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尼采与哲学》读后感1000字

《尼采与哲学》读后感1000字

《尼采与哲学》是一本由[法] 吉尔·德勒兹著作,河南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58.00元,页数:456,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尼采与哲学》读后感(一):新版修订说明

这次的修订主要包括三个部分:

一、 中文初版的错译;

二、 法文表述习惯与英文不同的地方,依据法文做了修正;

三、 英文版的漏译和错译。

本次推送部分节选,抢先购买本书请点击微店购买链接:http://weidian.com/item.html?itemID=1902671641&code=031vDZen0ecKcf1MkNgn0awZen0vDZef&state=H5WXshare

《尼采与哲学》读后感(二):思考文字中的哲学

评价哲学的翻译书并不容易,不只是评价哲学的思维,也包含译者的文学素养,而读者在多大程度上仅需通过译文来从事概念性思考?如果读者仍然必须大量仰赖译文之外的原文才足以支持文本分析的工作,那一部译作就是失败的;成功的译本应能提供读者一种由原作而生,却或多或少有别于原作的概念上的整体性,这种新的整体性允许读者对译本本身进行其他的诠释。

然而,译本的概念整体性首先取决于译者的诠释功力,这涉及到的是脉络的尺度问题:除非一部哲学翻译作品中的语言是在一种思想中被确定的,否则它永远不可能提供读者一片诠释的沃土。 换言之,翻译哲学作品不应该保持某种诠释上的中立,所以译者不对文本做诠释,只是「忠实地」译出原文最素朴的意义是否值得探讨?抑或是,应该尽可能地诠释;唯有在诠释的强度接近了「一种思想」的情况下,从该思想(几乎不可避免地有别于原著的作者)所译出的语言才有办法成为新诠释的来源。

《尼采与哲学》读后感(三):自留,一些想法

D写到尼采的概念“弱者的怨恨”,跟写到斯宾诺莎的概念“中毒”、“消化不良”,实际上是在两部机器里的同一回事,是心理学的、而不是哲学里的同一性问题。哲学里应有的是众多,“万神”,而不是一。在众多中,当然也有德勒兹自己的哲学机器,这是一部生产机器的机器,重工业,但它并不具有某种权威性——只是真的、真的让人喜爱。在相当的程度上,他当然不只是拆解了、而且是重塑了他所论述的所有人,其中一些作为友人,另一些作为敌人:这就是尼采的原则,先肯定自己,再否定自己所反对的。在重塑他人的时候,他当然也重塑了自己,通过吸收他所愿意吸收的,通过意志。

通过意志,所以清晰了然,所以有一个天然的前提:“是我在说话!”所以当然是孤独的,不与世界话语的封闭系统为伍的,唯我论的,这不是方法的前提而是后果。然而他又怎么会是孤独的呢?当你知道自己是孤独的,自然能感知到其他的意志,自然知道自己不是孤独的——这不是逻辑推论里所发生的事,而是实在,是不试图统合这个世界的人,承认孤独与多种意志全为合法的人必然获得的温暖。

《尼采与哲学》读后感(四):灵魂的某种卑贱要比错误和愚昧本身更严重

试图把尼采放在整个哲学史上来看,那么,他发现了什么?

1一切重新估价。尼采哲学是对真理的结构,对知识、道德、科学的合法性的质疑。批判必须成为对价值本身的批判,尼采认为康德的批判不够彻底,将价值移除批判领域;认为柏拉图问"什么是美?"不如问"哪一个是美?"我们问哪一个是美,其实是现象与力的密切关系,从何种角度反映美。

2肯定生命。尼采反对否定生命,要求肯定生命,甚至要求肯定生命中的痛苦,肯定多样性,生成和差异。生命超越了知识为之设定的限制,思想则超越了生命为之设定的限制。生命把思想变为能动的思想,思想则把生命变为肯定的生命。

3能动力和反动力。从真理所处的地点,时间,时刻和因素,即源头来区分能动和反动,肯定与否定。

4永恒回归。永恒回归迫使某些东西改变本质从而构成新的存在的问题。它不再是选择性的思想,而是选择性的存在,永恒回归就是存在,而存在就是选择。永恒回归是选择,也是创造。流行音乐不会回归,真正好的思想,好的艺术一定会回归,一定会引发新的诠释和理解。

5关于哲学特别喜欢的一段话:哲学的作用在于使人悲哀。如果哲学从未使人感到悲哀和苦恼,那么它就不是哲学。哲学帮助减少愚昧,让愚昧变成耻辱。它没有别的用途,只有这一个:暴露思想的一切卑贱形式。 不存在永恒的或历史的哲学。哲学的永恒恰如哲学的历史性,总归结于这一点:哲学总是不合时宜的,在每一个时代都不合时宜。

《尼采与哲学》读后感(五):强者的哲学

19世纪德国三大思想家:马克思,佛洛依德和尼采。他们都是无神论者,认为相信神乃是人的懦弱和盲从的表现;他们都对传统观念以及现存价值提出过震撼性的挑战,企图将人类从陈规陋习的思想囚笼中解救出来。(英国学者J.P.史丹)

哲学就是去探寻存在中的一切陌生和可疑的事物,寻找至今为止被道德禁锢的一切。从根本上来说,至今为止被禁锢的东西无非是真理。

智者不仅必须爱他的敌人,也必须能恨他的朋友。你们还没有去寻找自己,这时,你们却发现了我。所有的信徒都是如此;因此,一切信徒都是微不足道的。现在我要你们舍弃我,去寻找你们自己;只有当你们通通否定我时,我才愿意重新回到你们中间去。

他既不相信厄运,也不相信罪孽:他对付得了自己,也对付得了别人,他懂得忘却,——他坚强的足以使任何东西必然成为对他最有益的东西。

怨恨是一种疾病。——对此,病人只有一剂良药——我称之为俄国的宿命论,那种不抵抗的宿命论。当一个人遇事都要反应时,他很快就会筋疲力竭,于是他根本不再做出反应了。没有任何东西比怨恨的情绪更能耗尽人的精力了。相反,对于一个富有精力的人而言,怨恨就是多余的情感,克制怨恨的情感几乎是精力充沛的证明.

女人是有强烈报复欲的;这是由她的软弱所决定的,就像她对别人的困境容易产生兴奋感一样.

哲学家的使命不在于制服一般的反抗,而在于制服必须倾尽全力随机应变和精通武艺才能战胜的敌手...势均力敌——这是诚实的决斗的首要条件。当你轻视对手时,就不能开战;当你发号施令蔑视某物时,也都不能开战。

对许多事物采取不看、不闻、不接近的态度,这是最最聪明的,不是偶然的而是必然的一种证明。另一种聪明和自卫是要坚持尽可能少做反应,要避开使人注定似乎会失去自由,还要失去创造力,变成只会起反应的那种环境和条件。

对于人类的伟大,我言简意赅地说就是热爱命运:一个人不要除此之外的其它东西,未来不要,过去不要,永远都不要。不仅要

女人身上的善良已经是蜕化的一种形式了,虽然有许多所谓的美丽的心灵,但从根本上来说还是存在生理上的弊病。女人味越浓的女子,越是拼命地反对一切权利。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