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青春不应被浪费经典读后感有感

青春不应被浪费经典读后感有感

《青春不应被浪费》是一本由袁岳著作,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6,页数:224,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青春不应被浪费》读后感(一):你的大学生生活必修课

近半个月看了袁岳老师系列著作《趁年轻,折腾吧——青春不应被浪费》、《趁年轻,折腾吧——袁岳写给在青春的十字路口徘徊的你》,其实这两本书的的内容是他平常的演讲收录进来的,多少有些重复,但无妨,重复才能使人深刻嘛。

《青春不应被浪费》读后感(二):我的青春不虚此行

这本书是袁岳以一个农村出身,没有背景的人在社会中闯出一片天地的经验,当然,我们也要考虑到作者和我们所处的时代的不同,现在的年轻人如果没有背景所面临的压力和竞争远胜于以前。

尽管这样,作者还是有很多见解对我们有借鉴的意义。(除了书的内容,作者的写作方式值得推荐,深入浅出,却很能引起共鸣)

《青春不应被浪费》读后感(三):本以为是排骨汤,结果还是鸡汤!

把书<青春不应被浪费>看完了,京东物流的效率很棒.

但是对于书的内容很失望,通篇行文比较"接地气",

我越发觉得国内的大师也好,草根也罢,都免不了浓浓的鸡汤格调,

哪怕有真才实学,有深厚底蕴,表达也不能免俗.

就比如书中一直强调要多参加活动,社会实践云云,再无具体,

这是我在豆瓣的第一次书评,

以后再也不会一时冲动买纸质书了,除了技术类

《青春不应被浪费》读后感(四):我就是我,不一样的人生,80岁的人生要留下点彩蛋才行

如果没有记错的话,这本应该是看过的袁岳写的第三本书了,对于生活在象牙塔里的莘莘学子们来说,我觉得这本书应该算是一本福音书了,虽然作者对于他所做的事情在书中提及的不多,但是正是通过做现在的一些事情而对人生,对于后辈们提炼出了他自己的一套想法,很务实,而且好多推崇的东西都是可以尝试去做的事情,不一定会让你变的多成功,但应该会让你觉得确实有了很大的不同。

对于这本书中还存在着一个非常让人不爽的一点就是:为了强调某件事情的重要性,作者一直在通过强调这件事情来体现,我个人感觉有点不舒服,毕竟我还没有做到一目十行的速读,你所写下的每一个字都将成为你对我进行阅读的一种量上的考验,同样的事情换其他的方式在同一本书中再说一遍,这有点不是太科学了。

对于书中提到的“尝试”不同的东西,才能找到自己最想要的是什么?这一观点我很认同,而且感觉这种提法确实很有新意,你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的原因就是尝试的东西太少了,从抽象的环境中无法获得自己想要的东西的具体特征,所以不能知道,多进行一些公益项目的参与和互动,不但可以增加人脉,还能获得一定的实力锻炼这种途径也是非常不错的推荐。

客观来说,这本书还是比较适合在校大学生读一下的,值得借鉴的东西很多,对于步入社会的人而言,更多的应该是书中看到如何通过细节去完善自己的人生。

《青春不应被浪费》读后感(五):不被动与早知道

写成功励志书籍,除了要有成功实例压身外,您可一定得笔下生风、文辞熳熳,否则所有的激昂文字都将流为冗长训导。想必这种训导对于当下想成功的年轻人来说,早在中小学时期就已经听各位教导主任絮叨过上千遍了。袁岳老师绝对属于国内写励志书籍的成功人士中“文笔最好Top 100”以内的人,200多页的书一气呵成,阅读过程中没打一个磕儿。

袁氏成功法的亮点在于,除了有对外的社交技巧、职场经验外,袁老师非常重视自我内在的喜好偏向、个性选择。外在技巧的实用性因职业而异,这些经验大部分适用于常年奋斗在官场、商场的一线公务员和白领们;对于类似教师、编辑、技术人员等劳动个体性较强的职业来说,这些外在技巧似乎并不比手中的两把专业刷子更好使唤。因此,对于两种职业来说,想成功的共通的秘籍就是——热爱。

热爱这个词儿很私人,很私人的东西照理来说都应该很容易找到、实现(需要人与人之间相互交流、磨合的东西才比较难)。但是热爱这东西,若将其放在中国学生的职业理想上时,就成了一件难事儿。老调重弹,中国现行教育体制过于密集的课程安排,使得学生们除了“好好学习,考上大学”外,没有更长远、更具体的未来、职业目标与规划。以至于他们很多人在考上大学之后,都将不知道自己该干什么,于是“好好学习,考上硕士、博士”又成为新一阶段唯一的目标。因此,在今天并不十分发达的中国,出现了大批高新科技、学富五车的硕士、博士毕业生与本科生抢饭碗,甚至待业的浪费情形。不要批判家长总为孩子选择前程,就算把主导权交到孩子手中,他们除了“好好学习,考上……”以外,真的知道自己想要学什么、干什么吗?

在现在这个情况下,想在中学发展特长、寻找热爱多少有点奢望,但是总不能依旧浪费了大学。上大学前你应该先掂量一下自己,如果觉得自己不是一个做学霸、将来投身科研工作的人,那就不要以中学的学习标准要求自己。没事儿翘翘课,多泡泡图书馆、做做学生工作、找找兼职,这些东西在找工作的时候往往比你的成绩单更管用(当然,挂科的不算)。并且,在这一过程中你才能找到你的热爱与擅长。其实,错的并不是大学,而是不懂如何利用的学生们。

袁老师推崇热爱,无非希望毕业生们在面对职业时能不被动、早知道。我想在现代中国,除了部分牛人能“爱一行,干一行”外,大部分人能“干一行,爱一行”都是极其幸运的。其实这些牛人并不是都牛在能力强,而是他们早知道自己喜爱与擅长的行业,提前做好各种准备,因此在就业或创业时就处在了主动的地位。还是老调重弹,职业没有绝对的好坏,热爱一行才能干好一行。人只会将激情投注在自己喜欢的人或事物之上,专注之后,大多可以得到好的结果,所谓“行行出状元”。

在职业这件事儿上,现在的中国人已有太多的具体操作办法,缺乏的实在是心灵的热情鸡血。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