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呼兰河传》读后感100字

《呼兰河传》读后感100字

《呼兰河传》是一本由萧红著作,九州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6.00,页数:352,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呼兰河传》读后感(一):呼兰河传

萧红写作《呼兰河传》的时间是20世纪30年代末期,而《呼兰河传》故事发生的时间应该是20世纪10年代中期前后,那时,日军还未侵略中国。

全书写的都是童年生活,以及形形色色的人:我,冯歪嘴子,小团圆媳妇,二伯等等。呼兰河的生活单调简单,没有一丝波澜,从儿童的视角来写哪里的生活。

我记得最深的就是小团圆媳妇那一章。在《呼兰河传》中,众人都说小团圆媳妇有病,抓来公鸡,烧了开水,要用大缸给团圆媳妇洗澡。只有我说:“她没有病,她好好的。”并且跟小团圆媳妇一起玩,“我给她一个玻璃球,又给她一片碗碟,她说这碗碟很好看,她拿在眼睛前照一照。她说这玻璃球也很好玩,她用手指甲弹着。小团圆媳妇看见我,也还偷着笑”,并且孩子气地对我说:“等一会你看吧,就要洗澡了。”两个孩子哪里知道“洗澡”会把命洗没了。还有,小团圆媳妇的辫子分明是她婆婆剪掉的,但是“她的婆婆说这团圆媳妇一定是妖精。就说,睡了一夜觉就自己掉下来了。”所有人都相信婆婆所言,而我却说:“不是的,是用剪刀剪的。” 我和小团圆媳妇是儿童之间的交流,从而暴露了小团圆媳妇“没有病”和头发是婆婆“剪下来的”真实,儿童看不到或者说预料不到事情发展的残酷和恐怖的结局,造成对成人内心世界的遮蔽,达到了“陌生化效果”。而读者在这距离中有了思索的空间,反而使恐怖事件更加触目惊心。萧红小说儿童视角的运用,制造出惊愕和新奇感,从而看到人间的真面目。儿童视角还可以使异常沉重的悲剧有了一丝轻松,也达到了一种陌生化。

人们对生活抱着麻木不仁、听天由命的态度,生、老、病、死都没有什么表示。呼兰河人过着卑琐平凡的生活,对生命抱着让人难以置信的漠然态度,而在对鬼神的精神依附上他们却又保持着极大的热情——也许正因为对现实世界的无奈和无知,才促使他们把最大的希望投注在对遥遥无期的来世的关怀上。

《呼兰河传》读后感(二):精彩的文字不会被时光所掩埋

去年年末,我读完了萧红的《呼兰河传》。

其实这种说法是相当牵强的,因为我所谓的读完,不过是读完了绘本版的《呼兰河传》。因为是写绘给孩子们看的图书,所以选取的大多是饱含欢愉与童真的篇章进行的编绘。也就是因为这套绘本让萧红的作品深深的吸引了我,忍不住去寻原著来看。

之前就曾经说过,对于民国著名女作家萧红这个人,我的感觉是既怜悯又痛惜。怜悯她的不幸遭遇与英年早逝,痛惜她的自己作腾。

她确实是一位才女,文字简单干练,看似平常却能够将人深深的引入其中,字里行间似乎能够看到人的灵魂。那一篇篇的锦绣文章写的是多么的精彩至细腻,小学课本中都曾多次收录她的文章当做是教材。

可是她对待生活中的经历却又是如此的糟糕,几次婚姻均算不得美满,甚至是有些荒谬,放今天来看怎么瞧怎么都是一出出的狗血言情剧。说她是民国时期的作女代表人物还真的是一点都不为过。

《呼兰河传》是萧红所著的一部长篇小说,也是萧红最具代表性的作品之一,从前小学课文中曾经出现过的那篇《火烧云》就是出自于此。它也何以说是一部萧红的自传性小说,在这部小说中,萧红以自己童年的生活经历为线索,将童年记忆中的故事一个个的串联起来,将故乡呼兰河的人间百态、社会风貌描绘了出来。

那是一座不怎么繁华的小城,萧红的童年就是在这里度过的,色彩艳丽的大花园是她童年的乐园,多少温暖的记忆留存于其中,而更为重要的是,那时有她慈祥和蔼的祖父。这里是萧红出生成长的地方,也是她文字创作的最初源泉。

在萧红并不算长的这段生命中,她似乎都在纠结于爱。可是无论是亲情还是爱情,都不曾长久的停留在她的生命旅途之中。或许也正因为如此,童年中和祖父相处的那段时光,是她最富有爱意的美好记忆,是一生中都不曾褪色的影像。

时光荏苒,许多东西在时光的侵袭之下早已物是人非,连作者萧红都早已离去多年。可是她留下的文字却不会被时光所掩埋,其中所讲述的故事也不会随着岁月的流逝而消逝。回看萧红的一生,我们为她的经历而感到叹息,甚至会有一丝怒其不争的感觉。但是读萧红的文字,却又不由的被她的才情所折服。细腻真挚的文字中却又透露出东北地区的苍凉与豪迈,那曾经的一幅幅场景画面,仿佛犹在眼前,触手即可抚摸的到。

《呼兰河传》读后感(三):家乡永远是我们心灵的港湾

你有没有故乡?在很小的时候想离开家乡去远处闯荡,在大城市闯荡几年后,又会发现思念故乡,其实我们思念的不是故乡,我们思念的是故乡的父母。记得很小的时候,总是想快快的长大,想到外面读书,想快点有能力独立生活,想快点离开父母的束缚,等到真的长大后,没有了父母在耳边的唠叨,没人有在耳边千叮咛万嘱咐的天凉记得加衣服,也吃不到带有家乡味道的小吃,和有妈妈味道的饭菜。

萧红《呼兰河传》整篇都是围绕小城来怀念的,但我觉得萧红最怀念的还是自己的祖父,在字里行间中都有着对祖父的思念。呼兰河就是这样的小城,这小城并不怎么繁华,只有两条大街,一条从南到北,一条从东到西,而最有名的算是十字街了,十字街口集中了全城的精华。这让我想起属于我的小城,记得也有个十字街口,也是最繁华的,我家住在十字街的最西面,集市也集中在这十字街口中心。

萧红在这座小城中看到了很多事情,有普普通通的一个水洼,都能写得绘声绘色的,让我们读者看得津津有味的,在这座小城中留下了萧红的祖父,也留下了萧红的童年回忆。说到小团圆媳妇那一章,让我们感叹到旧社会的不公,旧社会让一个天真烂漫的12岁小姑娘生命戛然而止,这篇中完全是说过去封建主义的思想,一个小姑娘在12岁的时候就做了人家的童养媳,她自己的命运已经做不了主了,从萧红的文字中能看到那时候封建思想对的人们的束缚,束缚着过去生活在农村里的人们。

说起我的童年也有很多趣事,我上小学的时候,也是自己上下学,我家住在街的最西边,而我要上的小学在街的最东边,每天我都走过一整条长长的街道,总是走到一个地方会喊上一个同学一起去上学,总是和最要好的童年伙伴一起相约去上学。最有趣的是我们有时候还会约好第二天带五毛钱一起买东西吃。直到小学毕业前,童年的伙伴都是最好的朋友,也直到小学毕业后,童年的玩伴就会渐渐的分离,也许不在一个地方读书,也许全家已经搬走了,也许有的小玩伴已经不再读书了。

萧红《呼兰河传》也让我想起我自己的家乡,我的家乡是什么形状呢?这点我还没注意过,只记得常常的一条街道,纵横交错着向各个方向延伸,我家乡也有一颗大树,夏天吃完饭大家都聚集在那里,当我们还是小孩子的时候,每天吃完就搬个小板凳去听张家李短的一些信息,甚至有的邻居直接端着碗在大树下吃饭,那是我遥远的回忆,也是消息的来源地。现在树也不在了,房子也拆了,大家都换成了楼房了,好像也没有人出来了,每家每户都窝在自己的楼房里了,屋子的活动空间变小了,人的距离好像一下子就拉远了,也不再像以前那样亲切了。

我们有的时候对于昨天吃了什么菜,也许第二天都忘记了,但是小时候的童年生活为什么这么清楚的记在心中。甚至连小时候花五毛钱买得零食还记得是什么,甚至还记得那个零食的味道,就像萧红在《呼兰河传》书中说到的,书中并没有什么优美的故事,只因它们充满我幼年的记忆,忘却不了,忘却不了。

《呼兰河传》读后感(四):《呼兰河传》:不遥远的过去,有回声的往昔

文/吴情

中国现当代女作家中,张爱玲是文青最爱,林徽因是话题女王,丁玲是最能激发论文数量的研究对象,而有“三十年代的文学洛神”之称的萧红,似乎受到了冷落,即便李少红导演曾根据她的生平经历拍有影片《黄金时代》。属于萧红的时代,或许已经过去,或许尚未到来,抑或夹在两者之间。一九一一年出生的她,与中华民国可谓同岁,她度过了最为动荡的岁月,从开始执笔到震撼文坛,时间较短,而后更是在三十一岁便英年早逝。

不过尽管如此,萧红还是给后世留下了不少杰作,(受到鲁迅激赏的)《生死场》《呼兰河传》《马伯乐》以及《小城三月》,都堪称值得一读再读的经典。《呼兰河传》一书收录了萧红的代表作,自传体小说《呼兰河传》《商市街》,分别讲述了“我”在儿童、青年时期的遭遇,透过“我”的眼睛,读者可以一窥当时的(局部的)中国。

《呼兰河传》中,“我”生活在小城呼兰河,父母、祖父母,一大家子人住在一起。“我”同祖父最亲,不喜欢用针扎“我”手的祖母。除此之外,“我”还同租住自家房间的邻人结实,后者的生活,进入了“我”的世界。小团圆媳妇的悲惨遭遇、有二爷的孤独生活,冯歪嘴子的短暂婚姻,“我”都亲眼见证。除此以外,“我”个人还有着丰富的家庭生活,其间也常与自然亲密接触。

到了《商市街》,“我”是一个青年女性悄吟,与喜欢的男人郎华同居(推断出来)。二人的生活颇为拮据,往往吃了上顿没有下顿。物质生活的贫困,也在阻碍他们精神生活的充实,很长一段时间,他们都需要为生计发愁。好在他们彼此恩爱,互相体谅包容,郎华更是从事家庭教师、武术教师等多重职业,以改善两人的生活。随着战事吃紧,搬到商市街的他们,后来需要再次搬家,离开伪满洲国。然而,离开之后会如何,谁也无法预料,小说戛然而止。

阅读萧红的小说,很难感受不到里面的启蒙精神与价值诉求。呼兰河东二道街上的大泥坑,淹死鸡鸭无数,妨碍过往行人,却始终无人站出来号召大家修一修。这何尝不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一种讽刺性描绘——大家都知道它生病了,却没有一个敢充任先行者,因而勉强度日。至于看客文化(鲁迅小说中也常见)、熟人社会的窥私癖、害死人不偿命的封建迷信,更是无须赘言,值得一批再批。等走到商市街上,迎接我们的,却偏偏是一个冷漠的都市社会,自由获得了,但关怀却急剧减少了,每个在底层的人,都在艰难生存,活着就是为了活着,理想抱负早就烟消云散。

小说能够指涉的范围,究竟界限何在,笔者一直心存疑问。《呼兰河传》和《商市街》书写的中国,当然不是全貌,但它获得了一种逼真的艺术效果,一种即便在今天看来仍不陌生的震惊——我们看见了父辈们的饥饿、青年人的叛逆与落魄、童年生活的美好与隐含的可怕。距离萧红离世已有七十多年,但《呼兰河传》和《商市街》,读来仿佛就是在对我们当下的生活的速写。经典的意义,恐怕就在这里,它不断邀请你一再重读,每次都能有新的收获。

如要转载,【豆邮】联系。

《呼兰河传》读后感(五):20180306读书~萧红《呼兰河传》~天边一缕霞

------萧红《呼兰河传》

一直想看看《呼兰河传》,一直被耽误了下来,直到2018年。

手头的这本《呼兰河传》素色为主,一如萧红寂寞的人生。

1911年6月2日生于黑龙江呼兰县,1942年1月22日,战火纷飞中被病魔夺去了生命,年仅31岁。

萧红幼年丧母,父亲性格暴戾,祖父年老体衰,只有年迈的祖父带给他人间温暖,她的童年用一个词可以概括,就是寂寞,正是这种寂寞形成了萧红性格中孤独、敏感、矜持而又倔强。

萧红读中学时,接触进步思想,热爱中外文学接触了五四以来的进步思想和中外文学,青年时期因对包办婚姻不满离家出走,几经颠沛,几度流离,认识进步文人,开始文学创作,因中篇小说《生死场》闯入中国文坛。鲁迅为之作序,使得萧红在30年代文坛上崭露头角。

先生称赞其所描写的:“北方人民的对于生的坚强,对于死的挣扎,却往往已经力透纸背;女性作者的细致的观察和越轨的笔致,又增加了不少明丽和新鲜。”作品北京是沦陷前后的东北农村,真实地描绘出农民尤其是农村底层妇女的艰难生存状况,同时挖掘出他们的觉醒与抗争。实属难得。

萧红以8年创作生涯,留下了60万字的文字,让人佩服不已,她的作品乡土气息浓烈,叙事风格细腻深刻、委婉动人,以女性的目光透视农村、透视历史,在了悟文明、参悟国民灵魂方面,她可以与鲁迅同一高度。

本书《呼兰河传》是萧红于1904年12月在香港完成的,以童年生活回忆为主要内容,具有独特艺术风格,是她在艺术上的辉煌。茅盾称其为是“一篇叙事诗,一幅多彩的风土画,一串凄婉的歌谣”。

这本书以一个小姑娘的眼睛观察社会,这点与林海音的《城南旧事》有如出一辙之感。这本书写得都是小。

小到呼兰河的小城、小人物、小事件、小细节、小场景,用女性的细致观察,写尽人世百态,平平常常的文字,细细碎碎的人物,絮絮叨叨的语言,“笑盈盈”的祖父手里喜欢拿着个手杖,祖父是里面的一抹春色。

而《呼兰河传》里更多的是冬秋色,开头的冰天雪地属于自然的冬天,这份描绘登峰之极;文中东二道街的大泥坑写出国民团体盲目、愚昧、麻木实属内心的冬天,小城的精神"盛举"一一跳大神、唱秧歌、放河灯、野台子戏、四月十八娘庙会里有相逢的快乐与离别的忧伤,属于秋天;小团圆媳妇的惨死;二伯的不幸遭遇;冯歪嘴子一家的艰辛生活……有着对国民心态的开掘和批判,再一次表达出劣根性的忧愤和悲悯。

如果说本书《呼兰河传》是童年的回忆再现,那么本书第二部小说《商市街》就是青年的人生。细腻的语言,独特的女性视角,平凡点滴的爱情故事,文字平常,心灵却震撼。

心中传奇的人,与手头多彩的画,让我尤生敬意。有人说,何人绘得萧红影,有如天边一缕霞,读完《呼兰河传》,我感觉我应该再读一读《漂泊者萧红》。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