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金阁寺》读后感1000字

《金阁寺》是一本由[日]三岛由纪夫著作,天地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52.00元,页数:304,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金阁寺》读后感(一):残缺和美的探讨

每个人都有追求美的权利,无论你是口吃或是身体残疾都不例外,身体上的缺陷是不能隔绝对于美的向往的,对于我们个人来说,最应该学会的就是尊重自己,欣赏自己。但是本书的主角却没有理解这个道理,口吃让他从小受到欺负和歧视,所以在他心中,他是没有资格去追求和占有美丽的事物的。

本书中的三个人物沟口,鹤川和柏木在我看来都是同一个人,是一个人对于同一件事情的不同理解,当“我”刚刚接触到金阁时,我的心中还是有一些光明的,这就化身为鹤川,他会把我所有阴暗的想法转化为积极的方向,使我感到自己也不是那么不可救药,于是,“我”对于自己的生活也有了一些不同的看法,也对自己有了一定程度的认可。可是当我去上学,接触到柏木之后,阴暗的情绪慢慢侵蚀了我,我渐渐忘记了鹤川,我已经被自己黑暗的一面吞噬,所以鹤川出车祸死亡了,光明的一面彻底离我远去。自此以后,我的生活就逐渐堕落下去,不再出现希望,我身边最美的金阁也就成为了我无法容忍的存在。

本书充盈着日本文学作品中常见的丧文化,整本书都散发着让人痛苦的氛围,看到沟口在生活的黑暗中越陷越深,最终眼睁睁的看着他毁掉了美的代表-金阁,遗憾和难过一直充盈在我的心中。日本文学有着自己独特的味道,尤其是身处二战前后的日本作家,颓废似乎就是他们作品最根本的基调。

在这本书的阅读过程中总是会让我想起一句话--得不到的美就要毁掉它,这句话似乎在现在社会依然试用,有一些人因为追求不到所谓的女神和男神,就想办法毁掉他们,这不就是沟口毁掉金阁的翻版吗?只有人们学会接受自己的不完美,学会欣赏自己,才会懂得尊重美而不是毁掉它。

我对于生活没有很深的见解,也没有经历过三岛由纪夫的所体会过的苦难和社会的变动,所以我还是对于书中的一些言论不太认同。但是即便如此,我还是很推荐大家去阅读这本书。和我们三观契合的作者并不多,但是我们还是要广泛涉猎,每阅读一本书都是要站在不同的角度去看待它的故事和立意,要结合当时社会的环境,结合作者的个人经历,经典之所以为经典就是这种种因素所成就的。

《金阁寺》读后感(二):极致的爱

初始三岛由纪夫是《春雪》,这是丰饶之海的四部作品之一。书中充满着淡淡的朦胧感,这也是日本文学的特点。三岛由纪夫みしま ゆきお出生于日本东京,毕业于东京帝国大学(今是东京大学,可见三岛由纪夫本人是个学霸),著有作品《春雪》、《金阁寺》、《假面自白》、《潮骚》等。在完成丰饶之海后,选择了剖腹自杀结束了生命。三岛由纪夫的文学成就和造诣很高,是我们了解日本文学不可或缺的一位作家。其他作家对他的文学作品给予了很高的评价。川端康成称“像三岛由纪夫这样才华横溢的天才作家,大概两三百年都难遇一个。”

《金阁寺》讲述的是寺院的僧人将金阁寺一把火烧掉的故事。当人们问起原因时,竟然是因为自己太喜欢金阁寺了,所以将它放火毁掉的故事。 金阁寺的寺阁是一个整体涂满金箔的三层式阁楼。我从网上找了两张金阁寺的图片,金阁寺的外观十分漂亮,闪着金色的光芒,与旁边的湖水相映成趣。寺院的环境很静谧,到处都是绿色的树木,寺院被打扫地干干净净。只要你见过金阁寺,想必,你也会被它的美所震撼,喜欢上它。

但,我们很喜欢金阁寺,就要将金阁寺毁掉吗?爱的东西不应该保护它,怎么会想要毁掉。而这就是《金阁寺》小说的创作来源。纵火的僧人烧掉金阁寺,原因是因为太爱金阁寺的美。当三岛由纪夫听说这件事情之后,就写下了这个故事。

故事的主角是沟口是一个有口吃的男人。他的父亲是一个和尚,常向他说这世界上没有比金阁寺更美的存在了,这在他内心里也刻画了一座金阁寺。而口吃也带给了他一些不一样的东西。他将自己发不出音而焦灼不安的内心比成挣脱浓稠黏胶的一只小鸟,等脱出身子时已经晚了。等自己好不容易到达是那个外界的现实早已不新鲜。“……看来,只有这个适合于我的失去鲜度的现实、一半散发腐臭气的现实,横卧在我的面前。”口吃使他与世界差着一个度,而他总迟于那个外面的现实世界。这给他可能带来了自卑、敏感,以及与其他不同人些许的不同。长大之后的他来到了从小就耳闻的金阁寺,做一名僧人。喜爱金阁寺的他在最后想和金阁寺一起在大火中选择走向死亡,却于最后的最后放弃了,最终选择活下来。

读完,我在想,他在火中选择活下来,而金阁寺却葬身于火海中。这是一种什么样的选择才造成了这样的结局。

故事的主题就是三岛由纪夫对于美的探讨,这种美是极致的美,是如果人世污浊,这种美会脆弱地不堪一击。对这种美拥有的极致爱的人为了保护这种美宁愿选择毁掉它,也不愿使其受损,被污浊。这种极端的爱促使了这部伟大作品—《金阁寺》的诞生。

《金阁寺》读后感(三):痴迷过后是毁灭

读过三岛由纪夫的《潮骚》,深深地被他的文字的优美所吸引。

但是让我认识到,人对美的痴迷达到走火入魔程度,最终导致毁灭的,还是他的著名作品《金阁寺》。

《金阁寺》获第八届读卖文学奖,日本销量超350万册,受到了莫言,余华,川端康成的盛赞。 对于日本的作品,我平常读得很少。完整读过的却都是三岛由纪夫的。

作为日本的小说家,剧评家,他一生著有21部长篇小说,80余篇短篇小说,33个剧本以及大量的散文,曾两度入围诺贝尔文学奖。

对于他的作品《潮骚》,我感觉,还是能够读懂和理解的。但是对于《金阁寺》,我的感觉就是深奥,不知道作者要表达什么样的意图。

但我在读《金阁寺》的过程中,我能体会到作者塑造的沟口,对金阁寺的痴迷,对美的痴迷,真是入木三分。

从一开始,作者就做了铺垫,沟口的父亲经常跟他讲金阁寺的故事。而他看到身边的景象就会联想起金阁寺。而在他的心中,“比起照片和教科书中所看到的现实的金阁,父亲讲述的金阁的幻影更胜一筹”。对于他来说,“金阁无处不在,而现实里又一无所见。”

对于一个孩子来说,从一开始就已经将金阁寺融入了心灵深处。

沟口对金阁的壮美的痴迷,在他亲自见到金阁寺的时候,表现得尤为突出。 当盼望已久的金阁寺眼看就要接近的时候,“我的心里又犯了踌躇。无论如何,金阁都应该是美丽的。因而,较之金阁本身的美来,我把这一切全都寄予我内心对于金阁的美好想象之上了。”

一个少年就这样,在生命的每时每刻,都在金阁寺的幻想和盼望中。金阁寺的存在环境,背景,内部构造的梁柱,外表…… 当站在金阁之下时,沟口发出了这样的感慨,“我可以看到世界上最美的东西了”。 初次见到金阁,夕阳之下,连金阁寺的投影都是完美的。 至此,我觉得作者都有一点爱屋及乌的感觉呢!

“我抬起这样的脑袋,仰望金阁。我感到金阁不光从我眼里,而且透过头颅渗入到体内来了。” 沟口对金阁寺,真的不仅仅是喜欢,而是一种痴迷!

他一次次对着美丽的金阁无言的告白,无数次地仰望着金阁。甚至每天几次去眺望金阁。

沟口对金阁的痴迷,简直就是走火入魔。

即使是这样,仍不能达到最高的境界。

当沟口面对女性的诱惑,女性肉体时,“这时金阁就在那里出现了,准确的说乳房变形为金阁了”。这是一种什么样的意境。当一个活生生的人面对生理的欲望时,头脑中却出现的是另外的一种物象。此时的金阁已然驾驭了人的思想和灵魂,她的美能够让人忘掉一切。 “我依然处于恍惚之中,乳房和金格在我心里交替出现,洋溢着一种无力的幸福感。”

当我看到这里的时候,我怀疑是不是真的有那么一种东西,能够超越人的情欲和性欲。那么,这会是一种什么样的力量。金阁是美的,但它的美达到了控制人的程度。那就达到了我们所说的矫枉过正。 所以他的痴迷最终将会给他带来灾难性的毁灭。

不仅仅是沟口,对于所有的人,都是一样的。我们可以喜欢,但应该有一个度,如果没有了这个度,那么最终的结果就会是毁灭。

《金阁寺》读后感(四):孤独自卑催生嫉恨,美到极致就要毁灭

1950年,日本京都颇有名气的、室町时代前期北山文化的代表建筑金阁寺,毁于一位年轻僧人故意释放的大火之中,这个新闻曾经轰动一时,毕竟当时的岛国,战败的时刻还未走远。而三岛由纪夫根据当年那个僧人的一句独白:“我嫉妒金阁寺的魅力”,凭借实地的走访和想象的叠加,重新还原了这位金阁寺毁灭者的成长经历和心路历程,塑造了一个患有口吃的僧人沟口想象,表达了“美达于极致就要遭到毁灭”这样一个残酷的现实。

三岛由纪夫,两次入围诺奖却始终擦肩而过,但他在日本文坛的地位仍是不遑多让,《金阁寺》作为公认的三岛的集大成之作,充满了异样的美学,富含了深刻的哲思。译者陈德文也让读者做好准备:“面对三岛就是面对怪异,面对矛盾与极端,面对一具游荡于人生两极的灵与肉。”《金阁寺》的文笔十分细腻优美,将人物的心理活动变化展现的楚楚动人,对于外部环境的描写更是美不胜收,特别在对话里、在内心里,融入了众多哲学家的思想,看起来似乎有些不知所云毫无关联,但是读来还是备受震撼扩展思维。“这些预兆是虚无的预兆。虚无就是这种美的构造。永恒不灭的。”“改变世界的是认识,不是行为。而且还有一种直到跟前仍在模仿行为的认识。”这些书中的语句值得读者深思、沉淀。

三岛由纪夫

孤独催生了对美丽的嫉恨,得不到的就去毁灭。主人公沟口作为一个口吃少年,不知名寺庙主持的小孩,外观窘迫饱受欺凌,虽然他自认为他的内心世界比谁都富有,但是他不可避免的在现实中有着对美好事物的向往,年轻貌美的有为子和传说之中的金阁寺。“一个抱有挥之不去的自卑感的少年,认为自己是被悄悄挑选出来的,这种想法不是很自然吗?”也许每个少年都会觉得自己就是天之骄子,就是最特别的一个,过度的自卑也会衍生出不切实际的幻想,但这种想法往往会在人生的某个时刻破灭,比如有为子对他故意偶遇时的嘲讽和告状。强烈的自卑汇聚成巨大的仇恨,沟口诅咒有为子下地狱,而不久之后有为子也确实因为和逃兵相恋先后被子弹击中。这件事情对沟口产生了巨大影响,他在之后经常会看到有为子的身影,就像在几次和女人即将更深入了解时想到的金阁寺一样,他所寄托的美丽却变成了他的阻碍,他孤独的灵魂需要去毁灭。正如沟口所说的那样“一旦孤独起来,我也就很快习惯了。几乎不同任何人说话,我再一次明白了,这种生活根本不需要我付出一点努力。对于生的焦躁也离我而去了。死的每一天都是快活的。”沟口交过朋友他却殉情而亡,他后来遇见的柏木同样也是孤独的异类,他所接触的所有的美好的东西并没有给他带来美好,他只是越来越孤独,孤独到想要与最爱的金阁寺同归于灰烬。“孤独越来越肥硕,简直就像是一头猪”。沟口最后还是从“猪”变回了人,他想要活下去,他的内心可能也因此得到了解放吧。

大火前的金阁寺

《金阁寺》读后感(五):美与幻灭,现实的金阁与意象的金阁

1950年,日本京都鹿苑寺(又名金阁寺)发生一起纵火事件,使得舍利殿被全部烧毁,创建者室町幕府的第三代将军足利义满的木像,观音菩萨像和如来佛像以及众多佛教经书被焚毁。

纵火者是金阁寺的一名僧徒林养贤,被发现时已经切腹,经过抢救,才捡回一条性命。他曾留下一句独白:我妒忌金阁寺的美丽。

根据这句独白,三岛由纪夫展开想象,几年后,创作出小说《金阁寺》。

1956年,《金阁寺》发表后大受好评,日本评论家奥野健男高度评价其是“三岛文学中的最高水平,三岛美学的集大成”。

多年来,该书一直畅销不衰,在日本销量超350万册,在国内也广受欢迎,应该算是最为中国读者所熟知的三岛由纪夫作品了。

小说以第一人称展开,主人公,我(小说中的名字叫沟口),是一个貌丑、结巴、自卑、孤僻的男孩。

从小,我便听父亲讲金阁的故事。

金阁,是位于京都的一座建筑,我常从照片和教科书里看到现实的金阁。但那不是我的金阁。

我可以从山谷的朝阳里,看到金阁高耸于早晨的天空。金阁之于我,是海市蜃楼般的存在,在我心中,它的美无可比拟。

父亲患病死后,我遵照他的遗言,到金阁寺做了一名僧徒。时值太平洋战争爆发,塞班岛沦陷后,日本本土遭受空袭似乎在所难免。

此前,在我头脑里,总觉得金阁有一半是永恒的存在,它和空袭和灾祸各自无缘。而此时我意识到,金阁也许不久就会被空袭的烈火烧光。

金阁,是会化为灰烬的。

于是在我心中,金阁又增添了一层悲剧之美。我对金阁产生了一种别样的情愫,出行前总想好好瞧瞧它,因为明天这个时候,说不定见不到它了。

金阁逃过了战争,未来似已无所畏惧。但我与金阁的关系,却又发生着微妙的变化。

在同学柏木的诱导下,我曾几次想跟女人发生关系,每每事到临头,金阁却在我脑海中浮现出来,然后我一下子就无能了。

金阁之于我,变成一种障碍。它屹立于女人和我之间、人生和我之间。

我与金阁,抗争着,纠缠着,似已水火不容。终于在一个晚上,点了一把火,把金阁化为灰烬。

我本欲与金阁尽焚于这场大火,但是临了,却生了逃生的欲望,打火堆里钻出。

我们可以发现,在小说中,其实是存在着两个金阁,现实的金阁和意象的金阁,抑或是说,存在着两个世界,现实的世界和意象的世界。

现实的金阁,有勾心斗角,成为住持,是我的进身之阶。这个金阁,是属于母亲的金阁,属于住持的金阁,属于嫉妒我的那位师兄弟的金阁。

我存在于现实的金阁,但现实的金阁不属于我。我的金阁,是意象的金阁。

金阁为什么美?金阁美在哪?不知道。

它是一种美的意象。正因为是意象,才可达到美的极致。海市蜃楼般的美,辉煌的美,悲剧的美,永恒的美,毁灭的美……

我于金阁的痴迷,其实是对于“极致之美”的追求。而正是这种极致的追求,成了我正常生活的障碍,并最终导致了毁灭。

或许,这是《金阁寺》,及三岛由纪夫的表达吧。

但是请原谅,读这本小说,我真的一点都不想去探讨他要表达什么,或者是要反思什么,而是只想去感受。

初读《金阁寺》,故事尚未展开,便已觉得,它的文字特美,是那种如梦似幻,飘着的美。

读的时候,常常会有一种天人交战的撕扯感,或许便是,现实世界与意象世界的撕扯。

就如从现实的角度看,毁灭是可怕的,可恶的,不应该的,但是从意象的角度,毁灭,确确实实也会产生一种极致的美感。

至少,读到小说最后,你不得不承认,看着金阁的毁灭,你并不会像平时看到什么“巴黎圣母院失火”的新闻那样去感叹好可惜,而是只想带着沉醉地赞叹一句:好美呀!

这真是一种神奇的体验。

作家在作品中创造了一个意象的世界,在这个意象的世界中,美,便是一切;美,高于一切。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