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炼金术士及其他鬼故事》读后感100字

《炼金术士及其他鬼故事》读后感100字

《炼金术士及其他鬼故事》是一本由(英)蒙塔古·罗兹·詹姆斯著作,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CNY 25.00,页数:197,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炼金术士及其他鬼故事》读后感(一):有关翻译请在此讨论

说明三点:

1. 作为译者我当然是爱M.R.James的。关于封面我曾建议使用作者好友所画的几幅插图做封面(如企鹅原版所为)。但出版社另有考虑。

2.我的译稿是将书名直译为《<马格努斯伯爵>及其他鬼故事》。但出版社从市场角度考虑,对标题进行了修改。

3. 作者介绍亦有误,James是中世纪学家,而非语言学家;封2的内容介绍中说囊括了作者所有短篇小说,亦不准确。这些小失误相信在重印时将进行修正,请各位读者见谅!

《炼金术士及其他鬼故事》读后感(二):他在清晨看了本恐怖小说,然后...

在这个“唯快主义”的时代,我们常常在吃饭时同时看着电视,刷着微博朋友圈,看着连载武侠小说,聊着微信,没准还写着报告~平均十分钟瞟一眼手机,不然浑身不自在~就是这样,我们习惯了被信息填满的“快生活”,哪怕是被惊吓,我们都偏爱突如其来的恐怖,因为相比于突然出现的僵尸,“慢”才是真正令我们恐慌的。

以这样的心境,看这本100年前写下的恐怖小说,作者用浓浓的哥特氛围将起承转合慢慢铺开,连一幅画的宗教背景都会煞有介事的详细考据,这本“认认真真的吓你”的册子,在这样一个安静的清晨读来,令人觉得可爱、可敬。

《炼金术士及其他鬼故事》读后感(三):他的特点就和夏洛克恐怖新娘一样

最近好无聊一直在翻以前写得东西……

M. R. James 的《炼金术士及其他鬼故事》,大概写作于1893年至1936年间,首篇应该是在作者30岁左右在剑桥大学担任教员时完成。有人称这些故事都是詹姆斯式的鬼故事。虽然,在那个年代,因为电影电视等等设备尚未普及,这些故事算得上是惊心动魄,不过,就这些故事的特点来看,我觉得应该是表达了一种还原历史的冷酷的视角。简单地概括成为“超自然力量”的描述尚且有些模糊,比如“超自然力量”代表着什么。在这些故事里面,比较有特色的应该是《埃尔伯利克教士的剪贴册》。所谓“超自然力量”,那么就是完全脱离了人为的可控性,而寄一切发生为“超自然力”的结果。这与鬼怪不同,因为是“超自然力”,因此人类是被摆放在一个极其渺小的位置上的,甚至成为鬼魂都是不可能的能力。人类的欲望是微不足道的,正像是中古世纪由于知识的匮乏而产生的人们对于外界的纯粹的想象。而其他人笔下的鬼故事,因为人类的贪欲或是仇恨化身为鬼,已经将人类的情感融入了这种奇迹之中,可以说是人类自我意识的觉醒。詹姆斯式的故事则恰恰相反。这时基于作者对于古代手稿多年的研究,因此在不近人情的冰冷叙述之外,是对于可能存在的现实的高度还原。

《炼金术士及其他鬼故事》读后感(四):《哦,吹哨吧,我回来找你的,朋友》

在西安旅游期间,躲在客栈潮湿的地窖里,看完了詹姆斯院长的睡前小故事(大半夜到院子里看着客栈里挂的红灯笼福签瞬间穿越到阿基多的电影里..还有不怀好意的清洁工..)

(不是文学从事者,只是一个爱看恐怖小说的弱智)

故事大多数是围绕学者教授到外地的工作或考察而展开的,比如无意间认识了什么什么人啊 买了什么什么古书文物啊,住进了哪家旅馆啊,来到了远房亲戚的古宅啊,自己某某亲戚同事..而且涉及的源头大多数是几个世纪之前的事.大概因作者为学者身份,小说了夹杂着大量的信息(古书,圣经),这一点我不太喜欢,总体也比较学术化,和研究报告一样,虽然增加了可信度与参与度,但减少了几分恐怖气氛,不过聪明的作者找到了平衡. 女巫审判,鬼魂复仇,封印等是大部分短篇的主题,所谓的超自然现象也离不开人心的欲望在作祟. 但如剪贴册、铜版画、铜哨之类的物件是值得玩味的.

我非常喜欢的几篇《白蜡树》《十三号房间》《施展如尼魔咒》等,这几篇的主题恰巧相似.《校园怪谈》是比较特别的一篇,《国王学院小礼拜堂一夜》略显高冷(炫技)看不太懂. 总之,所有短篇我都挺喜欢的,值得一读.

篇章短小简洁,所有的短篇都详细描述了超自然现象的本身,但是论艺术文学性恐怕没有之后的小说家高. 值得一提的是,尽管作者在对魔鬼本身的描写很少(一篇一句话)就足够有让人起鸡皮疙瘩的感染力(瘦弱的、骷髅,毛茸茸的),而且通常会在之前给出引子和典故引起读者联想,这点和布莱克伍德的那种层次分明步步逼近的恐怖感不同. 当一个瘦弱的带着眼镜的学者无意间在一个废弃寺院或教堂遇到了一位老者或在客栈的床底下发现了一贴手稿...没错,古怪事就发生在我们身边.

《炼金术士及其他鬼故事》读后感(五):鬼故事中的小清新

月隐星稀,促织低鸣,人间无事,便有鬼故事横行。

一般的鬼故事,无非是恐怖血腥,或者流于艳情,这两类《聊斋志异》中都有不少,当然聊斋里还有很多故事不在其中,但大多是怪谈之类,鲜少鬼怪了。

但作为一个正经的信奉有神论的学者,本书作者所创作的一系列鬼故事可谓是血浆和荷尔蒙之外的一股清流了。

本书作者蒙塔古·罗兹·詹姆斯(Montague Rhodes James),是英国名校的剑桥大学(University of Cambridge)毕业生,在剑桥做到院长,后来又在著名的贵族学校伊顿公学(Eton College)做院长,本人是中世纪研究专家,并对古籍研究有很深造诣,同时他还热爱旅游,造访过欧洲许多中世纪遗迹。

这些当然都在他的鬼故事中体现了出来。

无论从作者的宗教主张上,还是社会行为中,都不难看出其是一个保守的所谓“英国绅士”,在他的故事中,主角基本上也都是受过良好教育的英国精英阶层,或者可以说,就是作者本人的投影,主角们不时间透露的剑桥大学背景、对古文物的喜好、经常旅行探险的经历,无不印证着这一点。而故事发生的地点,则通常是教堂、修道院或其他历史悠久的建筑,这当然和作者的学术方向及旅游爱好分不开。

实际上,本书是一个选集,是从作者的短篇小说集《古文物专家的鬼故事》(Ghost Stories of an Antiquary)中挑选出来的。在故事中,引发诡异事件的一般都是古文物,而主角们则通常是博学、古板并带有学究气的学者,一开始总是以研究的态度来面对诡异事物的前奏,至于(可能)出现的鬼怪,一般是闭塞地区的人物。对于这些鬼怪,后来的一位美国恐怖小说大师霍华德·菲利普·洛夫克拉夫特(Howard Phillips Lovecraft)将其总结为“一种迟缓的、令人毛骨悚然的夜间怪物,处于野兽与人的中间地带”,简言之,其鬼怪带有兽性。作者的鬼故事,就是文明的“人”与野蛮的“兽”之间的交锋,是庄严肃穆的人性随时可能堕入污秽亵渎的兽性的可怖预示。

当然,真正好的小说不是看其内涵有多深刻,首先还是要好看,本书的十多篇故事是可以称之为好看的。故事情节紧张有趣、悬念跌宕自不必说,语言流畅是小说一个很重要的加分项,对于英国或其他地区的民俗也有相当的展现,读来让人感到颇为新奇。

本书的注释也很详尽,包括为了读者能更好理解小说意味,而特意解释的英国传统习俗观念等。

只有一个令人诟病之处,这些故事在第一人称和第三人称叙述上有点矛盾,大概是为了增加真实感,作者总喜欢在叙述中加入与故事情节本身无关的“我”。

说到真实感,作者在鬼故事的创作上有一个理念,认为鬼故事应该是发生在读者熟悉的环境下,让读者有一种似乎自己也会随时碰到故事中发生的情节的可怕愉悦。

我们可以认定——作者本人也是这么说的——鬼怪故事只是作者的业余消遣。但不得不说,作者之所以拥有较大的名声,基本是依靠他的这些业余故事。

在我看来,作者的故事与洛夫克拉夫特的克苏鲁(Cthulhu Mythos)体系故事有一种传承关系,尤其是在“不可名状的恐怖”这一点上,这也是作者成为灵异小说大师的重要特点。

所谓“天上有天九重天,重重游神仙;地下有地十八层,层层荡鬼魂;人间有鬼又有神,只是凡人分不清”。人类对生的执着反而引出对死的恐惧,而死后世界的不可见不可知又让人在畏惧中总不免带了点好奇地向往,只要人一天没有堪破生死,鬼故事就永远以另一种阴森恐怖的别样诗意吸引着人们。

(《炼金术士及其他鬼故事》(Count Magnus and Other Ghost Stories),英国学者、作家蒙塔古·罗兹·詹姆斯(Montague Rhodes James)著,徐成译,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2014年16月第1版,2016年9月第2次印刷。全书共计16.4万字。)

2021年10月26日星期二晚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