以从哪些角度切入这本书)3. 我们希望它是一本什么书?(选择一个角度)4.如何做到?(通过怎样的文案和形式实现它)为了回答这四个问题,我凝思苦想了很久好嘛,形成了一千多字的文字表述好嘛,就不给你们看了。我想说的是,明明这本书的硬件已经很强悍了,它并不需要逆袭,但是给它配软件,却仍然不是一个顺水推舟的过程,而是要经过杀死大量脑细胞的思考和纠结,甚至要经过消灭大量快乐情绪的争论和说服。文景的运作模式是团队协力,这意味着,从书名到确定开本到版式到封面到文案到营销方式,都不是一个人的事情,而是要经过责编、部门领导、公司领导的讨论,最后达成一个确定的方案,再去执行(我查了一下邮件,从定开本开始,每个问题,都经过差不多10封邮件的讨论,额外还有京沪两地的QQ语音连线至少两次,QQ讨论组的讨论至少1次,午饭时间聊天式讨论无数次,这本书,我装帧单写了8稿才通过,但这也就是本社装帧单退修的平均水平,我的最辉煌战绩,是两稿通过……目前所知,最伟大的一稿通过这个无法超越的记录,是由李頔同志完成的,她就是本社名书《现代世界的诞生》的责编)。在磨合的过程中,书的特质越来越显露。最后给这本书的定位是有政治反思精神的高端人文非虚构读物。(好像也没见多高明……不过,捡起一个包子就吃和进过一番比较最后决定吃哪个包子,虽然很可能结果撞一起,但伪学术青年认为,这是很不一样的好嘛!)磨合的重大成果,就是把书名改了。当然,改书名,不仅来自团队的想法,也是两种语言之间的差别所致。卫老师在译序里有所提及,这本书的德文原名,是Romantik. Eine deutsche Affäre,直译为“浪漫主义——一个德国事件”,但是Affäre的含义,又不是“事件”这个中文词所能涵括的,“事件”在中文里比较中性,对应的德文词是Fall 或 Ereignis,而Affäre的意思包含两个,一个是“令人不快或难堪之事”,二是“私通或者爱情丑闻”,萨弗兰斯基用这个词还是很为讲究的,因为浪漫主义思潮在德国的确错综复杂,隐晦幽暗,更重要的是,在近代德国,浪漫主义“误入”政治,和德国的历史灾难不无关系,“Affäre”很能反映出这种复杂性。但是在中文中,用“一个德国丑闻”,显得又重了,同时又容易把一个公共思潮联想成私人领域的情欲事件。所以“一个德国事件”“一个德国丑闻”都被大家否掉了。另外还想出来两个名字,一个是“主观心灵”,我个人非常喜欢,因为在我的理解中这非常能够反映出浪漫主义的思想核心,但是大家纷纷表示,你是在做哲学书吗?!!好吧,拉近和读者的距离很重要。另一个就是“荣耀与丑闻”,相当于用荣耀二字来缓冲丑闻的感情色彩,而且从成就上来说,德国浪漫主义的思想成就的确是非常璀璨的,一正一反,求得浪漫主义的幽微。这个名字取得了卫茂平老师的认可,团队也一拍即可。

它需要一个精致一点的品相,才对得起“高端”的定位。我一眼相中的,就是《现代世界的诞生》的开本,讨论过程中,并没有太大的异议。

这是一个神奇的开本,148*210,正是本社另一大名书《追风筝的人》开本,所以这本质上是一个适合文学书的开本,但是!变成精装之后,它变得更方一些,大了一圈,就华丽丽地甩掉了文学书的感觉,立马非虚构起来!又比较精致亲切!想要的就是这个感觉!开本定了,版式也就比较方便,只要坐在美编身边,在《现代世界的诞生》版式基础上,调整细节就可以了。要特别提一下的,是篇章页的设计。这本书的篇章页,不是常规的那种一个题目搞定,萨弗兰斯基的处理方式,是另外一种,就是在标明了第几章之后,用很多句子来阐述本章的内容。这个应该怎么排版?当然有简单、常规的处理方法,比如人民文学出的《席勒传》(在接手《荣耀与丑闻》之前,我是看《席勒传》知道的萨弗兰斯基,非常喜欢,而且人民文学的内容处理,我一直都觉得,是非常棒的,非常过关,所以《席勒传》是我处理《荣耀与丑闻》这本稿子的参照书之一)。

但是对于《荣耀与丑闻》来说,这样的处理方式,就太不浪漫了!坐在美编跟前,调了几种,都不满意。还是我领导袁晓琳同志见多识广,现在的处理方法,就是她的发明,她说,你看,这像诗一样,难道不浪漫嘛!于是,就有了这个浪漫的篇章页。

文案和版式的纠结,止步于责编这里,那么另外一个东西,就要连带着把另一个人折磨死了。这就是万恶的封面,这个人就是可怜的装帧设计师,文景的美编——艺名叫作园里的美女同事。写这个手记的时候,我翻了一下资料,大概一共有4个风格10稿的设计!列一些在这里:

每一稿都是要费口水沟通和分析的!最后沟通出来的方案是,要用图,有历史感,但是不能用满版图,那样的话,会太历史了,没有传达出反思的意思。我们需要一个既有代表性,又有新意的图,最后选定了一幅德国浪漫主义时期的名画——大卫•弗里德里希•卡斯帕尔的《云端的旅行者》,因为这幅画真的很有代表性,认知度比较高,但是被用得太多了,比如:

面对着上面这张封面,园里同志发出了哦买噶的惊呼,她的斗志被激发出来了,最后定稿的封面,是园里同志亲自对原图改刀再创作的样子,终于博得了大家一致赞同。(在我被逼的狗急跳墙的时候,还去找了上海书店出版社多才多艺画画超棒的Q萌女汉子王璇姑娘,她帮我画了一张铅笔画一张水彩,但是最后没有被用上,她说那就作为六一节礼物送给我,好开心!)

对了,还有看到田艺苗老师的《古典音乐的巨匠时代》,以及一起拿看过的刘小枫老师的《诗化哲学》,我认为和《荣耀与丑闻》所谈的范围,很有交叉之处,所以鼓起勇气给田艺苗老师和刘小枫老师发信,邀请写推荐语,虽然之前没有打过交道,但是两位老师都非常nice,非常快地给了回复。张汝伦老师的推荐语,纯粹是工作之便,因为张老师的书,也恰好在我手里……但是最后因为版面的原因,在书的腰封封底,只上了张老师的推荐,对刘老师和田老师,心中很感到对不住。

如果有读者认为,这本书有现在这个品相,不容易,那么说了谢谢之后,我想说,这本书,是群策群力的结果,责编只是信息处理中心和执行者的角色。书印出来,路就算走了一半,关于营销,其实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原文请戳:http://site.douban.com/wenjing/widget/notes/4645009/note/361763978/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