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慈禧垂帘:祺祥政变始末》读后感100字

《慈禧垂帘:祺祥政变始末》是一本由王开玺著作,东方出版社出版的2014-4图书,本书定价:35.00元,页数:,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慈禧垂帘:祺祥政变始末》读后感(一):京东《慈禧垂帘:祺祥政变始末》书评

JC小朋友

JC小朋友

铜牌会员广东

2014-12-23 10:49来自京东iPhone客户端

心得: 不错。实惠。就是需要调货慢了一点。好评

购买日期:2014-12-08

回复(0)有用(0)

瓶子里的蘑菇

瓶子里的蘑菇

钻石会员北京

2014-11-17 08:16 历史告诉我们

标签:人文阅读社会文化

心得: 让自己静下来,看看想想

购买日期:2014-05-29

回复(0)有用(0)

《慈禧垂帘:祺祥政变始末》读后感(二):垂帘听政历史

但凡对清代历史有所了解的人都知道,慈禧入宫伊始只不过是大清朝第八位皇帝咸丰帝的兰贵人,遂凭借其美貌、聪慧、能书善画和不凡的心机,也不过几年光景,就已深得咸丰帝宠幸,地位连连晋升,及至生下咸丰帝唯一的皇子载淳(即后来的同治帝)之后,更是母凭子贵,“六宫粉黛无颜色”,万千宠爱于一身了。

然而,随着咸丰帝对懿贵妃的宠爱日甚,他开始发现她对权利渴望的欲望热烈。因此,咸丰帝开始警惕起懿贵妃来,他是不能允许女人参摄朝政的,一想到曾经是唐高宗皇后的武则天“牝鸡司晨”,代李唐为武周的历史教训,他就提醒自己警惕此女。就是这时开始,咸丰帝对懿贵妃的宠爱渐减。假如咸丰帝不是英年早逝,又假如懿贵妃的儿子不是唯一的皇子,历史照这样发展下去,懿贵妃到最后会不会成为一代慈禧太后,三度垂帘听政,成为清朝末年实际执掌人长达47年之久呢?如果有假如,我想是不会的,咸丰帝在生之年已经开始警惕这个女人了。

可是人算不如天算。历史在风云际会之间,懿贵妃注定是要登上大清朝这个大舞台的,在这个内忧外患,风烛残年的帝国大厦里穷奢极欲几近半世纪,加快了大清帝国覆灭的进程,深刻影响了中国历史的发展。

《慈禧垂帘—祺祥政变始末》一书讲的就是慈禧从一名后宫嫔妃在因缘际会之间,通过祺祥政变,肃清敌人和对手,一步一步走上了大清朝最高权力的宝座。从咸丰帝北走热河病死热河,唯一皇位继承人载淳(慈禧的儿子),以年仅6岁之冲龄登基,使充满了权利欲望的慈禧从此粉墨登场,走上了实际执掌清朝几十年的政治舞台。

本书作者王开玺老先生作为历史学教授和学者,对历史可谓耳熟能详,因之行文讲述理据确信,用心书写,更充分考虑到本书作为一本普及性历史书籍而面对的普通读者,给生僻字加注音,重要人物加注说明等,足见老先生对读者的一颗关怀体贴之心。这是我读过的历史通俗读物当中所没有过的。

书中所述秉持还原历史真实的严谨态度,对于那些众说纷纭,模棱两可的看法与观点,王老先生只提出个人的看法以供参考,但求真实而不媚众,让人一窥祺祥政变历史的真实面目。

慈禧在大清国风雨飘摇,内外交困之际三度垂帘听政,只顾攫权享乐,极尽奢华,这无疑更加快了大清朝覆忘的步伐,而由此深深影响了中国历史发展的格局。

《慈禧垂帘:祺祥政变始末》读后感(三):一个女独裁者的养成

慈禧太后无疑是中国历史上最为有名的两位女性之一。与另一位武则天相比,她除了没有正式称帝之外,很多地方都有过之而无不及——从1861年至1908年间掌控清朝最高权力长达47年,在清朝仅次于康熙与乾隆,在中国历史上排名第四,是当之无愧的无冕女王。当政期间,她三度垂帘、两决皇储、发展洋务、收复新疆,又昧于世界潮流,镇压太平天国、扼杀维新运动,使整个国家向其顶礼膜拜,所作所为极大地影响了中国近代历史的走向。

然而,在男权至上的中国传统社会中,她作为一介女流,到底是如何踏上权力顶峰的呢?这一切都要从1962年的祺祥政变(又称辛酉政变)说起。王开玺教授认为,正是从那里,慈禧太后开启了她的权力之门,完成了从后宫嫔妃到大清帝国最高统治者的华丽转身,成功摄取了清帝国的最高权杖。她的成功掌权并非国家之幸事,也并非一朝一夕之功,而是有着极为复杂的历史背景。

就慈禧太后本身而言,她具备了成为独裁者的内在素质。她不但天生丽质、美艳绝伦,而且粗通文墨、明晓事理,还机敏善变、敢做敢为,颇得咸丰皇帝的信任与倚重,经常代笔批阅奏章。更为重要的是,她对权力有着极为强烈,甚至病态的渴求,这种欲望刺激着她时时伺机揽权干政,遇到合适的机会,必然掀起滔天巨浪。而当咸丰皇帝死后,就再也没有人能够制约她伸向最高权力的贪婪之手了。

就当时政治局势而言,她抢得了成为独裁者的不世机遇。首先当然是咸丰皇帝尚在青年即在热河亡故,同治年幼嗣位,咸丰皇帝后事安排中的漏洞为她入掌最高权力提供了可能。其二,咸丰皇帝死在了临时权力中心热河行宫,而八位顾命大臣又分居热河、北京两处,在权力中枢向北京转移过程中造成了辅政运行机制尚未完全建立的间隙,为其发动政变提供了机会。其三,她是咸丰皇帝唯一的儿子同治皇帝的亲生母亲,不但母以子贵,而且掌握了象征权力的“同道堂”印章,代表皇权的正统,使她在与肃顺等顾命八大王的较量中占据了有利地位,并且采取了一系列正确的措施,所以能够通过政变一举将其政治势力铲除,为其掌权扫清了道路。

就当时社会关系而言,她获得了成为独裁者的独特人脉。咸丰皇帝虽然对心狠手辣的她有所防范,但仍然想要利用她。想象一下,如果真的要防止她攫取最高权力,何不效仿汉武帝立子杀母?或者效仿唐太宗令武则天削发为尼?从他赐给小皇帝“同道堂”印的那一刻起,慈禧太后的掌权已不可避免。另一个重要人物是咸丰皇帝的正宫皇后钮祜禄氏,即后来的慈安太后,她为人忠厚,贤淑安分,没有权力欲望,自然也就没有什么主见,容易为慈禧所煸惑、利用,为其独掌大权提供了支持。再一个重要人物是奕訢,即咸丰皇帝的六弟,他不但外有外国势力的支持,而且周边还聚集了一股政治势力。慈禧选择了他为其同盟者,再加之肃顺的麻痹和无知,胜保、僧格林沁等统军将领的支持,胜利的天平已见分晓。

伴随着慈禧太后与慈安太后、与同治皇帝返京的车驾,她一步步登上了清王朝权力的巅峰……

王开玺教授的历史普及读物《慈禧垂帘:祺祥政变》一书,依据丰富的史料,用历史学家的视角,通俗易懂的语言,追根溯源,剖析了她之所以能够借此事件一举登上权力宝座成为最高独裁者的前因后果,为我们揭开了慈禧太后掌权之谜,为我们讲述了一个超级女独裁者的养成过程,确实如同王开玺教授自己所讲的“既具有历史学的严谨可信性和科学性,又不失语言的清新活泼,具有较强的可读性、故事性和趣味性”,非常值得一读。

《慈禧垂帘:祺祥政变始末》读后感(四):通俗有趣地普及正确的历史知识

慈禧太后,曾经三度垂帘听政,统治中国长达四十七年之久。在中国历史上四百九十二位皇帝中,其在位时间居第七位,是中国第一女皇。从书的题目可知,本书讲述的是慈禧如何从后宫的一个嫔妃,通过祺祥政变,走上大清朝最高权力宝座的。通过本书,我对这个女皇的“成功”有了一个全面的认识和正确的了解。

因为是通俗的大众读物,所以,为了做到通俗化、大众化,作者努力使书的叙述方式具有趣味性和可读性。但多年来“言必有据,论从史出”的史学研究与撰写史学论著的基本要求,又使得作者把真实性和科学性作为本书的一个基本要求。

因为为尊重讳的原因,很多事情不会载于史料,但为了叙事的需要,每每取之于野史传说。此种情况,作者必定予以说明。有时,为了从纷纭的众说甚至完全相左的几种材料中爬剔梳理出可能的真相,作者往往把它们罗列出来,逐一分析,尽可能给读者一个正确的认识。这一点,源于作者毕生治史所养成的良好史学素养。作为一名严肃的历史学家,穷毕生研究之力,写此普及性通俗的大众读物,可以说是厚积薄发,驾轻就熟,纵横捭阖,游刃有余。

因此,虽然本书定位是通俗化、大众化的,但决没有为了迎合部分人猎奇心理的庸俗化、媚众化。这一点,由作者使用野史传说材料的态度和处理方式就可见一斑。

当然,对于书中大量的史料内容,也没用像学术著作中的文内注或页下注,而这样做,是与本书普及性历史读物的叙事方式与文字风格相应的。

尤为难得的是,作为历史读物,难免出现生僻字,而作者将生僻字做了随文注音。这符合普及性历史读物的定位,是以读者为本的体现。作为一个历史学家,作者能细心到如此程度,是跟他教书育人的教授身份分不开的。实属不易,非常难得。

所以说,作者呈现给我们的,是用普通读者喜闻乐见的表现形式和活泼清新的语言文字,以负责任的态度,通俗地为我们讲历史故事、普及历史知识的一个读本。

目前“戏说”历史之风盛行,在带给人们娱乐的同时,也传达了很多错误的历史知识。我想,本书对这种现状是一种很好的廓清。

王开玺先生,善莫大焉!

文字指瑕:

1.《再版总序》第001页,第二段“但前不久仍未就这一新清史是依据此前的二十四史之例,不加添文中注释,还是仿照现今史学著作的惯例,加添文中注释,达成共识”中,“前不久仍未”作为修饰语应调至“达成共识”前。即,“但就这一新清史是依据此前的二十四史之例,不加添文中注释,还是仿照现今史学著作的惯例,加添文中注释,前不久仍未达成共识”;

2.第015页,末段首行“正是由于道光帝十分,甚至可以说是万分地喜爱皇六子奕”中,“,”换成“、”似更好;

3.第016页,第二段首行“据徐珂记载,道光帝本来是加了千分的小心,万分的谨慎的”中,第二个“,”换成“、”似更好;

4.第026页,第二段倒数第二行中的“鐍”字,《现代汉语词典》中其左边金字部为“钅”,本书正文第003页倒数第五行该字即使用此简体;

5.第032页,第四段第二行“奕生母在生前侍奉皇考道光帝”中,“生前侍奉”应移至“皇考道光帝”后,因为此时奕生母尚在,去世的是道光帝。即,当为“奕生母在皇考道光帝生前侍奉”;

6.第208页,倒数第四行“赏戴三跟花翎”的“跟”,当为“眼”之误;

7.第224页,倒数第三段末脱一“。”;

8.第246页,倒数第二段首行“慈禧太后隆恩殿前丹陛上巨大石雕及汉白玉栏板、望柱上”,宜改为“慈禧太后隆恩殿前丹陛上的巨大石雕、汉白玉栏板及望柱上”;

9.第249页,第三段第二行“一位已故的先生称此书为……”中,“先生”后应加“生前”,即,“一位已故的先生生前称此书为……”。

《慈禧垂帘:祺祥政变始末》读后感(五):当当《慈禧垂帘:祺祥政变始末》书评

V4

欣雨Q

钻石会员

但凡对清代历史有所了解的人都知道,慈禧入宫伊始只不过是大清朝第八位皇帝咸丰帝的兰贵人,遂凭借其美貌、聪慧、能书善画和不凡的心机,也不过几年光景,就已深得咸丰帝宠幸,地位连连晋升,及至生下咸丰帝唯一的皇子载淳(即后来的同治帝)之后,更是母凭子贵,“六宫粉黛无颜色”,万千宠爱于一身了。 然而,随着咸丰帝对懿贵妃的宠爱日甚,他开始发现她对权利渴望的欲望热烈。因此,咸丰帝开始警惕起懿贵妃来,他是不能允许女人参摄朝政的,一想到曾经是唐高宗皇后的武则天“牝鸡司晨”,代李唐为武周的历史教训,他就提醒自己警惕此女。就是这时开始,咸丰帝对懿贵妃的宠爱渐减。假如咸丰帝不是英年早逝,又假如懿贵妃的儿子不是唯一的皇子,历史照这样发展下去,懿贵妃到最后会不会成为一代慈禧太后,三度垂帘听政,成为清朝末年实际执掌人长达47年之久呢?如果有假如,我想是不会的,咸丰帝在生之年已经开始警惕这个女人了。 可是人算不如天算。历史在风云际会之间,懿贵妃注定是要登上大清朝这个大舞台的,在这个内忧外患,风烛残年的帝国大厦里穷奢极欲几近半世纪,加快了大清帝国覆灭的进程,深刻影响了中国历史的发展。 《慈禧垂帘—祺祥政变始末》一书讲的就是慈禧从一名后宫嫔妃在因缘际会之间,通过祺祥政变,肃清敌人和对手,一步一步走上了大清朝最高权力的宝座。从咸丰帝北走热河病死热河,唯一皇位继承人载淳(慈禧的儿子),以年仅6岁之冲龄登基,使充满了权利欲望的慈禧从此粉墨登场,走上了实际执掌清朝几十年的政治舞台。 本书作者王开玺老先生作为历史学教授和学者,对历史可谓耳熟能详,因之行文讲述理据确信,用心书写,更充分考虑到本书作为一本普及性历史书籍而面对的普通读者,给生僻字加注音,重要人物加注说明等,足见老先生对读者的一颗关怀体贴之心。这是我读过的历史通俗读物当中所没有过的。 书中所述秉持还原历史真实的严谨态度,对于那些众说纷纭,模棱两可的看法与观点,王老先生只提出个人的看法以供参考,但求真实而不媚众,让人一窥祺祥政变历史的真实面目。 慈禧在大清国风雨飘摇,内外交困之际三度垂帘听政,只顾攫权享乐,极尽奢华,这无疑更加快了大清朝覆忘的步伐,而由此深深影响了中国历史发展的格局。

收起

2014-05-20 00:50:45

V3

fantf

说起慈禧和她所经历的时代,我最初的学习恐怕还是从书本上的来的,那个准确的时间已经被忽略掉了,我已经忘却了它存在时的准确时间,只是知道那时的我是怎样的模样,每一天所忙碌的是怎样的内容,关于慈禧这段内容,或者说很多内容书籍中所涉及的范围都是很小的部分,在有限的时间内传递太多的内容在那个时候也是不现实的,摆在我们面前的是更主要的求学和升学,比起这些其他的内容都可以被视作为可以省略的部分,或是带过,或是忽视它的存在! 之后的某段时间内,似有似无的印象里有看过一部电视剧还是电影,其中的场景和内容也不再是清晰的模样,只记得那部剧集中的主人公人物便是慈禧太后,而扮演她的人便是此刻还活跃在电视荧屏的刘晓庆,或多或少的内容只是还依稀的记得一点,但更确切的内容早已化作了云和雾,消失在我的世界里! 关于慈禧,她的身世,她的人生轨迹的大转变,作为一个稍有好奇心的人来说,我一直想着,念着,期盼着,在某一天的时候,可以对其有个或多或少的了解,哪怕只是肤浅的,表层的内容,我也会为这种太迟的添补感到高兴,毕竟这是一个曾经的遗憾,寻找挽回的唯一方式方法! 《慈禧垂帘---祺祥政变始末》正是我对这一较为空白的一页做出挽回的第一步,它的出现让我不再觉得学习历史,懂得历史是多么多么困难的一件事情! 这本书将并没有在一开始就对慈禧的生平展开络绎不绝的介绍,相反的是从道光皇帝开始说起,特别是本书的引子,其中关于“灭建州者叶赫”就开始让所有人对这本书和它要讲述的内容产生特别强烈的好奇心,至少我想我是这样! 道光皇帝的遗照,相比之前皇帝的遗照来说有着特异的一处,将封王与立储放置在了同等的地位上,但顺序却做了让人费解的调至,这是一种怎样的心理和想法所致?作者对此做了他想的,却也具有真实感的猜测和判断! 慈禧的存在,她的晋升,她的母凭子贵,全因皇长子载淳,且是皇位唯一继承人的存在,让她对所有事物的走向有了自我设定的安排,我想不会有太多的女人天生就有着强大的攻击和防御能力,不会对权利有太过强烈的感觉,但当生为母亲,所处这样的地位时,她的想法可能就必须做出不断的,较合适宜的转换来,慈禧想做的,最开始的还是因为母性! 慈禧垂帘在作者的牵引和指导下,让我们这些对历史不做过多了解的人发现,所有的一切都是更多前因积累下的结果,那是你无法预知的未来,在当下发生的现在所呈现出的所有状况的综合! 慈禧的那些事,读《慈禧垂帘---祺祥政变始末》有了比较多的了解和获知,心里的疑惑也在渐渐的扫去,慢慢的来,细细的品,更多的添补还在更远处!

收起

2014-05-06 09:37:00

V2

猩红国王

不管慈禧在当世被如何地千夫所指,考究清朝近三百年历史,论才貌美色与见识胆略,唯有孝庄皇后能与之相提并论;细数中国封建王朝两千四百余年历史长河,各朝巾帼传奇,能如此叱咤中国历史的女人,连大唐武曌皇帝也自叹弗如。 中国人的史观,总喜欢给历史人物贴上或对或错的标签后广而告之。但历史如斯,功过是非都是后人的主观评价,处于当时时代洪流裹挟之下的每一个人,都难以一己微弱之力阻止这奔腾向前的巨力。这本《慈禧垂帘:祺祥政变始末》正是试图通过官修正史和稗官野史,试图告诉我们:“历史绝非偶然”,是“历史”成就了这位“孝钦慈禧端佑康颐昭豫庄诚寿恭钦献崇熙配天兴圣显皇后”,又是慈禧造就了大清帝国风雨飘摇的最后岁月。只有讲述历史,只有旁征博引;没有虚构臆断,没有口诛笔伐,所有的是对是错,是必然是偶然,全交由读者自己判断! 如果在读本书之前,当我们提到“慈禧”和“晚清”时,脑海里浮现的是各种厉声厉色的声讨之词、是嘲笑讽刺的否定态度,那么读完本书之后,你不得不佩服慈禧其人的确是具有非凡的文韬武略的:作为女人,她能策动祺祥之变,三度临朝,平发捻义军,定回苗之乱;能知人善用,经她器重、栽培的政治、文化、军事之奇才大有人在,在大清龙脉陷入气若游丝的境况下苦苦维系着最后的气数。当然,本书之外,她独揽大权、骄横奢靡、任用小人、迂腐不堪诸如此类的错误之下祸国殃民,酿成了中华大地接连不断的夷祸,亦是事实。 这就更值得我们思考了,当我们骂晚清(被骂的无外乎慈禧太后、几位晚清皇帝和一些朝廷重臣)的时候,我们到底在骂什么?马克思唯物主义的英雄史观告诉我们,再杰出的英雄人物也不能主宰历史。既然拥有无限正能量的英雄人物不能主宰历史、扭转乾坤(非得借助人民的力量),那么拥有无限负能量的某个或一小撮人也不太可能凭一己之力,就会把国家带入万劫不复(除非有民众积极的或消极的相应)。我认为,造成当时积重难返的原因,和整个依然处于封建制的中国社会不无关系,和千百年来国人过于“天朝上国”的意识不无关系。所以读此书,不应只为娱乐消遣(说到消遣,看看充斥市面上各种空穴来风的太后“花边”、“秘史”,真是让人啼笑皆非),而是为了唤醒世人,以史为鉴,不蹈前车之覆。

收起

钻石会员

慈禧太后无疑是中国历史上最为有名的两位女性之一。与另一位武则天相比,她除了没有正式称帝之外,很多地方都有过之而无不及——从1861年至1908年间掌控清朝最高权力长达47年,在清朝仅次于康熙与乾隆,在中国历史上排名第四,是当之无愧的无冕女王。当政期间,她三度垂帘、两决皇储、发展洋务、收复新疆,又昧于世界潮流,镇压太平天国、扼杀维新运动,使整个国家向其顶礼膜拜,所作所为极大地影响了中国近代历史的走向。 然而,在男权至上的中国传统社会中,她作为一介女流,到底是如何踏上权力顶峰的呢?这一切都要从1962年的祺祥政变(又称辛酉政变)说起。王开玺教授认为,正是从那里,慈禧太后开启了她的权力之门,完成了从后宫嫔妃到大清帝国最高统治者的华丽转身,成功摄取了清帝国的最高权杖。她的成功掌权并非国家之幸事,也并非一朝一夕之功,而是有着极为复杂的历史背景。 就慈禧太后本身而言,她具备了成为独裁者的内在素质。她不但天生丽质、美艳绝伦,而且粗通文墨、明晓事理,还机敏善变、敢做敢为,颇得咸丰皇帝的信任与倚重,经常代笔批阅奏章。更为重要的是,她对权力有着极为强烈,甚至病态的渴求,这种欲望刺激着她时时伺机揽权干政,遇到合适的机会,必然掀起滔天巨浪。而当咸丰皇帝死后,就再也没有人能够制约她伸向最高权力的贪婪之手了。 就当时政治局势而言,她抢得了成为独裁者的不世机遇。首先当然是咸丰皇帝尚在青年即在热河亡故,同治年幼嗣位,咸丰皇帝后事安排中的漏洞为她入掌最高权力提供了可能。其二,咸丰皇帝死在了临时权力中心热河行宫,而八位顾命大臣又分居热河、北京两处,在权力中枢向北京转移,辅政运行机制尚未完全建立的间隙,为其发动政变提供了机会。其三,她是咸丰皇帝唯一的儿子同治皇帝的亲生母亲,不但母以子贵,而且掌握了象征权力的“同道堂”印章,代表皇权的正统,使她在与肃顺等顾命八大王的较量中占据了有利地位,并且采取了一系列正确的措施,所以能够通过政变一举将其政治势力铲除,为其掌权扫清了道路。 就当时社会关系而言,她获得了成为独裁者的独特人脉。咸丰皇帝虽然对心狠手辣的她有所防范,但仍然想要利用她。想象一下,如果真的要防止她攫取最高权力,何不效仿汉武帝立子杀母?或者效仿唐太宗令武则天削发为尼?从他赐给小皇帝“同道堂”印的那一刻起,慈禧太后的掌权已不可避免。另一个重要人物是咸丰皇帝的正宫皇后钮祜禄氏,即后来的慈安太后,她为人忠厚,贤淑安分,没有权力欲望,自然也就没有什么主见,容易为慈禧所煸惑、利用,为其独掌大权提供了支持。再一个重要人物是奕訢,即咸丰皇帝的六弟,他不但外有外国势力的支持,而且周边还聚集了一股政治势力。慈禧选择了他为其同盟者,再加之肃顺的麻痹和无知,胜保、僧格林沁等统军将领的支持,胜利的天平已见分晓。 伴随着慈禧太后与慈安太后、与同治皇帝返京的车驾,她一步步登上了清王朝权力的巅峰…… 王开玺教授的历史普及读物《慈禧垂帘:祺祥政变》一书,依据丰富的史料,用历史学家的视角,通俗易懂的语言,追根溯源,剖析了她之所以能够借此事件一举登上权力宝座成为最高独裁者的前因后果,为我们揭开了慈禧太后掌权之谜,为我们讲述了一个超级女独裁者的养成过程,确实如同王开玺教授自己所讲的“既具有历史学的严谨可信性和科学性,又不失语言的清新活泼,具有较强的可读性、故事性和趣味性”,非常值得一读。

收起

2014-06-10 17:13:00

V4

崔朔玮

钻石会员

中国人的史观,总喜欢给历史人物贴上或对或错的标签,但是未必每一个人都是这样。纵观中国历史,能从历史得失中参悟透人心,而在历史上崭露头角的人比比皆是,但是对于平常的人,他们也是凤毛麟角。所以在我看来,一个人被口耳相传的或好或坏,未必就代表了这个人的真实。读历史,我们读的不单单是成败得失,还有那人心的癫狂。 慈禧太后,相信每一个中国人都知道的一个女人。也是饱受争议,但是坊间流传或是教科书已经不言而喻的告诉我们,这个女人是大清朝灭亡的罪魁祸首。这样的一种偏见,是在让人痛心。 王开玺,主要从事中国近现代史的教学和研究,多属晚清政治史范畴。他的这本《慈禧垂帘:祺祥政变始末》为我们还原了一个最接近真实的慈禧太后。 慈禧刚入宫伊始只不过是咸丰帝的兰贵人,但是为什么他能够在几年的光景,就能深得咸丰帝宠幸,恍惚间就“万千宠爱于一身,六宫粉黛无颜色”了呢?及至生下咸丰帝唯一的皇子后来的同治帝载淳后,更是母凭子贵,在清宫中光彩照人,也许是机缘,凭借她自己的欲望和能力,通过祺祥政变,肃清敌人和对手,最终一步一步走上了大清朝最高权力的宝座。垂帘听政,更是中国历史上少有的,一个女人在封建社会能够攀登到如此高的地位,可以与武则天地位平等,可见,这不是偶然。在这本书中,还原了一个可以称之为捉摸不定的一个帝国皇权的统治者的大事记。她能策动祺祥之变,三度临朝,平发捻义军,定回苗之乱;能知人善用,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这样的人物在她的手下让气若游丝的清朝延续了近百年,成就了一个清朝的中兴。但是坊间流传的她独揽大权、任用小人、骄横奢靡、祸国殃民,酿成了中华大地接连不断的夷祸,也是事实。这些并不是偶然,历史是人的历史,人性和历史之间的关系非常微妙,看康熙帝、乾隆帝,压制自己的欲望开辟了康乾盛世。但是,世界不单单只有一个中国,世界的工业的发展让整个世界的格局已然发生变化,中国也只能随之而动。慈禧锤炼,只不多几十年,却对今天还有微妙的影响。历史,值得我们尊重,也要以史为鉴。2014.06.02

收起

2014-06-02 10:11:09

V3

菊花茶27

钻石会员

诚如作者王开玺所说,这是一本普及性历史书籍,即通俗历史读物,就是将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用趣味性、可读性的写法描述出来,但又不损害其真实性和科学性。读者或许觉得这样写并不难,但作者却说:“当初构思此书时,费了很大的气力,才勉强将原有的史学研究思维定势和表述语言改变过来。” 不得不说,这本书写得非常精彩。关于慈禧垂帘听政的故事,各种演义小说电影电视剧都表现得太多了,以至于头脑中一旦想起这一历史事件,首先浮现出来的居然是某些演员的面孔,以及那些耳熟能详的台词。但那都是确凿的历史事实吗?显然不是。作者在书中从咸丰皇帝与恭亲王奕訢的继位之争讲起,像一篇悬疑小说一般,一层层拨开迷雾,让故事慢慢向前发展。对于叙述过程中涉及到的许多历史知识,作者都会做详尽的解释,比如清朝的“秘密建储制度”,比如“亲王制度”,比如清朝皇帝陵寝的选择等等,这些看似是旁枝末节,其实都与历史的发展进程密切相关。 咸丰皇帝、懿贵妃、以肃顺为代表的雇命八大臣、恭亲王奕訢显然是“祺祥政变”的核心人物,咸丰帝弃北京逃往热河,在避暑山庄突然病亡,雇命八大臣临终受命,两宫皇太后联合恭亲王共同对抗肃顺。在皇帝梓宫回京的途中突然发动政变,一举改变了政治局面。直至最后慈禧太后垂帘听政,掌握国家大权47年之久。讲述这一历史事件,作者利用了相当数量的野史,而这些“野史”因为足够有趣,足够吸引人,已经变成了许多人心中的“信使”。但作者说,引用野史是为了补充正史的资料不足,使所述内容更为具体生动鲜活。事实证明,这种写法非常好。在叙述正史的过程中,已经有不少例证可以反驳野史的“谬论”之处。而有些无需反驳之处,读者也会多一些思考,不会轻易相信这些野史。 我也很喜欢这本书中关于人物的描述,比如肃顺,在书中着墨比较多。作者写了他个性中跋扈的一面,但他也有不徇私情,整治腐败贪官,重用汉人,忠心为国的一面。他还不结党营私,不贪财。临行前的那一幕,更是显示了他真是一条硬汉! 没有为读者预先设立某种“历史观”,是这本书最值得称道之处。作者在书中引用了康德的话:“没有人能超越自己所处的时代,正如没有人能突破自己的皮肤。”带着现代人的观点去随意批判历史最不可取,如作者这样的历史学家,除了写严肃的历史论文外,更应该多写写这样的通俗历史读物,以客观公正而又严谨认真的态度,以生动有趣的语言为人们展现历史的真实。当然可以有自己的观点,但是,读者要得出什么样的结论,那就是他们的事了。

收起

2014-06-08 21:15:29

V1

无昵称用户

这个商品不错~

2014-07-27 11:54:11

V3

jjmin

钻石会员

非常不错的书,物流很快。

2014-10-27 16:04:25

V2

zshr2

钻石会员

读完北京师范大学王开玺教授的《慈禧垂帘:祺祥政变始末》,我的一个强烈的感受就是慈禧垂帘是名正言顺的。虽然这其中充满着慈禧的智慧和狡诈,充满着八大臣的悲剧和无奈,充满着清政府日益衰落的无力回天和割地赔款的屈辱万分。 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是不成。慈禧太后之所以能够垂帘听政靠的是名正言顺,八大臣之所以不能够辅政成功是因为名不正言不顺。说白了,清王朝是爱新觉罗家族的天下。慈禧垂帘,也是爱新觉罗家的人在掌权,而不是外人——八大臣在掌权。这符合爱新觉罗家的名,也符合爱新觉罗家的言。而八大臣则恰恰相反,虽然他们有的也是亲王,是爱新觉罗的近支。 用行话来讲,这就是正统观念的作用。何为正统?某一王朝或者帝王受命于天,是纯正直接的发展过程中的王朝或帝王,是直接继承前王朝或前帝王。它们就是正统的。中国自古以来,汉族为正统,少数民族为左衽,是非正统;尧舜禹及之后的继承为正统,旁支为非正统。清王朝入关(1644)继承明王朝以来,到1861年咸丰皇帝去世,已经200多年,清王朝为正统的观念,清王朝爱新觉罗家族为正统的观念,也已经深入人心。 慈禧垂帘前的第一位帝王是大清朝一脉相承的帝王——咸丰帝的唯一儿子载淳,这是名副其实的正统,具有神圣的、不可动摇的正统地位。就是这个正统,使得慈禧太后在面临八大臣的责难时,多了几分信心;又是这个正统,使得慈禧太后成功地争取到了多数人的同情而问难八大臣;还是这个正统,使得慈禧太后垂帘有了“合法”的地位。 以上种种,足以说明,慈禧垂帘是名正言顺的了。至于为什么是慈禧垂帘,而不是慈安垂帘,这就是个人原因了。历史地说,清王朝有可能是慈禧垂帘,也有可能是慈安垂帘,无论谁垂帘都是可能的,因为皇上年幼,而无论是慈禧或是慈安都是皇上的母亲,都是清朝的皇后、国母。 慈禧太后第一次名正言顺垂帘听政之后,并没有像武则天那样临朝称制。虽然她有专断擅权的时候,但是因为她的垂帘听政将矛盾集中在爱新觉罗家族内部,而构不成外部对清朝的威胁,所以她能第二次垂帘听政,且垂帘听政长达47年之久,正统的思想使她在最高权力宝座上,统治中国长达近半个世纪。而临朝称制的武则天却只执政了21年。这时间还不到慈禧太后执政时间的一半。原因是什么?无他,唯有正统。如果是正统,则名正言顺;如果不是正统,则名不正言不顺,事成不成就不言而喻了。

收起

2014-06-30 10:31:15

V3

若砚尘

钻石会员

本书以“灭建州者叶赫”的谶言为引,引出了慈禧长达47年的执政生涯,介绍了祺祥政变的始末。说出“量中华之物力,结与国之欢心”的慈禧太后,正是叶赫那拉氏。清政府在慈禧太后手中覆灭的结局,竟使其一语成谶,符合民间流传的叶赫家族向爱新觉罗家族复仇的传说。 似乎在道光帝选立奕詝即位时,就为慈禧太后掌权提供了条件。若道光选择奕訢即位,以奕訢66岁逝世,其子载滢已年近四十的情况,必不会出现清帝年纪太小而导致太后垂帘掌权的局面;若不是咸丰帝让懿贵妃代笔拟旨,也不会刺激懿贵妃的权力欲望;若不是咸丰帝长期驻跸热河而不回銮北京,也许并不会出现后来的宫廷政变,也不会出现慈禧太后干政垂帘的局面……但历史就是历史,历史没有假设,历史不能改变。在此风云际会之时,终究是慈禧太后垂帘掌权,执政长达47年。历史选择了懿贵妃。 道光帝注重孝道,待母极孝,奕詝的师傅教他打出的“仁孝牌”,正中道光帝下怀,而奕訢则在不知不觉中接连失利。咸丰帝虽无康熙的雄才大略,但也不是昏聩的无道之君,是个不求有功,但求无过的守成之主。但他生不逢时,即位第二年就爆发了太平天国起义,早已不再骁勇善战的清军无法镇压,使星星之火成了燎原之势。而英法联军更是逼其巡幸热河,并一病不起,在热河驾崩。在此军政繁忙之时,咸丰帝让他的爱妃懿贵妃代笔拟旨,本无可厚非,也不会酿成什么大祸。但这刺激了懿贵妃的权力欲望,一旦有了机会,这野心就膨胀开来,一发不可收拾。奕訢与咸丰帝是亲兄弟,他们的皇位之争虽没有九子夺嫡般残酷,但彼此都有了嫌隙,在咸丰帝即位后更是因奕訢生母的封号问题而有了隔阂不满。咸丰帝为了防止奕訢夺位,将他排除在辅政的八位赞襄大臣之外,更是激起了他的委屈不满。肃顺等人治乱世用重典,虽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也得罪了不少人。“如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如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人们对此情形已经司空见惯,肃顺等人大力查处,反而让人觉得他们不留情面。由此可见,改革要循序渐进,不可急功近利。对于已成痼疾的现象,要一点一点改,若操之过急,必会使受害者反扑,反而不利于改革。王安石变法失败就有这样的原因。慈禧与肃顺等人素有矛盾,现在更是要扳倒肃顺等人,确保权力掌握在小皇帝载淳手中。 咸丰帝病逝,载淳年幼,给懿贵妃和恭亲王奕訢提供了机会,他们有共同的目标和利益,一拍即合,密谋发动政变。军队是政变的一个重要力量,慈禧为了掌握军队,拉拢胜保和僧格林沁。她是幸运的,这两人都是支持太后垂帘的。而此时的肃顺等人自信自己受命与咸丰帝,无人能撼动他们的政治地位,更小瞧了慈安太后与慈禧太后这两位年轻的寡妇。他们在第一回合败下阵来,使两宫太后可以理政,此后更是一步错,步步错,失了先机,也没有后发制人。此后更是致命的削弱了对兵权的掌控,还在回銮时分开行动,最终被各个击破。成王败寇,肃顺等人的罪名虽多是欲加之罪,何患无辞,但那以不重要,祺祥政变,最终是慈禧太后取得了胜利,开始了她47年的执政生涯。

展开

2014-05-08 13:38:14

V4

czh19

钻石会员

这个商品不错~

2014-04-28 10:18:49

V1

无昵称用户

不错啊,研究很兴奋。

2014-10-07 09:40:25

V2

无昵称用户

钻石会员

这个商品还可以

2014-07-10 22:02:53

V2

养正斋主人

钻石会员

这个商品还可以

2014-11-05 11:24:05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