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群体性孤独》读后感1000字

《群体性孤独》读后感1000字

《群体性孤独》是一本由[美] 雪莉·特克尔著作,浙江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CNY 66.90,页数:364,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群体性孤独》读后感(一):文津图书奖获奖图书《群体性孤独》

文津图书奖获奖图书《群体性孤独》,互联网时代技术影响人际关系的反思之作。书名看上去很大,偏理论,实际上是一本描述性的图书,用各种案例来说明问题。中国人喜欢理论术语,于是把Alone together这样口语化的书名翻译“大”了。其中的事情都是我平时一直在体验并思考着的,所以我对这本书兴趣并不很浓,也不很喜欢这种叙述方式。

《群体性孤独》读后感(二):我们简化了关系,并将这种简化视为常态

为了我的论文导师推荐的这本,本来该读原版,实在太无聊读不去买了中文版本的。

科技为了我们很多便利但是也让我们失去很多,我们往往不再跟离自己物理距离最近的人交流,而是选择跟远方在互联网上的人联系,每个人都拿着一部智能手机,坐在一起却视而不见,而且我们认为这很正常,这没什么不好

但是我们能改变什么呢?这本书没有给我们答案,我们自己也给不了答案,我们能改变吗?关键是我们需要改变吗?愿意改变吗?放下手机放弃互联网,单纯坐一起聊天,这能够吗?

《群体性孤独》读后感(三):么有什么可怕的

这本书也算是块大部头了,在没有入手前, 我一直以为这位社会学家会通篇谈一些比较“玄之又玄”的东西,但是到手之后,有点瞠目。虽然称不上是口水,但是十多章的篇幅里大多都是案例,案例,案例。。基本上作者的观点都可以提炼在前言部分了。

当然,作者的单章内容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所谓群体性孤独是怎样一种状态。但说实话,从第八章还是第九章开始,天哪,终于不再是面对智能机器人了,作者讲了很多关于通信技术的发展带给人类行为上的一些变化。当我认为作者要从群体性孤独上大书一段类似于文化工业带来的异化之类的启蒙辩证法式的语言的时候,作者却在最后只告诉我,你开心就好。。

《群体性孤独》读后感(四):我们在一起喧闹,却又在一起寂寞

网络时代的哲学,一些打动我的句子摘抄如下:

我们似乎一直致力于赋予物体以人性特质,同时却满足于用物化的方法看待彼此。

"感觉很好"本身不是黄金法则,一个人可以因为糟糕的原因而"感觉很好"。

爱情意味着从对方的视角品尝人世间的惊喜与艰辛,由双方共同的经历体验悲伤和喜悦而形成。

症状反映了冲突,但是也分散了我们试图去理解和解决问题的注意力。

持续的联系也带来了对于失去联系的焦虑。

技术已经像是一种幻肢痛,仿佛它也成为人体重要的一部分。

声音传递情感,短信给你安全。

我们对科技的期待越来越多,对彼此的期待却越来越少。

我们在一起喧闹,却又在一起寂寞。

《群体性孤独》读后感(五):治愈孤独的途径

花了一整天看完,文中所援引的大量例证给读者的感觉更像是沙拉,生的食材,突兀的点缀了作者思维的酱汁。例子本身不该是重点,但本书过于强调例子。碎片化信息时代,人们爱看段子,但段子集类同笑话集,引人发笑但不能让人深入。

但某些句子着实优美,相信是出于译者的润色。

对信息时代的焦虑而进行思考,心理学家或是社会学家总是超前的进行相关的研究。事实是我们此刻身处信息时代,早已无法回到过去的时光里。车马行路漫长,星斗载移万千的时代已经被信息时代代替。群体性孤独也许是这个时代的时代病。但不能说低科技的时代里就没有囿于小天地的困扰。瓦尔登湖不是良药。

生于这个时代,普通的大多数人更多的是在碎片化的数据里寄托自己的心情。今天的科技更像是我们身体的器官,就如同蒸汽机给生产力插上了翅膀,发电机给创造力点亮了灯光。信息和科技终有一天会治愈我们的群体性孤独。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