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互联网思维到底是什么读后感摘抄

互联网思维到底是什么读后感摘抄

《互联网思维到底是什么》是一本由项建标 / 蔡华 / 柳荣军著作,电子工业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CNY 49.00,页数:243,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互联网思维到底是什么》读后感(一):好看的

很好看,我喜欢都快点来看看吧。书评论要写这么多字太难了,哪有时间和那么多好看好玩的开心就好我也不知道为什么要这样说吧我就是这样子了,你看看吧看吧行了吧看吧快点快点来啊来啊,没有没有事情了吗嗯嗯好的好的好的我们是不是个月经理室的时候回来啦啦啦德玛西亚之力阿。还叫再写写,思维方式吗你在哪里买的那个时候回来

《互联网思维到底是什么》读后感(二):互联网思维到底是什么——怎么推

在做产品运营前,需要对产品进行深入的了解,才能根据已知的信息,做出针对性的运营措施?

1、产品调研:市场有多大、竞品情况、我们有哪些有利条件、产品完成时间和成本、产品生存周期?

2、渠道挖掘:市场上有哪些推广渠道、PC端和移动端转化较好的渠道有哪些、竞争对手做了哪些渠道?

3、用户定位:他们的的年龄段、职业、性别、地域、消费能力,了解用户需求与痛点,我们能提供什么解决方案?

4、数据监测代码,比谷歌的GA、百度统计等,也可以根据需求,让技术团队开发,统计网站运营的消费、流量、用户体验、转化等数据。

做好这些准备,才能更加精细化的运营,完成产品的各个指标。

更多关于推广运营干货内容,请大家搜索网站——“怎么推”,作为推广人学习网站,站内还有众多推广人的学习社群,主要交流探讨运营推广知识,交流不同推广方式的技巧与效果。

《互联网思维到底是什么》读后感(三):对想了解互联网思维的读者很有帮助,值得一读

象女性一样感知:男人外表强硬,但思维简单,属于线性思维;女人外表柔弱,但思维呈网状,敏感,富有想象力。所以男人不能理解女人在吵架中的行为:那么喜欢翻旧账,那么恶毒的词语都想得出来。过去的淑女怎么转眼就变成了悍妇?

过去的商业讲究的是功能独到,卖点突出,然后通过广告的方式灌输给消费者,产品卖出去,商业活动就结束了。今天的商业,产品只是与消费者发生关系的起点,如果有终点,那终点就是消费者的一个“赞”或一次分享。

在工业经济时代,SHOPPINGMALL的工作是分发商品;在PC互联网时代,新浪,百度是分发信息和内容;在移动互联网时代的Fackbook、Twitter、微博和微信等,分发的是人和人的时间。

今天,传统企业对互联网的认识,在很大程度上仍然停在于洋务派对西方资本主义的认识水准上,“中学为体,西学为用”,虽然他们也看到了互联网强大的渗透力,但仍然把它看做是一种工具,看做营销的利器,就像小米的成功在董明珠眼里就是营销的成功一样。

如果餐厅生意不好,不要以为只是你的厨师没有烧出一手好菜!#客户体验#

你用手推一只大象,肯定推不动,但你用一根针去推一头大象,一定能把他推的跳起来。 -周鸿祎

如果说产品满足了我们一般生存的需要,服务满足了我们的归属需要,那么体验满足了我们的心理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

产品的3+3法则, 产品体验的三个层面:功能-服务-平台;

互联网的特点是,你无法通过单线路强迫别人,因此权力不起作用了,唯一作用的就是纯粹的技艺和在同行中的声望 —艾里克~雷蒙德

驱动力不同,营销的驱动力是来自产品的特点,偏重于功能;传播的驱动力更多的是来自用户的感受。

营销和传播,用作电烤箱和微波炉来做比喻;

传播靠的是圈子,圈子的核心在于信任

企业的问题从来都是管理和管理者的问题,没有落后的行业,只有落后的思想和落后的管理者。

“帝王心术” :个人魅力-洗脑术-分而治之-恩威并施;

太极,两仪,三才,四象,五行,六合,七政,八卦,九宫,十方;

无边界的分布之管理模式也许代表未来的方向,现在就实施看起来难免显得过于激进,但是让组织扁平,让团队变小,则越来越成为一个趋势;

从以生产者为中心,到一消费者为中心,看上去像是一场巨大的进化,其实是一场回归,回归到以人为本的商业本质,因为商业原本就应该为人的需求而服务,商业原本是可以温情的;

兵法云:取势,明道,优术;

《互联网思维到底是什么》读后感(四):真正能够改变世界的,是互联网思维

文/阿细

可以说,对于《互联网思维到底是什么》这本书,我也算是见证了它的“基因重组”。夜幕中,作为作者的三个男人的烟头一点一点,冥思苦想的画面仍然在眼前。冬去春来,一个包扎结实的快递送到我面前,这本书终于面世了。

在接触到他们之前我确实不在乎什么“互联网思维”,而且因为我是学媒体出身,身边朋友同学占了媒体大半江山,所以,尽管我不能清楚地知道“互联网思维”到底是什么,我却很清楚媒体对于“互联网思维”的纠结、暧昧、揶揄、无知者无畏的复杂态度。

而因为工作的关系,我会接触一批作为创业者的采访对象。对于“互联网思维”,他们截然不同的态度使我震惊——因为他们真的相信。一位在深圳跟某T公司合作互联网产品的创业者,非常简练利落地跟我说,“要知道,最终改变世界的不是互联网,而是互联网思维。”

我该相信谁?我是80后,可能还算不上网络时代的原住民,我也不是领风气之先的“意见领袖”,我甚至不是一个纯粹意义上的果粉、米粉。所以,我似乎可以撕下装着、端着的虚伪面具,抛出一个很多人耻于抛出的问题:“互联网思维到底是什么?”

作为《互联网思维到底是什么》的见证者,我觉得作者做了一件釜底抽薪的事情——对质疑者来说,那就是提出了一个问题:你真的知道它是什么吗?表给我写一个等式叫做:互联网思维=吹牛逼=谁都不知道它在说什么。我们讲求科学的质疑精神,所以至少要知道我们在谈论的是什么。而对信奉者、膜拜者来说,这却是另起炉灶、另立旗帜的一件大事。那就是:谁都别想吃互联网的大锅饭,等到你知其所以然,才更有底气把“互联网思维”这个标签敲在自己脑门上吧。

做学术的人都知道,一个成型的理论,往往是围绕一个概念建立起来的。B座12楼是有野心的,但是又真的沉下心来,拿出诚意,做了这样一件功莫大焉的事情。其实任何的理论可能有一天都会不再适用于新的社会,甚至包括黑洞理论可能有一天无法解释我们的宇宙大爆炸,但不代表曾经的建构没有意义。因为人类文明就是这样一步一步前进的。

新事物刚刚诞生的时候,人们往往将它作为一个旧事物的新媒介、替代品,例如摄影是绘画的补充,电影是戏剧的延伸,而互联网可以帮助人们在网上看电视、浏览滚动新闻。不少钟情于旧事物的人总要经历一个阶段,认清这些新事物的本质,才能够痛苦地承认,好吧,它是不同的。在这里,“意见领袖”的意义就在于,更早地确认了一件新事物,从而可以迅速建立自己的上层建筑——他们就这样站在了浪潮之巅。

我并不是一个创业者,我却知道很多人在用实干的双足,驱赶着这个时代往前走。而创业者最应该知道的,是背后有什么样的力量在驱赶着自己往前走。移动互联网以排山倒海之势将旧的东西扑倒,这汹涌的力量实在太可怕了。在书中,“从底层开始的断裂”让我想到冰山,想到溃于蚁穴的千里之堤——旧的世界坍塌很快,如果你早点看到温度的一点点升高、小蚂蚁的一口口咬啮,你自然就会明白前行的动力与方向何在。

要耸人听闻地说一句“现在还不知道互联网思维是什么,你就被时代彻底甩在背后了” 吗?作为半拉子“知识分子”和半调子记者,我自己倒是很温和的,我只是觉得B座12楼开了一个特别好的头,让我们这些已经处于互联网生态环境中的万物之灵,较真地面对、一砖一瓦地建设这个时代的“精神文明”。翻着这本书,当中饱满的一字一句让我觉得,“还好,我还来得及赶上一个这样的时代。”

大象在送给我的书上签了尼采的一句:“在自己的身上,克服这个时代。”所以,是不是在这个意义上,我可以说理解了尼采的这句话?

《互联网思维到底是什么》读后感(五):最新的与最好的

不夸张地说,大象是国内最早相对系统地思考“互联网思维”的人,也许没有“之一”。

去年9、10月份,有些鬼使神差地将彼时尚处于萌芽状态的“互联网思维”作为了杂志封面专题的备选。线索的搜集有些艰难,虽然“免费”、“极致”、“口碑”、“痛点”等关键词已经出现,但讨论多停留在工具层面。每每乍一看令人振奋,细想却总感不足,像是一盘散珠,遍寻不着串起来的那根丝线。

这是关于互联网思维的诸多论述自娘胎里便有的缺陷,后来互联网思维被拉下神坛,甚至遭人鄙弃,这也是深层原因之一。

不难理解,如果简单将一个个操作手段与“互联网”挂起钩来,难免显得生硬粗暴,令人难以信服:“免费”策略有什么新鲜,杭州政府早就晓得通过免费开放西湖景区,带动全市旅游总收入的增长;“极致”勉强算是个新词,但一旦将其翻译成“追求产品质量卓越”,立刻成了一句烂大街的话;“痛点”更是与“用户需求”没什么根本区别……“口碑”、“平台”、“迭代”等等,几乎通通可以在传统商业中找到影子。

于是一直处于担心这一概念立不住脚的纠结中,直到发现了以“B座12楼”名义发表的几篇文章。

“互联网不是我们看到的那些表象,而是一种思维方式和心智模式,如果不能从这个高度来理解和拥抱互联网,那么,结果就不太好。”

“与互联网思维相对应的是传统工业化时代的思维方式。”

“互联网思维是一种商业民主化的思维。”

……

尽管难说能完全把握其中的逻辑,但确实产生了一种强烈的搔到痒处之感。顺藤摸瓜找到了“B座12楼”微信公众帐号,一番投石问路后,终于在西溪天堂的一间咖啡馆见到了大象。

相对于此前网上流传的文章,此时他的思考已经更成体系:互联网思维是对强调控制、标准、垄断的工业思维的挑战,在以丰饶为特性的互联网经济中,“用户至上”成为生态系统的硬性要求,尽管许多原则、手段早已有之,但曾经是“可以做”,现在是“不得不”,这正是互联网思维本质的体现——商业民主化;从大处来看,运用互联网思维的企业需要在产品、传播、组织三个关键层面全面转型;具体到操作,他们则总结出了“专注”、“无界”、“精益”、“媒体化”、“协作”几大原则……

听罢他的思考,有豁然开朗之感,尽管只是一家之言,但已使“互联网思维”拥有了存在的合理性。也是在那时,得知他要写书。正如开通“B座12楼”开始只是“业务爱好”一样,著书立说也并非他的初衷,身处投资行业,他希望自己的思考能帮助更多创业者更好地适应新的商业规则。

采访结束后时间不长,大象的书还在慢慢地写,形势的发展却开始超出大家的预料。“互联网思维”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迅速火了起来,尤其是新兴的互联网企业,更是言必称互联网思维,似乎这成了它们与传统企业划清界限、甚至标榜优越性的一个身份标签。许多传统企业更是被生生逼出了一身的危机感。

但在躁动的中国社会,追逐“新”的渴望总是盖过一切,许多讨论也确有浑水摸鱼、跟风鼓吹之嫌。于是很快,红过头的“互联网思维”开始被人厌弃,越来越多的文章开始攻击其逻辑的虚弱与内涵的模糊,可谓“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

只是,简单一想就知道,一味的反击与否定同样极端而无益。世界上从来没有无缘无故的流行。“互联网思维”必是击中了这个时代某个极为敏感的点,才使得整个商界一度为之震动。

世界真的已经变了。印象极为深刻的是去参加《比特币》一书的发布会,台上是80后甚至90后的作者兼公司创始人,青涩率真,举重若轻地谈论着许多人难以理解的新趋势;台下的听众中痴痴听着的,不乏西装革履,甚至已经“聪明绝顶”的传统行业中年精英。正如大象他们所说,现在的中国商业社会已经割裂成两个世界,在循着不同的轨道各自运行,虎嗅、36氪、钛媒体里的世界,与新闻联播里的世界,已经大不一样。拥抱新世界已是必然选择。

有点小悲催的是,业余写书的大象尽管曾经领了风气之先,但《互联网思维到底是什么》却在一个不怎么有利的时点面世了。他清楚这一点,但也不以为意,因为深信“知者自知,用者自用”。

身为有意无意追逐新概念的商业媒体的一员,从此次对“互联网思维”际遇的观察中,也获得了自我反思的机会。最近在读大象推荐的一本书——《禅与摩托车维修艺术》,趣味十足的标题下是极为严肃的哲学思辨。其中的一段话拿来放在今天十分适合:

“‘有什么新鲜事儿?’这是一个人们最感兴趣的的问题,但是也最不着边际,可以没完没了地问下去。如果认真探讨它的答案,所得的只不过是一堆琐碎的跟风事物,这些都是将来的淤泥。我宁可问这样的问题:‘什么是最好的?’”

正如大象在书中表达的,也许“互联网思维”这一提法用不了多久就会被人们彻底抛弃,但这一提法里包裹着的“好东西”能够长久地有利于未来的商业实践。

文/罗真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