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乡愁经典读后感有感

乡愁经典读后感有感

《乡愁》是一本由李玉祥著作,北京联合出版公司·后浪出版公司出版的裸脊线装套盒图书,本书定价:128.00元,页数:272,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乡愁》读后感(一):乡愁|逐渐消逝的乡土文明

乡愁

《乡愁》读后感(二):如何从专业的角度解构一幅图?

所见改变我们的所知,所知改变我们的所见。 ——瑞士发展心理学家 让.皮亚杰

一、从构思到图片

一幅好的摄影作品,就像一部好的文学作品,讲究构思,整体上要和谐,还要留白,给读者想象的空间。

作为摄影者,你要确定拍摄的内容,还要想好拍摄的手法。

乡村,是个常见拍摄的主题。要把乡村这个主题拍好,需要三个维度去思考。

第一,你要掌握基本的构图知识。它包括两个部分:有意识的构图、无意识的构图。

《乡愁》读后感(三):其心可鉴,其作尚可

三星半,乡土文化的立意加半星。

浙中南乡村人物遗风剪影,适合外地人凭吊。江南的农耕文明精致到门扇木雕每处细节都是艺术品,人迹寥寥的老宅一隅,是枯坐的老翁老妪,和一个时代的同起同落。书尾的一簇簇天真笑脸,像极了作者同路人的奔走呼号,令人心生希望却又心知肚明这不过是强弩之末。

作者对乡村土建的贡献毋庸置疑,但照片在记录当下之余,却并未窥见太多内心情感。不是专业摄影人,不爱高楼大厦的宏大叙事,爱一切日常生活里的酸甜苦辣与诗情画意,也看过不少的摄影集。综上所述,对这本寄予厚望的作品,其实是有些失望的。题材的选定,决定了纪实不是它的唯一属性,有感情才动人。但并没有。另外邀请陈志华所作的章节引言有些煽情,作者自己的笔法或者更为平实普通的今昔现状简述即可。始终觉得,尽可能地把无限大的想象空间留给读者,是一个摄影人成功的唯一标准。后面作品的处理就很好,只有地点和事物注释,没有名称没有解释,看图说话,读者随心,太适合我这种爱给摄影作品起名字的小白。第一印象落笔,与摄影师是否有灵犀也就在这一刻。如果注明拍摄时间就更好了。

总体中上,连男人装断崖式暴跌的摄影都拥趸无数的现在,有人甘心拍乡土题材就是莫大的赤子之心了。

《乡愁》读后感(四):回不去的过去,挥不去的乡愁

文/弘丹

一位朋友在微信群里提到《乡愁》这本摄影集,介绍说,这本摄影集集结了作者李玉祥多年来在浙江、江苏、上海、安徽、江西等地拍摄的古村落照片,涵盖江南建筑、自然景观、民俗文化等多个角度,用丰富的视觉资料展现中国濒临消失的古村落风貌。

看到朋友的介绍,我好像要收藏这本摄影集,因为我生在浙江,长在浙江,如今在上海工作。我也意识到家乡的一些老房子正在坍塌,民俗文化也在消失,也许,有些建筑,民俗文化,只有在摄影集里才能看到了吧。

李玉祥,中国民间文化守望者,追寻中国已经消失和正在消失的村落。摄影集里记录了苏州,昆山,吴江,常熟,绍兴,金华,温州,丽水,婺源,黔县,休宁,绩溪……等村落的照片。

这是一本用摄影书写的生活史书。一本书很薄,乡愁很厚。

在心心念念中,我收到了李玉祥的《乡愁》摄影集。我迫不及待地翻开这本摄影集。

这本摄影集,把我带回家乡,让我回忆起小时候的生活。

1.

江南的冬天,不是寒风凛冽,而是阴冷潮湿,销魂入骨的寒冷。小时候,到了冬天,奶奶就会抱着一个火笼取暖。

看着李玉祥摄影集《乡愁》中抱着火笼的老太太,好像我奶奶。小时候,奶奶也是这样,抱着一个火笼,坐在老房子的木凳上,看着孩子们嬉戏。

《乡愁》读后感(五):我们的故园,乡愁遍及

拿到书的时候为装帧惊艳。想起在青岛的学苑书店买下汪曾祺先生的《老人情》《老味道》,也更多是因为装帧。

房子的变化是生活方式变化的投射。李玉祥先生用镜头记录下了许多大大小小村落的前世今生,陈志华先生的文字谨慎、讲究,正衬了照片中缓缓慢慢的生活。

从未离开过故土的我,大概很难说得清『乡愁』。也曾生活在别处,又常常是还没度过跨文化中的新鲜感继而进入倦怠冲突期就草草离境。

于我而言,影像的存在是为了定格意义非常的瞬间;而某些画面,因为没有被影像记录反而更加深刻。

一直爱极了江南。在我有限的体验中,最靠近『乡愁』的一次该是在苏杭的那个冬天。

略嫌矫情地说,在狮子林的某个窗阁旁,时光曾为我定格了一下子。指尖轻轻划过窗棂,数百年间和我同样姿态的身影就此隔空相遇。提线的木偶,追戏的人。吟诗作画的女子,几度兴衰的园子。含蓄、扬抑、曲折,虚实相隔。

在留园,茶花树树,评弹流转。

在青芝坞,凌晨三四点醒来,窗外落了大雪,就出神地看了好久。

花木自有其恬淡静美,琐碎的日常赋予它温度。说来灶台一定算得上我最爱的物件之一。有天夜里在永兴坊阑珊的灯火中,我以为可以一起在厨房聊天,一起吃饭,一起饮酒,一起散步,一起吹吹晚风的夏日恋情已经很好。

书中的几对老人给我印象极深。在三年的感情都被认为是不朽的今天,在平淡中彼此陪伴照顾直到暮年委实是温暖的场面。

在温州泰顺,捧着火笼的老人,着中式长衫,身姿笔挺。

文兴桥边的摩登女郎和闭塞保守的乡村形成微妙的冲撞。

生命中最善良的时光像水一样明亮,却被贪图吞噬;每一张拍下的照片都链接到记忆中的场景,密码只有拍照的人知道。我们是不是一定要学会计较和狡黠?如果我们都懂得万事皆有期限,会不会得到的时候就格外珍惜?

屋檐、门廊,流水、牌坊,悬鱼、花窗;匠人和他的手艺,老房子和它的投影。即便窗纸破了,窗棂断了,年画歪了,但不完美的细节也许更具生命力。

如今,我的乡愁也无非是得知自己住了二十多年的老街将被整体规划成景区,老房子势必不保。我们曾聚在一起,守着同一种生活,而往后家乡还在,故土难寻,告别只是迟早。和友人聊起,觉得四海漂流未尝不是好事,专治我这样太重感情的偏执狂。

我也想仗剑远游啊。

另:

P228-P229,构图和景深都好,但是在人物面部做跨页还是欠妥吧。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