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信仰》读后感1000字

《信仰》读后感1000字

《信仰》是一本由高德著作,江苏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5.00元,页数:261,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信仰》读后感(一):不是这本书写得不好,只是水土不服而已。

有篇报道说过,越是发达国家越是没有信仰,美国例外;越是发展中国家越是需要信仰,天朝例外。无论怎么说,中美两国对于信仰的态度是截然不同的,这就使得这本书很难懂,在美国的那套在中国根本就行不通。不是这本书写得不好,只是水土不服而已。

《信仰》读后感(二):信仰的力量

对于上帝来说,让一个无比风光的人迅速急转直下,也是一种解脱。于是就在文章事业上风光无限的时候,姚笛强行被插入进来,文章的英俊帅气都被婚外情毁了。只是上帝让文章与马伊琍僵化的方式有些凄惨,闹得全国风雨,成为大众谈资,爱情以这样的方式“死亡”,真的不太光彩。婚外情给自己带来的灾难值得同情,却也让人不齿。

明星大腕,无疑是受人瞩目、崇拜的人物,就必须要维护好自己的形象,起个模范带头作用,这样才对得起大众。如果文章提前看过《信仰》,恐怕就不会再婚姻道路上迷失自我。表面上,《信仰》是一本企业培训员工的教材,实质上这是一本人生管理指南,让我们在学习、工作、生活中,都能找到正确的坐标,找到适合自己的信仰。

当然,或许很多人的良好感觉早在心里扎根,他们总以为是山川之精、日月之华锻造出的精英,凌驾于众生之上,不把别人放在眼里。或许他们的信仰只是金钱、财富、权势和追捧,一旦这些都水到渠成,他们就会逐渐偏离自己的生活轨道,去寻求新的刺激。信仰需要行动来维护,书中一个个生动的案例让我觉得,没有信仰其实并不可怕,你可以不信仰善良和真诚,不信仰勇敢和质朴,但你绝对不能缺少理想和奋斗,这才是你最终的信仰。

人不是一出生就举世闻名的,成为明星的过程中离不开个人的努力、机会的成就,但是同样离不开大众的认可。这就像水上之舟必然要以水为依托才能称其为舟,而认清楚自己的位置和前进的方向,舟才会驶得更远,才会有正确的终极。

建立秩序,或许是构筑信仰和理想的前提,但是也需要你维护好你身边热爱你和你热爱的人们,在人之上要把别人当人,在人之下要把自己当人,这是一个人自尊自重的极致,也是值得人们信赖的前提。有时候我们不要求自己喜欢的人做圣人,但是我们只要求他们做自己,做自己的身份应该做的事。就像我们不希望看到文章的尴尬以及娱乐圈里很多花样翻新的丑陋,因为信仰的力量可以运用到企业管理中,同样在我们的生活中适用。

文/阿晨

《信仰》读后感(三):2014/6/17 15:53:44

信仰(白宫智囊团美国FBI全球十大上市公司精英都在秘密学习) (高德)

- Your Highlight at location 1833-1840 | Added on Tuesday, 17 June 2014 15:22:22

先找回我们的激情 激情代表了我们的信心,也代表了我们对于生活或事业成功的强烈渴望。 如果一个人连激情都没有了,他就失去了“把事情做好,把生活过好”的一切动力。他除了躺在床上等死,什么都做不了。如果没有激情,那些自古以来的人类社会的巨变和奇迹是不可能实现的。 有了激情,我们就有了付出或者默默积蓄力量的决心,就可以在漫长的工作和生活中始终保持清醒,保持欲望。一个人有了激情,他全身所有的神经才可以在梦想面前、在面对目标和猎物时始终处于兴奋状态,去进行他内心中极度渴望的事情。

==========

信仰(白宫智囊团美国FBI全球十大上市公司精英都在秘密学习) (高德)

- Your Highlight at location 2079-2083 | Added on Tuesday, 17 June 2014 15:24:41

抱怨是一切消极信仰的发酵池,所有的“坏情况”都在这里产生。 抱怨越多,消极信仰就越繁盛——替代之前的积极信仰,人的心态、行为、观念也会向消极的方向发展,最终让你失去生活的幸福感,丧失奋斗的动力。你会说:“唉,我不管了,让它自生自灭吧。”抱怨就像一根扎在肌肉中的倒刺,你每抱怨一次,它就扎得越深,人们也往往因为贪图一时的痛快舒心丢掉了“成功的机会”。

==========

信仰(白宫智囊团美国FBI全球十大上市公司精英都在秘密学习) (高德)

- Your Highlight at location 2612-2614 | Added on Tuesday, 17 June 2014 15:33:38

盖茨的做法看似很愚蠢,他身为世界首富,却小气地不肯付12美元一小时的车位费。但这件事情的本质是,当你为一件商品付出不对等的金钱时,本身就预示着你有一个不好的思维习惯和消费价值观。

==========

《信仰》读后感(四):建立积极的信仰,给自己一个出路

对着电脑发了半天呆,因为我确实不知道该怎么写这本书。更何况它还有一个对于我来说是一个很高深的课题名称——《信仰》。

没仔细看内容之前,我绝没想到信仰会和公司管理挂钩。因为信仰之于我,一直是混沌状态的,定义也不够清晰,只朦胧知道自己有一直坚持并为之努力的东西,比如家,比如爱,比如美好的事物,也许这就是我的信仰了……现在想来信仰可以和任何事物发生关系。

刚刚又被我的直接领导说太老实了,每当此刻我都无言可说。对于他来说,按照公司规定办事以及实事求是,就是太老实,甚至在他们心底已经归类为死板不变通了吧。办事情我也不喜欢太死板,但我就是不明白:和公司报备了申请,实际操作却完全不是这么回事,到后期的结案及核销就得作假。就似一个谎言,得用后面一串的谎言来掩盖一样,对于公司的分析不利,对于各个环节的操作人员都会带来一定的影响。反过来想,也是公司内部流程太繁杂,导致员工多剑走偏锋。这还是众多民营公司的一个极小极小可以微不足道的不是问题的问题。公司需要“被治疗”,人更需要。《信仰》给你选择。

在职场,貌似一直是能说会道圆滑者的天下,实诚话少做多的人往往被说老实人好欺负,我也不知道有多少人在这种眼光下慢慢圆滑慢慢妥协,包括我,每当出现这种纠结,那种和自己的拉锯战,往往让我身心俱疲,内耗很大,说到底,还是自己不够坚定。每个人心底都有一杆标尺,只不过刻度随着环境条件的变化而时大时小。

以前我看过很多的励志类书籍,但也只是【看】而已,像卡耐基的《人性的弱点》系列,对于当时自卑的我就像一根一剂良药。后来又看了张德芬的《遇见未知的自己》灵修系列,主旨接受自己,挖掘真我,结果依然无法成功撼动我那些不好的习惯。这些没结果直接导致我一度面对这类励志书籍都想吐。

这本书也是机缘之下看的,初读只感觉到满是坚硬干练的语句,因和自身的很多东西都有间接或直接的冲突,所以有些抵抗,也许现在心态不同以前了,对于那些话多次看了之后,不能同意更多。张德芬是温柔的引导,高德却是直言直语直击人心。

这本书当然不会像小说一样那么轻松有趣且易读,它需要你达到一个愿意去思考去改变的状态的时候,才能接收到这本书的信息,完成它的意义。然后行动起来,建立积极的信仰,并重复加强到什么也不能动摇它,给自己一个出路。

《信仰》读后感(五):还好,信仰还在

信仰是什么,纵使是读完了整本书,似乎也没能寻得一个清楚明白的答案。

我也不太确定,连信仰是什么都不明所以的自己是不是还有信仰。唯一能确定的是,有的时候,我有些旁人难以撼动的坚持。

我只知道,那些时候,表面上我不再与人争辩,甚至于对他人的观点或做法点头同意,但是实际上,心中仍然固守着某种难以与人言的坚持。只是,这些坚持己见能不能算作是我那说不清、道不明的信仰?

我也不知道,当初误打误撞学习某专业,到后来七年的坚持,再到如今的工作选择,会不会也是因为我心中隐藏的某种信仰。

若这些均出自于信仰,我还是会有些担心和困惑。我所坚守的所谓“信仰”,会不会只是我的一厢情愿,会不会只是他人眼中的执迷不悟或冥顽不灵。这些想法,总是让我摇摆不定,踟蹰不前。

读到伯尔曼的那句名言,“法律必须被信仰,否则它将形同虚设。”竟有种“一语惊醒梦中人”之感。

曾几何时,我不是总是将“法律信仰”挂在嘴边吗?而如今呢,似乎是在这行业浸淫有些时日了,只知埋头做事,却忘了当初让自己走到今天的选择。甚至于听到身边已有年岁的同事还在“喋喋不休”地讲着“法律信仰”时,竟会觉得对方幼稚和可笑。其实,真正幼稚和可笑的,应该只有自己罢了。

想到前段时间心中一直纠结的问题,关于法律信仰的缺失。我以为,这种缺失不仅仅发生在社会公众身上,也发生在部分司法工作人员身上。

法律本身只是定分止争的规则而已,但这规则必须得到信仰的原因在于,法律的内核乃是每个人心中都秉持的公平与正义。每个人都希望自己能够被公平对待,即使是有大权在手或有大富在身的人。但另一方面,大家对人情、对关系还有着执迷不悟的坚持。

从传统观念上看,我们很少遵守规则,我们也不信赖规则。相反,我们信赖的是权力、关系、人情、金钱等。我们更习惯于利用关系、金钱或者权力等逃避规则,不参与规则。我们将之称为灵活变通,适应国情。在这种观念下,法律信仰似乎是成为了一种奢侈品。

遇到矛盾纠纷时,我们在第一时间往往想到的是,认识什么人,能不能扯得上关系。所以,不难想象,即使诉至于法院,口口声声要求公平处理的当事人,同时也会动员手头的一切关系和力量来赢得胜诉。

又跑题了,除了信仰两个字,絮絮叨叨的,跟书搭不上一点关系。纯粹有感而发。看来,我要再次审视一下自己,我的法律信仰去哪里了。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