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金阁寺》读后感锦集

《金阁寺》读后感锦集

《金阁寺》是一本由[日] 三岛由纪夫著作,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38.00,页数:232,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金阁寺》读后感(一):回忆美化效应,生活需要落空

15年买的,青岛出版社,林少华老师译,现在没得卖了,淘宝有几本将近一百块。自此这本书成为我心中小说的top1。偏执又疯狂,代入感太强。最喜欢的是对金阁寺的憧憬又落空,简直和我生活中一模一样!我将他命名为“回忆美化”效应。一直活在想象中的事物,当看到实物后明显落空,可经过时间的流逝,回忆的美化,他又生动的活了,甚至比之前的想象更加美丽和令人疯狂。

《金阁寺》读后感(二):向西北方向去

对毁灭的向往也是一种反叛吧(就是说意识到了无力,想要逃避,想要彰显自己的主权,于是干脆想毁灭),但主要还是在逃避或者是摆脱,至于毁灭,那是后来在旅行中突然间氤氲出来的想法

向西北方向旅行有点像是

我这次旅行是要去逃避无力的(前面有),我命运只在一个女人抽签的手上,我这次偏要去看看!(抽签出来是西北方向,那么正常人都会回避,我莫名其妙想要彰显一下自己的力量,颇有些无赖的感觉)

还有一种给我的感觉是像:个人来讲,我很怕高啦,所以我决定如果有一天我要自杀,一定要跳楼,或者跳崖,双倍刺激。。但我不是很理解自己

《金阁寺》读后感(三):金阁寺读后随感

“我们所以突然变得残暴,那是在这样一个瞬间,即一个明媚春天的下午,在精心修剪过的草坪上茫然地眺望着从树叶缝隙筛落下来的阳光戏耍的一瞬间。”对美具有极高的追求,却无法敞开内心世界与外界之间的门扉,一次次地被伤害与丑陋的现实,让“我”的内心在丑恶与美之间产生激烈的冲撞,罪恶是源源不断的,而坚固的形如金阁寺的美确实可以瞬间毁灭的,生的本身就势必处在崩溃的状态。世界在人物的认识里,人物活在自己的世界里,如果有什么原因一定要离开这个世界,我想大约是这个我所认识的世界太丑陋,而我对此无能为力,甚至根本无法改变我的认识,这时候离开就是一种解脱。

《金阁寺》读后感(四):自尊、敏感、丑陋的影子投射

故事根据1950年金阁寺被1名见习僧徒放火焚毁的真实事件创作而成。

比之三岛的其他作品,《金阁寺》有更多对于“美与丑”的哲学思辨,口吃、猥琐的主角沟口,对于“美”(金阁寺)有着极度偏执的热爱和近乎病态的解读,最终在一个雨声淅沥的夜晚,一把火烧掉了金阁寺。

一直以来,我都不是很喜欢三岛由纪夫笔下这种灰暗、病态、癫狂、扭曲的“美”。但是,转念想想,生活之中,不也正有那么多的人,对于所追求着而又无法得到的“美”,由爱而生恨、由恨而最终趋向了毁灭么?

《金阁寺》中自尊、敏感、丑陋的沟口,其实不也是我们许许多多人的影子投射么?

另外,唐月梅老师的这个译本,在某些章节的处理上,确实有待商榷。

《金阁寺》读后感(五):比于昆德拉、川端与陀思妥耶夫斯基(简单比较)

比于昆德拉的《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輕》,三岛选择的是第一人称内聚焦的视角,其思索(尤其是美学感觉)的展开就不纯粹如昆德拉那种作者思考的介入感,更多的成为沟口的心理,而且往往多于感受相随,从而更为自然,不突兀。 比于川端康成的《春雪》,三岛的自然描写是以其超现实的比喻,以其跳跃性,在沟口的美学思索之中不断强化金阁寺的形象,同时将金阁寺丰富到了象征的层面,不至于单纯、灰色甚至变态的思索和个人心理。非川端以感觉联想的流动性造成一种浑然的自然-心理体验,而就是在这种比喻之中,我看到三岛所具有的冷峻的锋芒,这似乎也是川端所没有的。 比于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罪與罰》,沟口之火烧金阁寺和拉斯科尔尼科夫之砍杀老太婆阿廖娜,都有对于外在秩序的象征性反抗。在行动的过程和后果中,三岛的笔触要比陀思妥耶夫斯基更简洁,不事具体详尽的心理展开,而在于一种近乎俳句的意境,寂静,但是又多了一种执念的狂烈。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