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长河读后感100字

长河读后感100字

《长河》是一本由沈从文著作,江苏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CNY 29.80,页数:272,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长河》读后感(一):在历史的“长河”里被外部世界侵扰的“边城”

在长河里,故事还是发生在那个湘西的“边城”,依然是那样一个天然的世界。养育无数生命的河流,秋天的红色的枫叶和金黄的橘子,丰硕的土地和繁荣的码头,依照古老传统各安其所的人们,精灵可人的女孩夭夭、落魄居乡的老水手满满,精明能干的乡绅长顺,八面玲珑的会长,这仿佛依然是边城里的那个世界。 但边城是一个世外桃园,而这本书里的吕家坪是一个被外部世界侵扰的“边城”。满满和水手们看到的“新生活”似乎注定要打破这里的安定和谐的传统。即将来临的战争,日益腐败的官僚,都给这个小世界生活的人们带来了不安。在作者写作的年代,天然纯净的夭夭和快乐善良的社会关系。。。这一切想一个美梦般易碎。

《长河》读后感(二):立场还是要说明

沈从文的水平自不必我等多说,他的书即使在今天看来还是很有生命力,而且历久弥新,再怎么再版都不嫌多。这本《长河》是大陆江苏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大陆沦陷"是怎么回事?把台湾出版物直接拿来就用了吧?责编自己有没有看过?台湾出版的时候作者这么写是可以理解的,大陆出版是否可以有个简单的说明,纠正一下?

《长河》读后感(三):人性的探索与呐喊—《长河》

沈从文才华横溢,他的著名小说《边城》写出一种如梦似幻的美感。正是因为对那片生他养他的土地的深爱,沈从文才会将它们描写得那么唯美动人,也正是因为对那里人们的种种不幸深感痛惜,才有了这篇《长河》。

这里地处在洞庭湖西南,沅水流域上游两岸,受大地滋养盛产橘子。每当采摘时节,随处可见堆积如山的橘子,恰似一堆堆火焰,连两千多年前的屈原,看到这样的景象都忍不住写出《橘颂》来赞颂它。可惜“货到地头死”,出橘子的地方反而卖不出橘子。出产太多,沿河又发生战事,装运不便,只好看着它烂掉。这里靠着沅水,有聪明人靠吃水上饭从此开始发迹。

生活的富足也未能摆脱思想的守旧。这里的女孩子十二三岁就被卖做童养媳,凡体力所及之事都得参加,闲时还要抱着自己的“男人”出去玩耍。等到十五六岁跟丈夫圆了亲,又多一样传宗接代的义务。另有一些接受过新教育的女孩子则不屑做这样的事情。她们信仰爱情,追求自由,喜欢那些有新思想的年青军人。可这些军人身不由己且不负责任,把女人肚子搞大后,自己一溜完事,再看那些可怜的女人就像翠翠妈一样,孩子一落地,故意到河边大口大口地喝冷水,没多久就一命呜呼了。

少数幻想着她的男人还能回来的女子,一旦事情暴露结局则更加悲惨。族群中一些辈分大势力强,读了几本“子曰”自以为有维持风化道德责任的人,集合族中人把女子捆绑起来,剥光衣服,脖子上挂一块小磨石,带到长潭中去“沉潭”。完事后,把船掉头赶回祠堂叩头,放鞭炮挂红,驱逐邪气。这种陋习看得人心惊肉跳,而在当地人眼中,却是司空见惯的甚至被认为是斩草除根、祛除祸患的英雄之举。

作者两次提到“子曰”,不禁让人想到儒家文化中迂腐的部分对百姓的毒害有多深。那些残存的、违背人性的封建礼教完全就是杀人工具,引得鲁迅喊出“礼教杀人”的感叹。

这片土地养育了这里的人民,他们也爱这片热土,然而笼罩在旧礼教的阴影下,又有多少人被杀死在这块土地上。鲁迅笔下的祥林嫂,沈从文笔下的翠翠妈、夭夭都是被封建礼教杀死的可怜女人。

历史上,像有如此遭遇的女人比比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作者发出呐喊:“新旧冲突,就有社会革命。一涉革命,纠纷随来,到处都不免流泪流血。最重大的意义,即促进人事上的新陈代谢。”呼吁人们应该认识到不尊重人性、扼杀人性的所谓礼教该到了寿终正寝的时候了。

长河,沈从文著,北岳文艺出版社,2014年1月版

《长河》读后感(四):《边城》的梦中

如果这是一条绵绵的长河,那么我们今天读到的还只在辰河流域,尚未汇入沅水,而浩浩汤汤的洞庭湖,惊涛东去的长江更是迢遥,这一条长河还远未到尽头。

沈从文起初说,《长河》大约有三十多万字,出版面世的只是上卷。后来,他又提到计划中的《长河》一共四卷,以此估量,《长河》的整体篇幅,恐怕要远远超过三十万了。如果完成,将是沈从文作品中篇幅最长的一个,很可能成为沈从文最具代表性的作品。但沈从文只完成了第一卷,就戛然而止。《长河》第一卷完成于1942年,三四十年代是沈从文创作的多产期,以沈从文之前的创作速度,哪怕是四卷本的小说,在1949年前无论如何也能完成,但《长河》只停留在了第一卷,是什么原因让沈从文辍笔呢?

第一卷的故事乍看之下像另一个版本的《边城》:夭夭虽是乡绅的女儿,身份比摆渡人的孙女翠翠高一些,但真纯与朴质和翠翠何其相近,只是多添了一分任性的精灵古怪。老水手满满身上有几分翠翠爷爷的模样,三黑子的憨直与豪气是不是也有二老傩送的影子?乡民谈吐间纯朴依旧,乡间风俗也尚如《边城》中一样坦诚温暖,然而《长河》多了另一些人物,是《边城》里所没有的。左右逢源的商会会长,明明是厌恶官场的应酬打点,又不得不在官商民之间周旋。一面从《申报》上解读“新生活”,对国家的未来心存希望,一面又忐忑于时局动荡,如履薄冰经营自己的产业。吕家坪保安队的队长,想法设法搜刮民脂民膏,自觉城里受过教育,对乡下人嗤之以鼻,挑逗夭夭中透出自命不凡。还有为保安队长帮闲出坏主意的师爷,与乡人起冲突的差人。《边城》中翠色逼人的山水,到了《长河》中已染上了一层世俗的阴影。

《长河》开篇谈辰溪的特产——橘子,外来陌生人来问本地人路边金灿灿的橘子卖不卖,乡人的回答总是不卖,陌生人以为乡人刁蛮,待价而沽,却不知乡人本意是橘子不值钱,不值当卖,可随便拿去吃,不用给钱。沈从文大约想借此事告诉我们,外人对湘西的误解,恰恰在于外面世界的机心与这个世界的纯朴格格不入。来到湘西的外来人,觉得湘西人都是土匪,视这里为落后未化之地。

另一方面,城市“新生活”的侵入,虽然让乡人困惑,甚至觉得荒诞可笑,却挡不住外来人对乡间生活的侵蚀,慢慢改变着乡人看待世事的眼光与心胸,扰乱着原本恬静简淡的生活。湘西外的世界天翻地覆,虽然乡人觉得相隔万里,却影响却也如波纹扩散,拂击着长河宁静的河岸。由第一卷看,《长河》如果继续写下去,对此类冲突的描述必将深入,矛盾趋于激烈,冲垮《边城》中桃源般的梦境。如沈从文所说:“人事上的对立,人事上的相左,更仿佛无不各有它宿命的结局”,可惜,我们没有机会看到之后宿命的结局。

手头这本书收录有沈从文另一部中篇小说《阿黑小史》。沈从文的笔也能撩人,《阿黑小史》对男女情窦初开时的冲动不乏细腻描述,放在当时社会环境下看,情色描述颇为大胆,即便现在读,情色味也浓得化不开。但《阿黑小史》撩起的不是肉欲,而是青涩的激情,像花香一样的情味。你明知这是植物的欲望,迷醉中却有天然的清新。即便是叙述“性”这类敏感词汇,湍急而慌乱,在沈从文勾勒的湘西世界里,也净如溪水。

结尾处,情节陡转,时序颠倒,前后比对形成剧烈反差,沈从文在结构上下了大功力。但前期铺陈多,转换之后,又过于简略,虽采用了留白手法,想给读者更大想象空间,但手法不够纯熟,略显突兀。

牧歌本是梦,梦终归要醒。翠翠和夭夭,三三和阿黑,虎雏和天佑,磨坊、渡口、油坊、橘园、祠堂,沈从文的湘西世界终要崩坍。1949年之后,沈从文难逃政治政治漩涡的裹挟,一次病中曾不断念叨:“我要回湘西去!”沈从文真的不知道,即便真的回去了,湘西也早已不是旧日模样吗?他要回去的,可能只是《边城》的梦中。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