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正方形的乡愁》读后感锦集

《正方形的乡愁》读后感锦集

《正方形的乡愁》是一本由阮义忠著作,九州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9.80元,页数:176,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正方形的乡愁》读后感(一):6*6 6*6 6*6 6*6 6*6 6*6 69啊啊

什么时候我也能有台大H 6*6呀,弗孔有一台,阮义忠有一台,植田正志也有,哪怕先来台柴可夫斯基的正方形拍立得,这书一般吧,没有之前看阮义忠的书惊艳,或许谁也不能保持每一个作品都带有第一次的信息量和惊喜。

《正方形的乡愁》读后感(二):最后的乡愁

可能我们这一代,有过农村经历的80末尾,确切知道乡愁的滋味。而我们的后代,一出生就享受着快捷光亮的现代文明,当他们长大了回忆起来都是相似的城市森林吧!偶然的机会看到这本书,抱着打发时间的心情翻开,却没料到一发不可收拾地沉浸在图文里。这些照片,多摄于我未出生之时,那个还未完全被科技浸染的年代,那么质朴那么烂漫那么震撼人心。。。每翻完一个故事。我总在想,那么人儿,现在怎么样了?那些景,还在么?庆幸有作者的相机,让我们能看到台湾特殊年代的刻痕。有时候,越简单越深刻,这是乡愁的美好,有点淡淡的伤感,却又那么有力量。可能,乡愁这个词会离我们渐行渐远,但,那份最深沉的乡愁会留在心底!

《正方形的乡愁》读后感(三):不裁切的乡愁

布列松的访谈里表达自己不裁切的执拗,如同他不用彩色、不打闪光那样,不可商量的执拗。有前辈说,老早学摄影,对焦对到脸上,要练十年。反过来说,现在好一点的自动对焦,可以省掉十年的苦功。于是陷入想象,如果大师们来到数码时代,有没有可能放弃某些执拗呢?还是会仍然坚持,一张照片的好坏不仅在本身,还在它背后含了多少的手艺呢?

另一个新的认知:总以为不加任何文字,乃至不给标题,能直接打动观众的,才够的上好照片。阮老师的照片,已经是佳作,配上了幕后手记和个人的生活体验,越发引人遐思。好像Pic21随车员抽起淡水列车的指示牌,上面写着“开往淡水”,如果不说,是不会知道,背面是“开往台北”。而说与不说,就差得太远了。

《正方形的乡愁》读后感(四):观察并记录

我每个月要开车去一个边远地区医院几次,每次开完两个多小时后对于一路所见几乎没有记忆,但中途对于交规和路况却没有丝毫含糊,确有应对。这和我刚开始去这个医院的时候完全不同。那时我看书看水看牧场农田风景随四季变迁,注意到很多细节,也觉得它们有各种不同的趣味。我对自己身边的生活又何尝不是如此,原先对各种发生和人物事件都能注意和充满好奇,活到这把年纪已经把每天生活和周遭人事漠然无视了,像机器一样运行。我很感谢阮义忠先生的这几本书,他的作品和对应的小文启发我开始注意自己的身边和观察生活,试图去发现其中的意趣。昨天出去玩,只是稍稍试着去刻意观察并寻找有趣的场景用手机拍下来,整个过程都更有意思。我以前也喜欢摄影,也喜欢人文主题的作品,但自己并不知如何入手人文题材。阮先生讲他”一向忠于事件的记录、时代的见证,不愿将个人的意识形态强加于对象”,我现在觉得这实在是一个至简而深刻的理解,很受启发。

《正方形的乡愁》读后感(五):正方形,把乡愁框得更紧些

会用相机镜头去看一个人,已是用情了;会拍下一张照片,已是有亲了。对摄影家而言,被他拍下来的陌生人,在某个意义下,都成了乡亲。——《正方形的乡愁》

原本是想找阮义忠的《人与土地》,无奈图书馆里藏书不翼而飞,只找到这一本。书中照片为作者用轻便的120片幅相机所拍,6cm*6cm,四四方方,有点像小孩摆弄的玩具相机,因而在拍摄时常常能捕捉到人物自然亲切的神态。

席慕容曾经在一篇文章中说过,每件古董的背后,都有一个精心呵护它的人。大意如此。阮义忠的摄影机也可作如是观,他将对土地的热爱,对在土地上生命的热爱,浓缩在方片中,图片大小有限而思恋无限。

正方形的乡愁,去台湾的伙伴可以带上一本,找找那些年黑白照片里框住的质朴乡村,和如今繁华旅游目的地的联结与差异。

最近特别羡慕台湾的大学生,从蒋勋文学到艺术的授课,到大师阮义忠的摄影教学,前者虽然有诸多争议,但是不可否认,作为入门课程而言,蒋老师的课堂生动有趣,而阮老师的课堂,更像是早期油画习作般自由洒脱,解放天性,又充满艺术性。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但我们的学校教育却早早将之遗弃。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