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慈禧读后感1000字

慈禧读后感1000字

《慈禧》是一本由張戎著作,麥田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NT$450,页数:432,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慈禧》读后感(一):读完反思两天才敢整理

第十九本原版书,算是今年读的比较厚的一本,最期待的是百日维新以及八国联军等情节,本来对慈禧知道的不多,加上对那段历史也不甚了解,总觉得过于屈辱,所以很少涉及相关书籍,被朋友安利之后觉得自己之前是带有偏见,虽说历史上个任人打扮的小姑娘,每个人也都如同盲人摸象,但是这个视角我觉得作者是客观而中肯的,虽然在大多数人眼中看来过于美化慈禧,但是事情原因的原因并不是原因本身,千疮百孔的中国所经历的一切,不该完全归结于一个女人身上,况且对于她所做的其他全盘否定,更不是我们现代人应有的态度,有功有过,况且我更是毫无资格去品评什么。

《慈禧》读后感(二):好人,慈禧

我想,听逻辑思维告诉我一个很大的观点,既是,历史的精彩在于,过去的史料已成事实,关键看你怎么解读。

慈禧,我们一直以为是个坏人,篡权,害人,冷漠,闭关锁国,她引领的清朝,最后走向了灭亡,还为国门引进了虎狼之师。

看了此书,至少觉得慈禧是个鲜活的/聪明的女人/人上人。

1,有感情的女人。她的爱人安德海被害死后,她悲痛欲绝,后来为此报复醇亲王,抢走他的儿子,成为后来的光绪皇帝。

2,有政见的“天子”。未登基,但权倾朝野。不像武则天,上台受到全臣诟病,慈禧却受到大家的爱戴尊敬,希望她执政朝野,足以说明她的政治天赋。

3,有创新的态度。正值国门开放之际,咸丰皇帝的封闭和对洋人的痛恨,不但没有浇灭慈禧的学习热情,反而更让慈禧对外界充满兴趣,派出学子,同时也引入大量新技术和思潮,也让这个时间段,使得中国成为历史上最接近资本社会的一刻。

4,宽容的心胸。一是对慈安不像以前看到的都是怀恨和杀害,而是尊敬和容忍。二是即使八国联军火烧圆明园,即使法国对中国的战争,她仍然坚持坦诚相待外国思想,海纳百川。让中国步入现代化进程。

《慈禧》读后感(三):引领改革开放的“慈禧”,颠覆了教科书的印象(二)

继续读《慈禧》,此时同治已崩,同治的堂弟光绪也已十六岁大婚,到了亲政的年纪。

3岁起登基,慈禧垂帘听政13年后,光绪的亲政并非课本给我的印象“万民欢呼,恭迎少年天子”云云,反而诸重臣李鸿章为首忧心忡忡,连光绪的父亲醇亲王都知道自己的儿子不是块料......

要知道光绪同治两代帝师翁同龢对于光绪的评价是很高的,从小勤识苦读,通晓四书五经儒家经典,熟练掌握汉满蒙语,还经常作诗体恤民间疾苦,好俭忌奢。简直就是个传统意义上的好皇帝!相比他的前任同治不学无术,上课打瞌睡,熬到下课就溜,光绪显然被保守派视为推翻慈禧为首“开明派”的希望。

没错,教科书中的老顽固慈禧才是引领中国改革的先锋。她任命英国人赫德执掌海关总税务45年,位居一品,贡献了三分之一的财政收入。1867年,慈禧派遣美国人蒲安臣为首个外交使节领使团访欧三年,建立了平等的外交关系。曾纪泽等驻外公使有Home Leave之类的津贴,待遇优厚...电报开矿铁路这些洋货都是她顶着压力引进来的。慈禧的“改革开放”功绩应该在百年后的邓公之上。

光绪虽然能读书,但是他的老师翁同龢不识洋务,且找机会就对开明派口伐笔诛。经典史籍上面能教你如何应对红毛国,蓝毛国,绿毛国?一个关外刀马民族之后的皇帝,不会骑马,只在御花园骑木马;不愿出游,喜欢把自己关在紫禁城内;他宠幸的珍妃喜欢打扮成美少年......好吧,这样的怪怪小鲜肉要是能成就10年后的“戊戌变法”,我才不信。况且戊戌变法的起因中日甲午战争赔款两亿,就是赢弱光绪在主战派翁同龢鼓吹下打起来的。

如果光绪从未亲政,那么清朝的中兴会延续,说不定真的可以在1905年君主立宪:如果光绪也像同治一样荒淫无度死于梅毒,对政事毫无兴趣,让职业政治家慈禧持续掌舵,还会不会有“庚子之乱”的四亿五千万赔款?

《慈禧》读后感(四):引领改革开放的“慈禧”,颠覆了教科书的印象(一)

今年2月在诚品书店买到了这本畅销书,一开始以为会看不下去:大部头加上直板繁体,没法在地铁上看,不过还是会每天睡前翻几页。

读张戎的《慈禧》,作者凭10年前的老毛传记闻名,对于史料把控确有独到之处。

从小对慈禧的印象是奢华无度,心狠手辣和专横跋扈。前者的罪证是挪用海军衙门购舰银子修颐和园(其实多几艘速射炮快舰也无法改变甲午战败的结局:一个中世纪的组织有了坚船利炮,也会让其烂在船坞里),后者却是每个独裁者的通性,套在好多人头上都适用。

和教课书里“顽固守旧”的标签相反,慈禧是一个开明和务实的人,且好奇和好学。从和英法合作铲除荼毒长江中下游十多年的太平天国开始,到同治中兴打破祖制任用曾胡左李等一干汉族名臣任封疆大吏,再是二十多年的洋务运动...... 一个不知变通,墨守成规的独夫是做不到这一点的。慈禧当权让清王朝多活了50年,不然咸丰的儿子就可能是末代皇帝:太平天国捻军和英法联军的南北夹攻,经济上的困顿多年,天朝只能破产。

看看康雍乾盛世声望最高的乾隆干的好事:1757年开始的海禁直接让闭关锁国的政策毒害了他的子孙。英国无法贸易,法国无法传教,百年后的鸦片战争因此而起。康熙常在承德猎虎,乾隆能滞留江南猎艳,咸丰同治光绪只能在内忧外患中拜拜祖庙。

“皇上考虑的是怎样治理他的帝国,关上门来当然容易的多。” 可能在朝鲜的教科书中,日成正日正淫祖孙三代就是康熙雍正乾隆的转世,因此可以整天歌颂宇航员登上太阳或者主体思想永不倒。

慈禧晚年的污点一是囚禁光绪杀六君子,二是对八国宣战赔款四亿五千万两:

前者只能怪光绪政治经验不够,凭几个军机行走走秀,拉几个巡抚点赞只能吸引点口水和眼球,距离夺权之路太遥远。

后者就是自卑和盲目自大的传统思想作祟:以为靠几堆被袁世凯从山东逐出的神汉痴婆就能天下无敌,那么每天在家烧香和拿针扎小人就足矣了。

本书才看了四分之一,对于恭王也提起了兴趣。

2015.04.17

《慈禧》读后感(五):被嫌弃的与了不起的

本书推崇慈禧,称其客观上推动改革,有现代海军、废除缠足、考察宪政等成果;主观上“有良心”,因政治原因杀人较少,更为避免内战而作退位准备,是位“了不起的政治家”。

书后的参考文献翔实,作者自序中“言必有据、秉笔直书”的写作宗旨也铿锵,但有些地方还是让人难以全信。

在书中,慈禧少女时进宫,母凭子贵,咸丰去世后逆袭夺权,掌权后就开始推动改革。同治亲政不过两年,慈禧再度掌权,立幼光绪,再推改革。期间除中国近代的多个首创事物,还有打平“太平天国”、派员收复新疆、中法战争体面终战等军功。光绪亲政数年,则改革停滞,甲午战争爆发,中国不敌。败北后朝廷开始戊戌变法,康党要杀后夺权,慈禧抓捕康党,光绪因疑似参与而被软禁。西后试图废立,督抚、公使都不支持。西方渗透日深,民间出现义和拳等准武装对抗,慈禧初是镇压,后来试图利用他们对抗西方,失败,西逃,谈妥天价赔款后回到北京,再三继续改革。慈禧临终时,恐惧光绪亲政后会被日本利用甚至中国被合邦吞并,因此毒杀养子。又为避免满人遭屠戮,而给皇后隆裕决策权以背锅——最终确是隆裕拍板退位的。

其中,洋务运动、戊戌变法、预备立宪确实是发生在慈禧年代,她作为权力核心肯定有授权,负领导责任,但她是否主动、主导其实难说。太平天国之后,国家强枝弱干,洋务成果多结于地方,地方上话语权更大。此外,书中给人的印象是光绪很传统,慈禧很维新,但从常理来说,应该是不得势者、年轻人比较锐意改革的,也有说法是慈禧的预备立宪不过是重复光绪的戊戌变法而已。最后,作者认为慈禧让隆裕有决策权是为了退位作铺垫,当时读了感觉夸得太过了,太神化了吧——当然,真写下来却觉得这些也都不无可能。

作者说“写历史是对客观史料作主观解读”,我们所以没能接受的,或是之前的主观解读已深入人心。让咸丰来干会更好吗?同治、光绪、宣统会更好吗?康熙、雍正、乾隆会更好吗?天公不语对枯棋。

其实,作为一位女性,慈禧执国近40年,单凭这点,便当得这句“了不起的政治家”了。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