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布鲁克林的荒唐事读后感锦集

布鲁克林的荒唐事读后感锦集

《布鲁克林的荒唐事》是一本由(美)保罗·奥斯特著作,浙江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2.00元,页数:308,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布鲁克林的荒唐事》读后感(一):痕迹

1.关于在历史长河中留下自己的有意义的痕迹,是多么正常的想法。该归功于“You are unique”的说教也好,还是认同也好。挺难的一件事。

2.宽容的态度。我常常疑惑“为什么我看完书常常会没有记忆了呢?”就像是读过不留痕迹。但对待很多事情,像是本能的,你就知道了该这么去看待它,激发的好奇不够,而共鸣又不足,且常常囫囵吞枣,可能造成了这样。但对待所有事情,还是要宽容的态度是最可取的。

3.书中的语句很有哲理。但似乎忘了。

4.船到桥头自然直。顺其自然。熏陶。

《布鲁克林的荒唐事》读后感(二):荒唐事不荒唐

读完美国作家保罗.奥斯特《布鲁克林的荒唐事》。这是一部写小人物的作品,也是很少能使我读上就放不下的作品。小说主人公是一个在保险公司工作31年的推销员,晚年得了肺癌且遭遇离婚、女儿与他决裂的悲惨境地。他叫纳特。他万念俱灰,想找一个安静的地方死去,于是只身来到布鲁克林。他来到这里无所事事,就有了想写一部《人类愚行大全》的想法。故事从此展开。他遇见各种小人物,包括同性恋者、吸毒者、读博没毕业、宗教盲从者,等等,都是生活不如意的失败者、社会的最底层人。然而正是与这些底层人发生的一系列好玩的荒唐事,使他从悲苦中学会了沟通、宽容、理解、原谅,也找到了爱情和快乐。所以当一个人生活在有故事、有想象的环境中时,这世界的悲苦也就消失了;只要愿意看到自己的缺失与愚昧,生命就可以从头再来;只要生活继续,故事就会延续下去,人与人之间就有爱和信任的可能。所以这个世界还是有希望的。

《布鲁克林的荒唐事》读后感(三):一个刀子嘴豆腐心退休老人的晚年热心生活

断断续续的很长时间才看完,本来写读后感是要求自己每读完一本写一篇来着,这次又是放了小一月才开始写,有的事给自己开了头,就很难再遵循下去,有一就有二,给了自己借口,就不好约束自己了,都破了戒了,再破一次又何妨!这是闲话,言归正传,保罗奥斯特的书这是第二本了,本来不是特别喜欢这个作者,只是感觉还行,没想过再读他的书,这次是我就对布鲁克林这四个字看着来感,不知道为啥,总是感觉这个以前的城市现在的街区充满了神秘、混乱、充满了故事,总是想了解,就是觉得这四个字读着都cool,很奇怪,所以正好Kindle每日打折很便宜就买了,后来一看是保罗奥斯特的,也是赶巧。后来有了空闲时间也就读了起来,读完是有一点的失望的,再一看评分,吓一跳,8.4有点高啊,看来自己是不懂欣赏了,哎!

故事简单,都是亲朋邻里的琐事,有点小波澜,唯独最后部分有人死了,算是大一点的波澜,可是结果又是那么美好,那么惬意,结尾处要为每个人立传甚至是充满了人道主义,是高潮也是亮点。不过总的来说,全书温吞水,有一种淡然的感觉。

内森退休了,孑然一身,其实他是有些孤独的,所以在碰到侄子的时候他是高兴的,他每天光顾有美丽女侍应的酒馆是幸福的。在内森退休搬来等死的布鲁克林,没有特别的人,都是些性格各异但又十分平常的平凡人,各有各的故事,内森就在这里打发着他的无聊生活,他感到孤单,所以希望与女儿和好,希望小外甥孙女能够留在身边,希望外甥振作起来,所以性格不好的内森却有颗善良的心,希望所有人都过得好,不艰难!他热衷于给外甥物色女人,热衷于看漂亮姑娘,看到可爱的小外甥孙女也大发慈爱要收养,对于书店老板的阴谋他从苦劝到出头,有善良有血性。就是这么一个充满平凡风情,充满人情味的画卷,琐碎而幸福,平淡而真挚。一个刀子嘴豆腐心退休老头的晚年趣事,还不错!

《布鲁克林的荒唐事》读后感(四):且沉沦,不荒唐

不知道2014年为什么会买下这本书,当时的机缘巧合已经忘了。不过因为不太喜欢封面,所以一直搁在书架上没看,这次放假要出去,感觉它薄厚合适,就抓来看了,真后悔没早点和它认识,如果现在让我推荐一本假期读物,我肯定说这本,跟谁都是。

开头的第一句话就被迷住,之后一路跟着被感动和沉默在走。作者有只点墨成金的笔,随手写写就像诗,字里行间洋溢着浓咖啡和旧衬衫的味儿,宛如到处都响的老汽车、深棕色的老屋子,总之我晕乎乎的,以为是早以前的故事,人也是活在离我很远的、很早以前的人,以至于当发现这写的大概是2000年左右的事儿时,还有一瞬的抵触。

现代人给我的感觉什么样?动作迅速、态度暧昧、目标清晰,之间看似说了很多却好像什么都没说过,腻在一起时很亲近但走开又什么也想不起来。如果说这故事里的每个人都有点怪,那现代人给我的感觉就是一点都不怪,大家看上去都差不多,越仔细看、越往里看,动机、心意、认同或反对的事物及方式、藏在这言行举止后面的渴求……就越觉得差不多。

可说来好笑,我又凭什么说2000年是离我们很近的时间,已经过去了十七年,这书里面没有一个人用手机,网络也不发达(很多事可能及时沟通都不会发生,很多情节有些“故意为之”的味道),真不知道现在布鲁克林还会不会出现书中写的某些故事。

我在想如果书中的人物,那些类型的人目前还存在,会是什么样?缩得更小,躲得更远,还是真正建立起了属于自己的“国度”?我不知道,我想,又怕多想,我喜欢这里面的每一个人,喜欢他们的参差不同,喜欢不同后面的相同,作者让他们的说话方式看上去都有点相似(不日常、甚至有些做作,包括孩子),像一个不曾被时代认同、而今却也已经不属于时代的人,一个不被世界所容纳的、也没想和世界真正发生什么关系的人,一个看上去难以接近、但随手就能把整个人生倒给你的人,一个即便拼命掩饰、最终发现也只是藏了粒小糖豆儿的人,一个企图在释放中忘掉彷徨的人,一个老人。

他语言直接,常让大家感到唐突不安,但如果对象不介意这份冲动,愿意一点点深入了解,便会发现他粗糙之下的敏感、善良、脆弱和无助,还有他的忍耐和坚强,他轻描淡写当时的遭遇,暴露最搞笑的场景,意图隐去与世界搏斗过的痕迹,历历在目的身上的伤,经历给了他们一种本事,能迅速察觉到同类的气息,稀少罕见使他们激动到不加辨别,或者说宁可相信对方的真心,因此有时受伤、有时死亡、有时流离失所、有时从绝望中看到希望。

这人融在细节当中,在故事与故事之间穿梭,露出大大的笑脸,却无数次让我泪目,很多话或许用场景来表述更自然,直接说感想太虚伪,我想把作者的书全都搞到手,统统读一遍,我很喜欢他,虽然觉得他始终在回避问题:圆满不是结局,看上去圆满也不错,凡事不要深究,差不多就行。

“那真实的无力与孤独呢?”

“我们对它莫可奈何。”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