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呼兰河传经典读后感有感

呼兰河传经典读后感有感

《呼兰河传》是一本由萧红著作,中国友谊出版公司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25.00元,页数:185,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呼兰河传》读后感(一):《呼兰河传》

序里说萧红写呼兰河传的心情是寂寞的,我认为不仅是寂寞,还有对人世间的怜悯与悲哀,是凄凉与落寞。 书中一些生活化的细节描写得非常到位,跟我小时候所经历过的很像,对于了解那个年代的中国农村的生活、以及风俗来说很有参考意义。 在一个五岁的孩子眼里,祖母的死带来了热闹,带来了新奇的体验。在孩子眼中,死亡的悲伤被不明所以的热闹取代了,是的呢,死亡中挟带着狂欢,如今依然。 悲剧,时代的悲剧。虽然是以一个孩子天真的视角对周边的事情进行叙述,但是整本书都充斥着一股悲凉感,底层人民对贫苦生活的无奈与顺服,甚至是麻木,对贫苦的人来说,活着的阳间不如死后的阴间,盛大的庆祝场面也是为祭祀鬼神,而对于活生生的人的关怀和关注则视而不见甚至熟视无睹。团圆媳妇的故事中我们看到了愚昧,王大姑娘的故事中我们看到了残忍。 不仅“我家”“我家的院子”是荒凉的,呼兰河也是荒凉的,甚至于当时的整个社会也是荒凉的,不仅是荒凉的,而且是愚昧的、残忍的、落后的、可怜又可恨的。

《呼兰河传》读后感(二):封闭里的自我消化

看了之后很唏嘘。改革开放这么多年,而农村的思想禁锢仍没有多少松动。相反,因为天高皇帝远,很多事情大家都是自我消化,从未奢侈一个公正。就像很多人认为“家丑不可外扬”,而公平正义就掩埋在这层遮羞布下。而农村的很多用水用电用地问题真的是乱得要命,法制法规普法势在必行。

就如我生活的小镇,被一lu性家族把持着,这只是一个大环境。大环境下是个体户的税收,你我关系好,那就少要或者不收,反正很多人都是无证营业,大家也都没有注册工商执照的想法,到时候怎么报不还都是操作就好。想开个小饭馆盖个房子,管你什么耕地呢,有钱有势占了就是你的。你说法律没有规定吗?笑话,谁管啊?!

再如电费。我生活的这片是有一有背景的外地人在收取。虽然说很久之前就说换智能电表,但直到现在每个月还是在他那里交。说多少给多少。问你多要了你就忍着吧!这片的人提到此人都是一副讳莫如深的表情,不可说不可说。9月份,我家交了700多钱的电费,我真是呵呵哒。要知道我家一直是雷打不动的90多,夏天开空调可能费用高一点儿,可从来也没有超过200。而10月初再去交电费的时候,此人还假惺惺地说道:大家可别交错了电费,交错了也没人给你退!瞧人家这话说的,而我当时还傻乎乎地以为9月份是我家交错了电费!!!后来回来和我爸妈说,然而却被大声呵斥,不让说。

再比如手机信号的问题。这边因为拆了一个信号塔导致信号不好,大家却完全没有投诉让人修复的想法,而是巴巴跑去买了信号接收器,导致手机信号越来越差,进家门是一点信号的都收不到。

最让人痛心的还是教育。这边的人讲真基本都是小康水平,有钱人大有人在,可却对孩子的教育基本不重视。大人一心扑在钱上,能上就给你上,不能上,哦,那就回来吧,跟着父母一起做生意吧,一个月二三十万就有了,比上学有“出息”多了。有一次表弟见地上有100块钱,不敢捡结果被别人捷足先登了。回家和妈说了这事儿,妈轻斥道:你怎么不捡呢?!回来我爸和我说起这件事,我只能感叹一句:小孩子就是这样被教坏的。小孩应有的赤诚之心,在社会环境的影响下,一点点被消磨殆尽。

说到这里,我庆幸自己的爸妈还算不错,对我们姐弟俩有着正确的价值指引。比如在收到假钱的时候,他们都是撕掉,而不是如别人还想着怎么把这张假币花出去。

就不说什么关于女孩最终归宿就是嫁人,不娶妻或者不嫁人那就是精神有问题;老人死了就必须锣鼓喧天来一场,否则就是不孝.......这些事情了,不一而足。

其实现在越来越多的农村人已经在觉醒,比如已经讨厌死了无外乎骂人这一些脏东西的西洋乐,可一些“文艺工作者”(这么称呼还真觉得侮辱了这几个字)却认定了农村人就是喜欢这些脏东西,越脏越喜欢。

封闭必将导致愚昧,虽然在大数据信息时代的冲击下,这些人或多或少接受了一些新鲜事物,可真的是任重而道远。

《呼兰河传》读后感(三):记忆是一条河流

很多时候,我们对于事情的认识是阶段性或者波动性的,一段描写让你有似曾相识之感,一个物件让你内心起了小小的涟漪,可能不知觉,但却都是潜意识给你的善意提醒。

我多次萌生读《呼兰河传》的念头,个中原因复杂,可以说是因鲁迅而起,又可能为“民国四大才女”的盛名而来,查阅了萧红的相关资料,看到这本书。书名给人以一种厚重感,尽管我不知道呼兰河在哪里,但隐约间还是觉得有一种大气,仿佛看到《静静的顿河》让人反而有一种不安静的感觉。纵然如此,我虽借了书,却并没有读起来。

去年,无意间在电视节目上看到她写给弟弟的一封信,信中用语和用笔是一种缓而近乎凝滞的苍凉,不过却饱含了希望。那会儿是她去世前一年,正在创作《呼兰河传》时期,或许是这本书前半部分满怀童年的愉快记忆照耀着萧红寂寥的灵魂,她写出了这封流动思绪和深情的信。那个时代的别离太常见,遗失信件太频繁,这篇发于报纸的家书,我想张秀珂读到时可能会泪流满面吧。最起码,我看的时候,是动容的,也因此我才打开了她的这本书。

萧红是真诚的,文字里没有过多的渲染,有的只是叙述,平朴但却饱含深情的表述。她开创了一种散文化小说的先河,最起码于我看来是这样的,我自己亦极欣赏这样的写作态度,我既是我,又不是我。《呼兰河传》像是乡土画卷,平凡琐碎的日常,在萧红的笔下一一铺展开来,关于后花园、团圆媳妇、有二叔、冯歪嘴子、亲爱的祖父……里面既有善,也有恶,有关于封建礼教的批判,有坚毅野蛮的生命力,有我难忘的童年时光,有惟妙惟肖地自然描写,关于花叶和云彩……

记忆是一条河流,当时你虽然不知道流经了哪里,但有一天回首的时候,你却忽然发现它就在对岸。萧红的回忆录就是这样,她一辈子逃离呼兰河,但却在临终前终结了自己最为重要的一部作品,却是以呼兰河为原型,详细记述了逃离前的人生回忆。众所周知,萧红的人生经历传奇,电影《黄金时代》便是以此为原型,但她自己却并没有对逃离后的人生回忆如此深刻,倾注笔墨如此之多。与其他分析家相比,我更觉得萧红写这部作品,可能是受到鲁迅先生《朝花夕拾》散文集的一种影响,勾起了她人生中最美好年代的回忆和记述。

书中关于火烧云的那段,读起来觉得写的真好,而且很眼熟。可我想不起来。记得去北方的时候,我就对火烧云很向往,很期待,但我不明白这种情节源自何方。春节和姐夫一起聊天说到《呼兰河传》,说到火烧云,在他的提醒下,我才恍然记起,在我小学课本上,曾经学过这篇文章。现在回想起来,小学课本上有两篇文章,留在了记忆的深处,一篇是关于天狗吃月,还有一篇就是这篇火烧云。我已经从北方回来了,但我时不时还会想起北方的晚霞,有可能偶尔也是火烧云。北方的天空,是充满神奇和幻丽的,而这是南方天空中不常见的。

想起来每个人的一生,都是兜兜转转,百转千回。正如萧红之于我,她曾经给我启蒙,我没有记住她。在此后的生命路途中,她通过鲁迅先生提醒我,通过电影走近我,通过信件感染我,直至我读完这本书。至此,我相信缘分是这样奇妙的一件事情。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